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推动市场创新步伐·系列研究报告之二· 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创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13日 07:06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研究和开发与证券和债券相关的新品种及其衍生产品,加大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投资者提供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这表明,新一届政府将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开发满足广大投资者需求的低风险、固定收益类证券品种,并以此作为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改善金融产品结构,丰富金融产品链条,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国内现状分析

  从目前我国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发展进程来看,开发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迫在眉睫。多年来,我国居民储蓄额一直居高不下,而开发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就是有效降低过高储蓄率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央行的最新统计报告:2003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0.4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2%,全年增加1.7万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9675亿元,活期储蓄存款增加6957亿元。在新增储蓄存款中,定期储蓄存款占58%,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2003年央行的调查报告还表明:城乡居民储蓄意愿强势不改,储蓄存款仍然是居民金融资产的首选。有34.1%的储户认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更多地储蓄最为合算,这一比例比2002年同期提高了7.3个百分点,继续维持较高水平。

  尽管储蓄替代型证券涵盖的范围较广,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还相当少。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证券品种的相对匮乏,在传统意义上的储蓄替代型证券只有国债品种。应该说,有国家信用保证的国债具有风险低,安全性高等特征,能满足低风险性投资偏好的机构投资者及个人的投资需要,是最典型和最基础的储蓄替代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国债品种仍然比较单一,多数为固定利率国债,二是目前发行的主要是中期国债,长期、短期品种还较少。品种的单一制约了投资者进行跨市场或跨品种套利操作,导致国债的流动性不足。另外,由于金融法规的限制和金融衍生工具的缺乏,大大缩小了投资者的选择余地,限制了国债市场的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近几年特别是近期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投资品种,这些投资品种已经具有了储蓄替代功能。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上具有储蓄替代特征的投资品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现金市场基金

  现金市场基金即货币市场基金,是投资于低风险短期金融工具的一种共同基金,主要投资目标为短期政府债券、银行定期存单、回购协议、商业票据和其他高流动性低风险的证券。相对于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而言,货币市场基金是一种流动性强、本金安全的投资产品。目前华安、招商和博时基金分别推出了他们的准货币市场基金,之所以称准货币市场基金,是因为受政策的限制,目前这些货币市场基金只能投资于特定剩余期限的债券、央行票据、回购,而真正货币市场基金可以投资的大额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等,还不在三只基金的投资范围之内。这样狭窄的投资范围大大影响了这些基金的风险规避和盈利能力,因此,这些基金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市场基金,无怪乎在名称上,他们都以现金替代了货币二字,以规避目前的政策限制。

  2.保本基金

  保本基金,指在一定的投资期内通过投资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在为投资者提供一定比例的本金安全保证的同时,通过投资高收益证券品种,为投资者提供额外回报。国内第一只明确以保本命名的基金是银华保本增值证券投资基金,日前已经获准发行,计划发行规模在60亿元左右,托管银行为中国建设银行,担保人为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银华基金管理公司推出的银华保本增值基金,对投资者明确承诺本金有保证,并由担保人提供担保,突破了传统的共同投资基金理念,满足了投资者既需要资本保本,又追求资产增值的双重需求。这种制度设计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同时又期望获取高于储蓄利息回报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低风险同时又具有资产增值潜力的投资品种,无疑将成为一种良好的新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

  3.债券基金

  债券基金是指专门投资于债券的基金。国内债券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与债券一样,债券基金同样也具有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特点,因此,债券基金,尤其是一些以中短期国债、企业债为投资对象的基金,也具有储蓄替代功能。国内债券基金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经设立并公布净值的债券基金仅有几家,例如华夏债券基金、招商债券基金、嘉实理财债券基金等等。

  当然,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演化和市场创新步伐的推进,还会有更多的储蓄替代型证券产品出现。而全球金融业的不断融合,也会使更多的国外储蓄替代型证券产品引入中国,从而丰富我国的储蓄替代型产品系列。

  二、面临现实问题

  无论是从国际基金市场发展趋势,还是国内货币市场发展乃至金融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储蓄替代型证券都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3年底,博时、华安、招商等基金管理公司成功发行其不同风格的货币市场基金,就是储蓄替代型证券在中国金融市场存在强劲需求的一个证明。但是,当前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与创新面临着几个现实性的问题。

