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集中力量打造一个金融中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 09:29 经济参考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邱兆祥教授金融中心,近年来已成了国内不少大城市为之努力追求的目标。从国内正在竞逐金融中心的大城市来看,综合条件最好的当推上海、北京和深圳。深圳的目标已确定为构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本来,上海早已“种子选手”的姿态赢得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资格,但近年来北京市也有人喊出了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牌子的口号。

  对于北京金融街的发展和金融中心的建设,北京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作出了规
划,同时朝阳区也加快了建设CBD的步伐,CBD核心区的产业功能定位是国际金融服务业。在北京金融中心热急剧升温的背景下,有的研究机构提出了北京应当“金融立市”的对策建议,有的专家甚至还认为北京、上海、深圳“各有发展成不同特点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对于上述观点和看法,我认为都是值得商榷的。北京和上海究竟谁最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内大城市究竟如何打造金融中心?下面笔者拟就上述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浅见。

  上海最有条件、最有资格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大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之地,这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在历史-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是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2001年,国务院在批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明确要把上海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发展三大最基本的要素看,上海与国内一些主要城市相比拥有以下明显的比较优势。

  首先,上海拥有地理区位优越的良好条件。上海位于太平洋的西岸,与东京、香港、新加坡相邻或处同一时区,也能与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构建连续24小时的接力营业交易。上海又位于远东的中心点,邻近的是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上海地处长江的出海口,面向太平洋,背靠长三角和江浙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海及其周边的长三角地区现在已经是东亚仅次于日本东京的第二大城市群,是中国特别是华东地区人流、物流、经贸往来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和通道。加上,上海又拥有四通八达的海路、公路、铁路、航空网,与全国、全世界紧紧相连。与国内诸多大城市相比,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享有极为良好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便利的条件。

  第二,上海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的优势。

  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仍不失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具备了汇聚国内商贸并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作用。近年来,上海以强势发展引领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潮流,尤其是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更引人注目。上海经济活力四射,具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如今上海的人均GDP比北京大约高出一半左右,上海经济的蓬勃发展积蕴了深厚的经济实力,这本身就为其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第三,从金融业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在金融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等方面均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1993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在外滩地区恢复金融区功能的规划。1994年上海发展规划再次提出,要形成外滩金融一条街。此后,中外金融机构纷纷在金融街抢滩登陆。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也在浦东新区迅速崛起,云集于此地的中外金融机构,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以及非银行类金融业。截止2003年末,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到423家,已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方。

  如今,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黄金交易所以及中国银联都相继落户上海。中国银联落户上海,标志着上海成了全国银行卡资金的清算中心、电子货币流通体系的枢纽。而在此之前,汇丰银行在上海建立了数据中心,中国工商银行的票据中心和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中心也都设在上海。加上,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钻石交易所、金属交易所等等,使得上海金融“营运中心”的地位已初具规模。

  北京的定位应当是全国性的金融管理中心和北部中国区域性金融交易中心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不仅地位重要,交通便利,环境良好,而且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较发达的金融业。北京金融街聚集着中国金融业60%左右的金融资产,控制着全国90%以上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汇总着每年国内居民和企业存款80%以上的数据,是独一无二的全国性金融管理和信息发布中心。北京朝阳区CBD还集中了数量颇多的外资金融机构。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北京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中心已初具雏形。但是,北京与国内的上海及国外的一些金融中心不同,还不是全国性的交易中心,而只是全国的金融决策和监管中心、全国的资金调度中心和金融批发中心。从构建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看,在金融街上集中的主要是一些国家级的金融管理机构以及国家级的银行总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部。金融机构的种类不够齐全,特别是在金融街乃至整个北京市至今没有一家全国性的交易机构(如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和黄金交易所等)。因此,北京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中心。

  现代国际金融中心大都汇集了各项金融业务,在资金的借贷、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买卖、外汇市场、黄金价格的确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伦敦的金融城和美国纽约的华尔街来看,它们作为全球性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具有兴旺发达的股票、黄金、期货等几大交易中心。例如,美国纽约的华尔街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的有三处:一是股票交易所;二是道琼·斯指数;三是联邦储备银行。既然北京市没有一家颇有影响的交易中心,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总部大都在上海,迄今还没有一家著名的国际大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在北京开业。因此,北京在尚不具备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谈所谓的“金融立市”也就难以立足。

  笔者认为,北京在金融这个极其重要的领域里应当主要扮演全国性管理中心的角色。此外,由于北京的银行业相对较发达,加之又是多家大型商业银行机构总部的所在地。因此,北京还有条件借鉴以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为基础的所谓法兰克福模式,争取打造成为北部中国的一个最大的区域性资金运营或交易中心。

  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深入研究,定位妥当

  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一个国家内,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域里,可以有一个大的金融中心,还可能有若干小的金融中心。若按区域划分,有地区性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中心和国际性金融中心。

  从我国人多地广和经济规模庞大等具体特殊国情来看,除要力争建立一个国际性金融中心和全国性金融中心外,还有必要依靠经济发展的格局建立多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以便为本区域提供一个资金、信息和各种金融产品的集散地。目前,我国西部地区要实现跨越式、追赶式的发展,首先遇到的是资金短缺的困难,更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要实现振兴大东北的目标,同样离不开现代金融手段、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体系的支持,因而也有必要打造一个具有较强资金集聚效应并能辐射东三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近年来,国内东西南北不少大城市都对建立金融中心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甚至某些相邻的城市,如深圳和广州、重庆和成都、天津和北京等都在力争成为本区域的金融中心。对此,笔者有以下三点浅见:

  1.金融中心的建设应当统筹安排、合理规划

  既然国内有不少大城市在竞逐金融中心,就有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的必要。如果各建各的金融中心,就难免会陷入重复建设之中,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构建金融中心是一种政府行为,离不开政府的合理规划、认可和支持。因此,政府的魄力和决心十分重要。既然全国有多个大城市,都在筹划建立金融中心,政府的有关部门就不宜久拖不定,而应当及早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步骤措施。这样,既可以科学合理规划国内构建金融中心的布局,又有助于推动这一工作的进展。

  2.成立专门的研究班子,为政府制定发展战略出谋划策

  建立现代金融中心在我国并无先例可循。旧上海虽然曾经是远东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但当时的上海整个金融业的规模、运作方式和辐射能量都远远没有达到现代金融中心的水准。时代不同,基础不一样,昔日的金融中心与现代金融中心已不能相提并论,其含义已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成立面向全国的专门性的研究机构,就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外建设现代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以及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中心,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以便为政府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和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出谋划策。

  3.定位妥当,目标明确

  金融中心的打造,是一件十分慎重、严肃、务实的大事情,并非随意夸海口、拍脑袋就能建成的。一个大城市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关键是要看其是否具备建立金融中心的一系列软硬条件,只有基本条件具备了,才有实现的可能。即使有一定条件构建金融中心的城市,其定位还必须妥当。究竟是建设哪种类型或层次的金融中心(地区性的还是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慎重、科学的态度,而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如果定位不准确,就没有正确的奋斗方向,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大城市的地位重要,定位影响重大,不能叫喊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不能搞盲目的跨越式的建设,而应当通过潜心研究,对本地区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整体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脚踏实地,合理打造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才能使金融业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真正发挥有利的“助推”作用。作者:邱兆祥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4-2-11星 级: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