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菡
人民银行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企业商品价格总水平较上月上升1.2%,较上年同期上升6.7%,上涨较快。截至目前,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同比已连续13个月上升,其中2003年11月上涨5.5%,12月上涨6.3%。
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也从2003年1月由负转正,从7月份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03年10、11、12月份分别上涨1.8%、3%和3.2%。从环比指数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从去年8月份开始由负转正,已连续5个月上升。今年1月份物价上涨更加明显,1月份原粮价格环比上升0.2%,同比上升18.9%;棉花价格环比上升0.1%,同比上升47.2%;钢材价格环比上升4.1%,同比上升30.4%;氧化铝价格环比上升1.7%,同比上升44.3%。近期物价上涨的加快,说明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通货膨胀的压力已开始显现。
据悉,此次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由于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上升引起的。“现在看来,我国属于温和的通胀。因为,在制造业部门,我们的产能严重过剩,近5年来制造业商品品质不断提高,但价格并没有显著变化,因此未来也很难有大的涨价;在服务领域,除了少数垄断行业或能够吸收资产泡沫的行业如房地产业等行业外,其他行业涨价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一领域国有经济成分比较低,竞争比较充分,价格上涨空间不大。只有农产品存在回补性涨价的压力,因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下降,连续3年入不敷出,目前粮价还未回复到1994年的水平。所以,未来农产品类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然而,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粮食领域。从2002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生产、投资领域的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说明全社会投资总规模过大,部分行业和地区存在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目前,这种现象还在继续,而且能源和部分原材料等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加剧。据统计,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而2002年只增长16.1%,1998年至2002年平均增长仅为10.8%。伴随这轮投资扩张的是银行信贷的急剧扩张。去年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本外币合计2.99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1万亿元。在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已由2001年的75.9%上升到2003年末的90%,可见银行信贷在这轮投资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银行信贷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今年央行再三强调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适度增长”的重要作用。周小川在部署2004年工作时表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并将2004年预期调控目标定为货币供应量M1和M2分别增长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元左右。这几项目标明显低于去年的实际水平,可见适度收缩银根仍是今年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基调。
据此,预计今年央行还会继续利用央行票据和债券进行公开市场操作,适度收回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加强再贷款和再贴现管理,努力维护央行资金安全;通过窗口指导促使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而对钢铁、汽车、电力、科技、农业、房地产等重点行业与基础产业,则会加强信贷风险的预警与控制。
当然,要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还须维护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因为,外汇流入的增多和国际收支顺差的不断扩大,会给货币信贷增长造成很大压力,去年,这一因素导致央行通过人民币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大幅增加,使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超出了预计目标。今年,这一问题仍然严峻。因此,尽快改进现行结售汇制度,放宽用汇限制、积极培育外汇市场,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以及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等,将是今年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任务。(证券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