  1.如何理顺各方关系

  储蓄替代型证券不论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各金融机构都可以在这些金融产品创新中充当主要创新主体,而且某个储蓄替代型创新产品也可以由多家不同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因此,在储蓄替代型产品的开发创新过程中,各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既存在激烈竞争关系,又存在紧密合作需求。

  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在储蓄替代型产品的创新过程中,银行处于绝对的劣势。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一般意义上储蓄替代型产品都是由其他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设计出新的金融产品,从而替代了储蓄的功能,而在我国,储蓄业务历来属于银行的固有业务,储蓄替代型产品的出现也就意味着银行会失去其大量客户资源和利润来源。我们认为上述观点有失偏颇。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例,在货币市场基金的开发方面,尽管该产品的创新主体是基金公司,但是银行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绝不容低估。储蓄替代型证券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是居民储蓄的替代品,储蓄替代型证券的销售较之其他的基金类别更为依赖银行的网络,银行在销售货币市场基金中获得代销费用还可以获得托管费用。当然,由于银行在准货币市场基金发行过程中是一个从属关系,普遍而言,银行对于参与这次货币市场基金的销售和托管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毕竟,货币市场基金是直接从银行客户中挖掘客户资源。另外,从成本收益比的角度,托管费收入相对较低,难以调动银行的积极性。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03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已托管证券投资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委托资产等各类资产近630亿元,累计托管费收入仅3亿元,较之庞大的电脑系统的投资、销售人员的培训和投入而言,这不能算是较高的收入。因而,从这次基金公司发行准货币市场基金的实践来看,由于对该类基金投资范围进行了一定限制,因此其实质是为日后银行直接参与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行与管理埋下了伏笔。商业银行是我国货币市场上最大的交易主体,其所支配的高达11万亿元的居民储蓄正是储蓄替代型证券所期望替代的资金对象。可见,如果没有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储蓄替代型证券往往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

  2.如何保证固定收益

  我们知道,储蓄替代型证券事实上保持的不亏损业务记录是美国储蓄替代型证券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中国的储蓄替代型证券能否在今后获得快速发展,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其相对稳健的经营业绩。

  以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为例,货币市场基金是有一定的盈利空间的,但是从总体趋势看,垄断性的盈利机会趋于降低和减少。首先,储蓄替代型证券能够获得市场准入控制带来的收益。货币市场与股票市场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货币市场交易的证券面额都很大,因此,个人投资者难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储蓄替代型证券则能够进入货币市场进行交易,仅仅以货币市场利率与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利率之间的利差看,储蓄替代型证券就有不小的盈利机会。其次,储蓄替代型证券能够享受到货币市场投资的规模经济。第三,储蓄替代型证券能够发挥其专业理财的能力来降低交易成本,在银行和交易所市场等之间寻求套利的机会。第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特定投资对象能够享受到税收的优惠,例如个人和企业买卖企业债券都要上交利息所得税,而储蓄替代型证券则可以获得税收的优惠。

  再以保本基金为例,尽管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保本基金都能保持保本能力,但这不等于未来保本基金的运作不存在亏损的可能。我们不妨以国际市场普遍使用的CPPI技术即恒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实现动态保本为例来加以说明。CPPI技术是指将基金资产分配在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上,其中风险资产投资额度不超过一定的限额(放大倍数×(基金资产总值-价值底线))。但是由于从事高风险投资以博取收益的部分出现亏损则将可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尤其是放大倍数很大时,会增大投资风险,当投资组合有个别股票或者市场出现因系统性风险过高出现崩盘时,保本基金也可能会来不及调整组合,引起风险资产,从而整个基金出现亏损。

  3.投资品种有限

  目前,制约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供选择的市场产品较少,规模较小,当前我国短期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市场的规模较为有限,债券的品种也不多,公司债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在发达国家,公司债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而在我国,公司债实际上更为偏重个人和家庭的投资者,因此,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需要在有限的投资品种之间进行严格的选择。与此形成对照,支持美国储蓄替代型证券快速发展的市场基础之一,是美国金融市场上丰富的金融衍生品。这些丰富的金融衍生品种不仅交易量大,而且价格波动性不大,从而为储蓄替代型证券提供了各种丰富的组合选择机会。

  三、海外发展现状

  相对于国内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而言,海外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与创新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快速增长阶段。作为传统储蓄替代产品的债券品种创新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政府保证债券、国库券、其他政府部门债券、普通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抵押债券、金融债券、境外债券、外国债券、欧洲债券等;债券的期限结构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各种短期、中期、长期债券。尤其是近年来多数发达国家都已推行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各种跨市场、跨业务的交叉产品和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产品的创新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

