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还要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 09:29 经济参考报

  无庸置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立足点在于扩大内需,但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则在于扩大消费需求。启动内需要启动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首先要刺激消费增长。因此,在中国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只有成功地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扩大投资需求和提高投资效率。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要靠鼓励消费,培育消费,引导消费,保护消费,提高最终消费率才能得到根本持久地支撑。

  从经济增长要求看增加消费

  在1997年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日益显著。2003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近50%,消费的贡献率最低。在2003年投资的贡献率过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的情况下,人们对这样的经济增长状况不禁表示了不少担忧:几轮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宏观经济运行中,有出现投资过热和局部过热的苗头。

  按照宏观经济理论来说,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是要有强劲的消费需求做支撑的。2003年,我国在消费增长率不到10%的情况下,有高达30%的投资增长率。没有充足消费做支撑的投资的效益是难以得到保障的。这种情况下的投资,能否担当持续推动经济健康增长大任是值得探讨的。增加消费由此显得更为必要了。

  同时巨大的投资资金又多依赖于居民的高储蓄。高储蓄必然导致低消费,这就严重约束了国内的市场需求,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乏力。因此,中国只有走内需主导型增长的道路,鼓励消费,才能促进经济合理增长。

  从发展经济学的意义看增加消费

  发展经济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一国的储蓄较高而消费率较低对于经济发展往往是有利的。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高储蓄确实起到过积极作用。然而,通过出口主导增长型发展起来的日本、韩国和一批东南亚国家,在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后,由于本国消费率过低,国外需求增加放慢,在不能依靠国外市场需求来弥补消费内需不足的时候,社会再生产也就难以实现正常的循环了。过去高储蓄支持的良性循环变成现在的恶性循环:高储蓄率-消费不振-市场疲软-企业设备投资减速-生产下降-失业增加-收入预期不好-高储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左右时,世界各国居民消费占GDP的份额一般为61%,但在中国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率仅为47.5%,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国最终消费率偏低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偏低造成的。居民储蓄率过高和消费率偏低,严重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几条对策措施

  居民消费率偏低是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扩大内需亟待提高居民消费率。

  首先,调整消费政策,鼓励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要调整消费政策,鼓励消费,明确提出把适当提高消费率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在保持投资适当增长的同时,促使消费需求增长快于投资需求的增长;要调控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逐步改变中国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发展格局;要采取扩大居民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

  其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分配格局。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是决定消费需求的两个决定因素,而消费倾向又在很大程度上与收入分配的状况有关。因此,要在不断增加各类人员的收入水平的同时,注意调节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要考虑公平与效率的问题,还要着眼于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倾向。一是要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二是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同时扩大中等收入层的人口群体;三是要保护高收入群体的合法收入,鼓励他们把剩余购买力尽快地转化为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四是要整顿依靠垄断地位等手段获取的不合理收入,加大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手段对过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取缔非法收入;五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三,稳定收支预期,提高消费者信心。一是要尽量广开就业门路;二是要加快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之规范化,以降低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即期消费。

  第四,破除陈旧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利用消费信贷拓展消费,要从购车、买房和教育消费起步,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拓宽消费信贷领域,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延长贷款年限,简化贷款手续,使更多的消费者利用信贷消费方式,实现消费升级。作者:曹新作者单位:中央党校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4-2-11星 级: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