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如何迎接工业之“重”(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13日 08:17 经济日报
  不知道有什么力量能够阻碍中国经济疾速向前的脚步。

  “非典”疫情该算作一个吧。受其影响,去年上半年中国社会服务业出现了14.8%的负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增速降至6.7%,几近十年来的低点。自然灾害应该算一个吧。由于它的作祟,第一产业增速比上年减缓0.4%个百分点。

  然而,谁曾想,年底盘点,这两个“捣蛋的家伙”并未伤及中国经济,2003年,中国GDP增速竟然高达9.1%!

  2003年,中国以自己强有力的增长再次让世界刮目相看。

  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到底是什么?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的一轮从轻化工业向重化工业的变革。正是这种变革,引领中国经济迎来重化工业时代,正是这种变革,孕育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势能。

  GDP“重”了

  2003年,第二产业独领风骚。

  无论是增加值总量还是增速,无论是占GDP的比重还是对GDP增长的贡献,第二产业都刷新了历史记录,成为经济增长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778亿元,顺利闯过6万亿大关。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升至52.9%。而1990年时,这个比例数仅为41.6%。自1990年以来,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攀升,2000年首次超过50%,去年达到十多年来的历史高点。

  2003年,第二产业增速为12.5%,分别比第一、三产业快10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就第二产业自身而言,2003年增速也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受自然灾害和非典的影响,第一、三产业增速有所放缓,分别比上年减慢0.4和0.8个百分点。

  2003年,我国GDP增长9.1%,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在9.1%的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贡献了6.5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八成。

  在我国,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在去年第二产业的增长中,工业是首要推动力量。

  2003年,我国工业完成增加值4.1万亿元,增速达17%,创下199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1992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轮过热,1993年工业增速达到21.1%,随后,工业增长一路下滑,1998年滑至10%以下,1999年达到历史低点,增速仅为8.5%,2002年,随着宏观经济向好,工业增速开始小幅上扬,达10.2%。17%的增速,显然是一个不小的飞跃。

  从工业增长与GDP增速的关系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去年工业增长的强劲。由于经济出现过热,1992年,工业与GDP的速度差高达8个百分点,随后逐年下降,1998年降至低点,速度差仅为1.1个百分点,1999年开始,这个数字又开始稳步上升,2002年为2.2个百分点,但是去年,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突变,两者速度差再次攀高,达7.9个百分点,与1992年仅相差0.1个百分点。

  由于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多依附在物质产品之上,与蕴含在第三产业中、几乎没有重量的劳务相比,这些物质产品要重得多,因而,我国形象地把这种变化称之为GDP“重”了。

  GDP变“重”实际上透出了这样的信息: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工业“重”了 是什么推动2003年工业强劲增长?

  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可以用“重”字来描述。

  2003年,重工业的表现十分抢眼。

  这一年,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639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64.3%。1992年这个比例仅为50.1%,2001年,首次跃过60%的横线,达60.5%,2002年稳步承接,小升0.4个百分点,但到了2003年,这个比例数忽地跃升了3.4个百分点。1992年到2003年的11年间,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14.2个百分点,中国工业向重型化转型的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快速增长是重工业发展的另一个亮点。近二十多年来,由于我国着力扭转新中国成立以来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所带来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问题,轻纺工业被放到了优先发展的地位,重工业增速一直十分缓慢。1992年,我国经济出现过热,重工业增长开始加速,1993年其增速快于轻工业2.3个百分点,后因国家采取比较严厉的需求紧缩政策,刚欲抬头的重工业增长受到抑制,再次陷入低速增长的态势之中。1999年,中国经济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呈现恢复性增长,这时,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1个百分点。就是从这可喜的1%开始,中国重工业步入了快速增长通道。2000年,中国经济出现转折性变化,重工业比轻工业快3.5个百分点,2002年回落至1个百分点,2003年又升至4个百分点,出现标志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历史性变化。

  重化工业成为工业利润增长源。

  2003年1—11月份,石油、汽车、电力、冶金、电子、化工等六大行业实现利润3914亿元,占整个工业利润总额的54%,这六大行业共新增利润1281亿元,占整个工业新增利润的57.3%。利润总额和利润增量的一半以上均由这六大行业创造,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这充分表现出当前中国工业结构中的重化工业特征。