  1.货币市场基金

  美国是货币市场基金的发源地,也是目前货币市场基金发展最成熟、资产规模最大的国家。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设立于1971年。由于货币市场利率高于储蓄存款利率的上限(受Q条例限制),货币市场基金在美国获得了高速增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货币市场基金是投资者储蓄替代和现金管理的有效工具。近年来,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持续高于储蓄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基金得到迅速发展。

  2002年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数量989只,其中,缴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数量为679只,免税货币市场基金数量为310只。从2002年美国共同基金管理资产的分布比例来看,货币市场基金资产总额为2.272万亿美元,占共同基金资产总额的35.54%。2002年中国香港地区货币市场基金数量为65只,货币市场基金资产总额为697.39亿美元,占共同基金资产总额的20.4%。

  2.保本基金

  保本基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源于美国,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根据欧洲投资基金联合会(FEFSI)2002年底公布的资料,保本基金在欧洲发展较快,截至2002年7月,2229只保本基金的资产规模已达到1250亿欧元,其中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香港地区第一批保本基金成立于2000年,当时香港市场储蓄利率极低并将继续维持低息状态,保本基金成立后成为良好的储蓄替代产品,是投资者理想的避险工具。据中国香港投资基金公会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香港地区的保本基金数目为181只,占基金总数的10%左右,截至2002年12月31日,保本基金资产净值为117.34亿美元,占基金资产净值总额的13.4%。

  3.债券基金

  自2002年以来,全球债券市场跑赢了股票市场,债券基金的高效运作和低风险特点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目前债券基金虽然在美国共同基金中的所占比重最小,但是其资产总值的增长率还是较快的。在1990-2002年间,美国共同基金中资产总值增长最快的是股票基金,从1990年的0.239万亿美元快速增加到2002年的2.667万美元;其次就是债券基金,从1990年的0.291万亿美元增至2002年的2.272万亿美元。

  投资者对债券基金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原因在于:全球债券市场同全球股票市场通常呈现负相关,而2000-2002年全球股市处于低迷阶段,债券市场表现明显好于股票市场。

  4.教育储蓄和退休储蓄基金

  教育储蓄和养老储蓄是多数美国人的一个重要投资目标,他们一般通过购买教育基金和储蓄基金来实现这一投资目标。

  截至2002年底,在美国退休市场上,共同基金帐户资产总额为2.1万亿美元,占退休储蓄资产总额的21%。其中,这2.1万亿美元的共同基金退休金资产占2002年共同基金市场资产份额的三分之一左右,退休储蓄资产来源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个人退休帐户(IRAs)和雇主分担的限定供款计划(Employer-sponsoredDefinedContributionPlans),如401(K)计划,来自这两个方面的资产数量大致相当。剩余8.1万亿美元资产则由养老基金、保险公司、银行和投资银行等机构分别管理。

  在日益发展的教育储蓄市场上,共同基金帐户资产总额达18.5万亿美元,占美国储蓄计划(529计划)总额的98%。卡佛岱教育金储蓄帐户(CoverdellEducationSavingsAccount)管理资产也多达2万亿美元。有大约11%的美国居民认为教育是他们的主要储蓄动机,三分之一拥有共同基金的美国居民认为教育作为他们投资共同基金的目标。但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发了教育储蓄金融工具以来,这种需求一直不是很旺盛,部分的原因是投资者对这些金融产品缺乏了解和一些较严格的条件限制了这些产品的可获得性。

  教育基金和退休基金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人口结构变化,包括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上升,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等因素有关。这些国家政府鼓励公民为他们自身承担更多的个体责任。这增加了更多个人储蓄需求,因此导致了教育基金和养老基金快速增长。

  海外储蓄替代型证券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结构合理,新品种不断涌现,产品规模逐渐扩大,极大地拓宽了投资者的选择空间,丰富了证券投资品种,促进了各金融机构的良性业务竞争,推动了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

  四、具体创新建议

  1.放开经营界限,加快业务融合

  金融业务以金融产品为基本载体,各种金融产品之间既存在着差异性又存在着替代性和互补性。其中,差异性决定了各种金融产品之间的区别,替代性和互补性决定了各种产品彼此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金融产品之间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各种金融业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决定了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不可能按照理论上将金融业划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等产业的方式来展开,只能实行混业经营模式。

