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房价必涨”引发激烈争论 地产商鲜明对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12日 09:00 中国经济时报 | ||
![]() 专家称,从来没有哪个行业像现在的房地产业一样出现如此鲜明的对立面 本报记者 杨明炜 春节刚过,京城房地产重量级人物潘石屹就向京城主要媒体发出“高论”:2004年北京房地产将要发生的事情——涨价。此言一出,顿时在业界激起轩然大波。 其实仔细观察北京房地产现状,潘石屹的言论更像是京城房地产开发商的“价格宣言”。这种“宣言”在集中了北京房地产各种概念的北四环路上也能感受到,林立于高楼上的各种形式的房地产广告牌让人目不暇接,人们甚至惊呼:北四环已经成为卖房大道了。 回过头再看,潘石屹认为“北京房价要涨”的几大理由可以概括为:土地的成本将上升。北京目前在土地储备中心手中的土地太少,绝大部分的土地有立项或规划意见书,在房地产公司的名下,拿到市场上公开交易还要一段时间。2004年北京土地的供应量将十分有限,无论采用何种交易方式价格都会上涨。 房地产对钢材价格的波动比较敏感。钢价已从去年的2700元/吨,涨到了现在的3900元/吨。 拆迁成本不断上升。潘石屹认为,对于北京市场的拆迁费,房地产商要做好翻番的思想准备。 民工工资会越来越高,再加上其它费用,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而潘石屹的观点在去年也可以找到佐证。据北京市建委的统计,2003年全市商品房供应量约为1740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大幅上涨。据中原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统计,2003年1-11月,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量约为1000多万平方米,而2002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量为600万平方米。2003年北京市场有近200个新盘推出,特别是大盘很多。2003年北京商品房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均呈强劲活跃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快报,2003年1-11月,全国商品房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4.6%,但北京的涨幅要高于这一数字。 在去年伊始的时候,潘石屹所代表的房地产商没有发出“房价要涨”的预言,但在2004年春节刚过,潘石屹就抛出了“惊人之语”。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些中文门户网站上,许多网友就此提出了质疑。有网友认为,潘石屹抛出此番言论,其背后目的性令人生疑。因为潘石屹作为SOHO的开发商,其言论的公正性本身就值得怀疑。 而在2月7日举行的一次中国企业家年会上,这种质疑得到部分证实。作为房地产商的另一重量级人物——任志强,对潘石屹的言论直言不讳地说:“小潘说涨价,主要是他的楼涨价。”任志强的话代表了许多人的意见。 而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也就此“及时”地向本报记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房价越来越离谱,表面看是得到需求高增长的支撑,实际上就像被人为炒高的泡沫化的股价一样。2003年房地产的继续过快增长令人担忧,因为这种过热不是一般的市场性过热,而是带有房地产利益集团的集体操纵性质,如果出现问题,风险是全社会承担,而获益仅属于极少部分人。房地产如果持续“非理性繁荣”,将大大增加金融系统的不确定性,造成越来越大的潜在风险压力。 他直言,从许多网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像房地产业一样会产生如此鲜明的对立面。 从政府来讲,对房地产商要有所约束,包括防止房价的过度上升而增加城市的社会成本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不能因为房地产是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而采取消极和放任的态度。如果这样,只能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高房价会让知识青年进京就业存在较大障碍;高房价使得企业生存发展成本无形中加大,从而削弱企业竞争力。如北京,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无形中会加大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餐饮业的发展成本。 王小广还指出,美国一些大城市的发展历程也证明了房价高增长对当地经济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