  排在2003年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排行榜榜首的是冶炼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它们的增速都在一倍以上,分别为103%和101%,微型电子计算机、发电设备产量分别增长83.2%和74.9%,光通信设备增长53.2%,半导体集成电路、大气污染防治设备、金属切削机床、汽车、化工设备分别增长38.3%、36.6%、34.6%、33.3%、33%,电动工具、工业锅炉、铝材、铜加工材分别增长27.1%、25.8%、25.3%、25.1%,钢、成品钢材、生铁、十种有色金属、焦炭、原煤等产量增速均在20%左右。这些产品,除少量属于通信电子类之外,大多都属于重化工业的范畴。

  工业“重”了,说明重工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力。

  重化工业时代来了 GDP和工业双双趋“重”,说明我国正经历着一轮从轻化工业向重化工业的转型。在转型的道路上,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我国经济增长也因此步入一个新的时代———重化工业时代。

  各地投资重工业的热情,呼应了重工业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以轻化工加工业为主导的珠三角有了重型化冲动。随着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广州本田汽车扩建和丰田30万台发动机等项目的上马,广东省已开始称自己是重工业大省,去年其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到58%。有消息称,他们正着力改变自己过于“轻型化”的产业结构,以重型化为方向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他们已选择了20家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以培育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

  相比较而言,长三角的重型化步伐更加快捷。短短几年间,仅石化行业就汇集着一批世界顶级的大项目,如扬子—巴斯夫65万吨乙烯项目,中国石化、上海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80万吨乙烯项目,福建炼化与埃克森美孚合资的石化一体化项目等等。

  而东北,作为新中国重化工业的摇篮,也欲在这一轮重化工业热潮中抢抓机遇,提出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的工业重型化需求。

  有一支队伍一直期待着重化工业时代的到来,并为迎接这个时代悄然地做着准备。这支队伍就是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成分民营企业。六年的准备之后,刘永好的东方希望集团决定发力铝业。2002年初他们筹建了山东信发希望铝业公司,当年9月,投资100亿元在包头建设100万吨电解铝项目,2003年6月,投资45亿元主导开建河南三门峡铝项目。复星集团看好的是钢铁,继要约收购南钢之后,又与唐山建龙一起投建宁波建龙钢铁项目。

  有一点十分清晰,那就是与建国后那轮向重工业倾斜的截然不同,新到来的重化工业时代的拉动力量不是政府,而是市场。从各地重型化的冲动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变化。从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中,我们也能寻找到这种变化的踪影。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同比增长26.7%;完成投资32942亿元,增长17.4%;全年资金来源合计33998亿元,同比增长21.8%。这里面有两组数据出乎意料,一是按隶属关系分,中央项目的投资同比下降了2.7个百分点;二是在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占7.5%,企业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占到了64.1%!这一年,有近一半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更新改造投资快于基本建设投资,其中中部9省、区中有7个更新改造投资快于基本建设投资,整个中部地区更新改造投资快于基建投资2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政企分开基本完成,政资分开也正在进行之中,因而,企业投资特别是更新改造投资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对市场的判断。

  这个正姗姗而来的重化工业时代,其增长机制与以前迥然不同。其增长动力有二:一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二是城市化步伐加快,这两点都是前一轮重工业优先所不具备的基础。

  去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社会消费结构将会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住房将进入家庭。最好的例证是汽车。去年我国轿车产量达206.9万辆,增长80.7%,销量达204万辆,增长92.8%。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汽车和住宅产业增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合一,汽车和住宅产品90%左右都是居民个人购买的。这就是市场导向的基础,是全新的增长机制。

  自1998年,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以来,就提出要大力培育住宅、汽车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几年启而不动。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以居民消费升级做支撑,这两个新的增长点迅速形成,并真正成为主导产业。

  1991年到2003年我国工业增长情况一览年份 工业增速 工业与 GDP 轻工业增速 重工业增速 重轻增速之差轻工业比重重工业比重

  增速之差1991 14.27.214.513.9-0.648.951.1

  1992 20.8820.920.7-0.249.950.1199321.17.719.922.22.347.352.71994187.219.616.5-3.141.858.2