  金融产品创新是深化金融改革和推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契机。创新性金融产品的形成常常涉及到两种以上金融机制的组合运用,在条条管理的格局中,这必然涉及到两个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协调问题。但由于各个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取向、工作重点和关注的问题等不同,时常发生协调中的磨擦、麻烦和困难,由此引致了三种现象的发生:一是一些金融新产品在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中迟迟难以出台;二是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协调中将本部门意向和利益加入金融新产品中,使这些金融产品偏离其基本规范;三是某个行政主管部门回避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单方面推出某种金融新产品,使得这种金融产品的内在机制自出台伊始就已先天不足。多年来,人们时常发现,一些在发达国家中有着明确规范的金融产品一旦落实到我国实践就发生扭曲,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由条条管理所引致的协调。

  不难看出,混业经营既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创新的必然选择。为此,应在现有金融分业经营的框架下,积极推行金融混业经营试点,逐步拆除各金融机构业务的垄断性限制壁垒,适当放宽金融机构相互控股限制,鼓励已具备金融控股公司雏形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鼓励跨业务、跨市场的金融产品、技术创新活动。

  2. 完善法律法规,打破制度障碍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近年来部分金融业务已经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迹象,但从整体上仍然坚持着分业经营的制度框架。我们也知道,储蓄替代型证券恰恰是一种跨市场、跨时期的中间型投资品种,这势必要对原来的分业经营制度构成挑战。也就是说,如果不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框架,储蓄替代型证券很难有立足之地,因为它本身就与分业经营制度不相容。根据目前的有关规定,债券回购与现券买卖、传统票据市场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大量产品创新市场尚未对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开放,这就使得储蓄替代型证券的操作空间大打折扣。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工作,需要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将适应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实际要求的、符合时代趋势的经济理念转化为法律具体条文;二是从金融混业经营的思路出发,调整有关商业银行不准从事股权投资、信托业务等的限定,放弃按照监管部门的职能来界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范围的思路;三是对各类金融机构所从事的各项金融业务实行资质标准控制,即依各项金融差别性分别设置不同的资质标准和准入条件,如可以规定从事存贷款业务、证券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保险业务等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一家金融机构在符合规定资质的条件时就可以提出从事相关金融业务申请,给予金融机构以经营业务的充分选择权。

  3. 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产品体系

  如前所述,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的种类很多。而我国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的开发还存在许多空白,尚有许多产品急需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尤其是要加大长期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和跨市场的交叉产品品种的研发和创新。以养老基金产品的推出为例,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采取了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一模式创造性地吸收了基金制筹资模式和现收现付制筹资模式的优点。从实践来看,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比较理想的目标模式。在此我们探讨的重点不是养老保险制度,而是建议在设立独立的个人帐户养老保障系统、逐步实行基金积累制的基础上,通过养老保险的基金化运作,打通储蓄市场、保险市场同资本市场的通道,在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个人基金制转变的同时,将养老基金逐步转化为长期储蓄替代型证券产品,并为这些强制储蓄找到投资出口,化解过高储蓄率造成的固有矛盾。

  随着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的日益明显,不仅保险市场应进一步加大研究和开发储蓄替代产品力度,券商、基金公司甚至是银行本身也都需要加快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的开发力度。具体而言,借助监管部门对集合理财产品开发的支持,券商在产品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各不同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要求,推出多种储蓄替代型集合理财产品;而基金公司更需在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推出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长期储蓄替代型基金产品;银行也不能坐失良机,除了积极在货币市场基金的开发和发行中争取主动地位,积极开展同其他各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外,还可以开发新型业务,如中间业务、衍生产品等,在银行业务框架开发新型储蓄替代产品。根据国外成熟的经验,商业银行发行储蓄替代型证券有很大优势。以货币市场基金为例,商业银行开发的货币市场基金面向储户,可以作为银行产品的延伸,加之商业银行对货币市场较为熟悉,客户资源得天独厚,又有商业银行信用作为基础,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更有号召力。一旦商业银行获准发行,那么银行的地域界限,以及对其投资于商业银行票据的限制是必然要被打破的。