  1995 143.816.712-4.745.254.8199612.7313.112.4-0.741.858.2199711.92.411.710.5-1.246.253.8

  1998 8.91.19.18.5-0.644.855.21999 8.51.48.39.3142.857.2

  2000 9.91.99.5133.540.159.920018.91.48.611.12.539.560.5200210.22.212.113.1139.160.9

  2003 177.914.618.6435.764.3

  如何迎接

  工业之“重”

  重化工业的到来,标志着中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新的起点,预示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证明,一旦进入重型化阶段,一国就可以在较长时期保持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有资料显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最长在20年,最短在17年里,GNP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9%—10%左右。

  但是,这个阶段并不是必然到来的,它需要我们做好承接。毕竟,重化工业时代也是利弊共生的。只有对这个时代进行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扬弃,才会迎来我们期望的、稳定的、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要做到这点,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第一,有可能面临消费增长不快的现实。重化工业时代既生产投资品,也产生对投资品的需求,比如增加钢产量需要发电量,而发电量增加需要发电设备,发电设备增加又需要钢。在这样的增长格局中,投资增长得到充分张扬,而消费需求则变化不大。众所周知,在世界经济跌宕起伏中,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需增长,而消费则是内需中最活跃、最良性的拉动力量。在重化工业时代,我们必须重视消费需求的培育。

  第二,有可能陷入资源约束的困境。

  重化工业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等资源的需求将急剧增长。日本是资源使用集约程度很高的国家,但是在1955—1975年的重化工业时代,他们的钢铁消费仍增长了9倍以上,能源消耗增长了6倍以上,其中石油消费增长了21倍,都成倍地高于同期GNP增速。但是除了煤以外,我国石油、铁、铝、铜、锌等矿产资源都比较匮乏,如何在重化工业增长和资源紧张之间寻找平衡,是我们必将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三,容易出现投资过度。由于重工业的产业链条长,新增供给的投资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周期较长,反映重工业产品供给不足的信号如价格上涨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在经济上升时,容易出现对未来需求的高估,出现投资过度问题。

  第四,也许会加剧就业矛盾。重化工业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所以,由它推动的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在某些行业甚至会导致就业人数的绝对减少。有人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在轻化加工业阶段,大约能安置300万人就业,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只能安排70万人就业。

  第五,必须转变粗放的增长方式。

  虽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试图转变增长方式,但下面这组数据足以证明我们还没有摆脱粗放:去年我国钢材消费量达到2.6亿吨,占世界的36%;煤炭消费量达15亿吨,相当于世界的30%;消费水泥8.2亿吨,约合世界的55%。粗放还存在于经济发展路径单一之中。一说城市发展,就搞房地产,搞旧城改造,搞开发区,一哄而上。这种严重的趋同化,无端地加剧了资源约束,引发价格上涨。去年消费价格指数虽然只涨了1.2%,但是钢材却上涨了10.1%。

  第六,学会剔除不可持续的需求。在有关中国经济是否出现过热的争论中,有一种观点非常有代表性:有市场需求的供给就应该鼓励。乍一看,很有道理,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忽视了市场需求也有盲目性,它也可以分为合理与不合理、可持续与不可持续。区分的标准就在于看这种需求是不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与我国现有资源是否匹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应该限制。比如,前段时间,我国电解铝投资过度扩张,如果单从电解铝这一行业来看,它似乎是基于市场需求的,但是如果把它拿到整个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去考查,它就是不可持续的。最近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予以整治。

  第七,做好重化工业布局。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布局出现了东移倾向,大量的新增重化工业项目集中在东部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而这些地区资源最为贫乏。如此布局,必然加剧生产地与资源地之间的失衡,必然加剧中国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这样的布局变动,还将上溯到重化工业的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引起各个生产行业间供求关系的变化。毕竟重化工业时代才刚刚到来,这条路该怎样走,还需从长计议,做好规划。

  第八,避免出现轻、重工业的阶段性失衡。由于我国新一轮重化工业才刚起步,在一段时期内,重工业增幅会持续快于轻工业,但是我们应该通过细化产业和市场分工,提高重化工业内部的协调性,加快其向轻工业的传导,缩小两者之间的增长差距。

  去年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4%,我国开始进入重化工业时代。百联供图

  本报记者 何振红
作者:何振红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