  在一个完整的资本市场中,按照投资者对风险收益对比的偏好,交易品种中应该包括低风险低收益的存款项目、高风险高收益的股权投资品种,以及风险收益居中的储蓄替代型证券与债券投资。因此,各金融机构应该积极推进以多种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的创新,尤其是促进长期储蓄替代型证券产品和交叉产品的创新,完善证券投资的产品链条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新的产品选择。

  [资料链接] 什么是储蓄替代型证券

  对于储蓄替代型证券,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从储蓄的基本功能入手,居民储蓄的动机大致可以分为:获取现金的流动性,获取低风险的固定收益,获得教育、养老、医疗的保障保险等内容。因此,储蓄替代型证券从功能上而言,就是指能够起到替代原有产品储蓄功能目的的新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可以通过风险规避和收益锁定等手段,使得该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特征具有与储蓄相似的功能。遵循这一原则,储蓄替代型证券一般是指那些风险较低、收益相对固定的证券品种,这些品种适用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它通常具有投资期限短、流动性较强等特征。当然,储蓄替代型证券对投资期限和流动性的要求并不是僵化的,除短期储蓄替代型产品外,还应包括某些中长期储蓄替代证券投资品种。从投资期限上,不仅包括短期储蓄替代型证券如货币市场基金,中期储蓄替代型证券如保本基金(投资期限一般为3至5年),还应该包括长期储蓄替代型证券,如养老基金和教育基金。其中,为教育、养老、退休保障而进行储蓄,这种情况尤其适用于目前我国的实际。从储蓄替代型证券本身的产品特征来看,其应该不单单包括证券类投资品种,还应该包括跨市场的某些交叉产品和衍生产品,当然这些创新产品相应地也应该具有储蓄替代功能。

  此外,储蓄替代型证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讲,储蓄替代型证券只包括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如国债、货币市场基金等证券品种。从广义上来讲,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金融混业格局的进一步形成,某些金融产品,比如保险、信托产品同传统证券产品相互交叉、融合,其本身已经具有了金融混合产品特征;再比如货币市场基金在本质上也是一个跨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交叉产品。因此,储蓄替代型证券还应该包括相应跨市场的某些交叉产品和衍生产品,从而储蓄替代证券品种的创新主体也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以及基金公司等各金融机构。附表1:1990-2002年美国共同基金资产比较(单位:万亿美元)

  股票基金 混合基金 债券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 合计1990 0.239 0.036 0.2910.4981.06519910.405 0.052 0.394 0.5421.3931992 0.514 0.078 0.5040.5461.64319930.741 0.145 0.619 0.5652.0701994 0.853 0.164 0.5270.6112.15519951.249 0.210 0.599 0.7532.8111996 1.726 0.253 0.6450.9023.52619972.368 0.317 0.724 1.0594.4681998 2.978 0.365 0.8311.3525.52519994.042 0.379 0.812 1.6136.8462000 3.962 0.346 0.8111.8456.96520013.418 0.346 0.925 2.2856.9752002 2.667 0.3271.1252.2726.392资料来源:ICI,2003 mutual fundfactbook.附表2:1990-2002年美国共同基金数量比较(单位:只)

  股票基金 混合基金 债券基金 缴税货币 免税货币 合计

  市场基金 市场基金1990 1,099 193 1,046 506 235 3,0791991 1,191 2121,180553 267 3,4031992 1,325 235 1,400 585 279 3,8241993 1,586 2821,746628 292 4,5341994 1,886 361 2,115 646 317 5,3251995 2,139 4122,177674 323 5,7251996 2,570 466 2,224 666 322 6,2481997 2,951 5012,219682 331 6,6841998 3,513 525 2,250 685 341 7,3141999 3,952 5322,262702 343 7,7912000 4,385 523 2,208 703 336 8,1552001 4,717 4842,091689 326 8,3072002 4,756 475 2,036 679 310 8,256资料来源:ICI,2003mutualfund fact book.附表3:中国香港地区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基金类别 数目%资产*(百万美元) %债券基金 311 17 77,703 22.7股票基金 1,030 57 143,29041.9混合基金124 728,842 8.4货币市场基金 65 469,739 20.4基金中的基金 63 42,3750.7指数基金 2117,870 2.3保本基金 181 10 11,734 3.4对冲基金 4 01600.1其他特别基金#404210.1合计1,803 100342,134100资料来源:中国香港投资基金工会;*截至2002年12月31日的资产净值。上海证券报 天同证券研究所 孟庆胜 辛曌陈道江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