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谷公共卫生护士携卫生宣传资料出发的情景(1925年)
一、乡村卫生实验区的设立
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尚无设施,国民党统治时期虽已开端,但多有名无实。
1929年,我国教育界知名人士晏阳初博士在河北保定地区定县举办中华平民教育促进
会,以解决我国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弊端,但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农村问题并非是扫除文盲而能解决的。广大农村和农民普遍存在经济落后、教育不普及,多数人健康状况不良,病多、死亡多,盛行迷信等等。于是,提出各种措施与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如以推广公共卫生预防疾病,减少有病不治的“弱”等。为此,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卫生部和教育部协同合作,以协和医院和协和护士学校毕业生为主,在河北定县设立农村护理科,由晏阳初博士设立护校和医院,开始了乡村卫生实验工作。除普及和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外,还大力开展农村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改善环境卫生和提高村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有识之士“到民间”去呼声日高,当时,一些“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亦与卫生当局合作,试办过若干乡(农)村卫生实验区,除晏阳初主持的平民教育促进会于河北定县设农村卫生实验区与保健院外,还有陶行知主持的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院与卫生署合设的有公共卫生护士参加的晓庄乡村卫生实验所(1931年由卫生署接管改为汤山乡村卫生实验区)以及1938年梁淑溟倡议乡村运动与齐鲁大学医学院合办山东邹平县建设实验区卫生院等。但由于政府即不重视,人员资金又缺乏,以至这两所实验区都无大的进展。
1934年,卫生署颁行《县卫生行政方案》规定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较大的农村设卫生分所,每村设置卫生员等一套体制,但实际上全国乡村卫生机构寥若晨星。农村卫生机构称乡(农)村卫生实验区(或称乡村卫生事务所和乡村诊疗所),上海吴淞区、高桥区乡村卫生事务所及河北定县农村卫生实验区是1929年建立最早的一批(见图)。其他大都在1931年后建立,以1933年为最多,1934年后即告中断。
吴淞模范卫生乡村公共卫生护士科(1930年)
1934年底,南京政府卫生署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发出学习定县农村卫生工作经验的号召。此后,去定县实习农村卫生的医护人员明显增加,并且有愿意留下来参加农村卫生工作的医生和护士。
1937年3月,卫生署复公布县卫生行政实施办法纲要,使各县推行卫生事业。截至抗战开始,各县设立卫生院或县立医院者计江苏35县、浙江14县、江西8县、山东2县、河北1县、陕西9县、福建18县共162县,广西分12区,每区设一卫生所。
1937年,乡村卫生实验区的工作由于日军侵华战争而终止。
乡村卫生实验区的设立,将西方医学与护理学有组织有计划的根植农村,创我国农村护理工作之始。虽未能全面普及,但仍有很大的贡献和历史意义,在中国护理发展的进程中,写下了积极的一笔。
二、农村护理工作初始情况
河北定县是当时全国约2000个县中的一个,距北平约200多公里。地处北平南面的平汉铁路线上,居民中不识字者占90%以上,且大半贫苦愚昧迷信鬼神,该县因病死亡者中30%未受到任何护理。1930年时,全县472个村庄中有220个无任何医疗设施,农民群众卫生知识甚少,也没有清洁卫生和传染病隔离常识。当时,农村的卫生工作远比城市迫切得多,科学化的医药和治疗设备在农村可以说等于零。农民因教育的不普遍和交通不便、经费困难,在知识方面与城市相比相差至少有几十年,对西方医学与护理无从认识。农民常常为一个极普通的外科伤口往返几十里,伤口的复原甚至延长几个月甚至几年。新生儿出生时,用泥土、香灰止血、破旧布包盖脐带,井水与厕所相隔数步,煤烟熏蒸、人畜同居一室为普遍情形。因习用公用脸盆和毛巾、缺乏关于沙眼知识及治疗方法,故患此症者至少有60%。当时,死亡率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天花、胃肠病、初生儿破伤风、结核病。我国的护士学校几乎全部设在大城市,极少数在半城半乡之地。全国人口总数80%以上的农民一旦得病,若无办法,于是求神问卜,乱投药石,其结果往往延误病情。当时在定县40万人口中,没有一个西医生,更无护士。
1929年秋,晏阳初博士在定县创办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同时开设护士学校和医院并设立农村护理科,科长和护士均来自协和护校毕业生。主要工作有:医疗防疫、卫生宣传、学校卫生、助产与妇婴卫生、劳工卫生、生命统计、人员训练及戒烟等10项,但普遍施行者仅前5项。这即是我国农村科学的护理工作初始。在全国其他17所卫生事务所(或卫生实验区)内,每所有兼职医师1至3人,护士10人左右,助产士4人。全年经费以定县最高为3.5万元。其他地方约1.2至1.5万元。有些地方的农民无力负担乡村基层卫生的经费,即使每户出资五角,亦不足交付医护人员的工资,更无法谈到农村卫生设施与疾病的防治了。因此,有些卫生实验区有名无实,河北定县得力于政府重点扶植,成为全国农村卫生实验区的典范。
1930年毕业于协和护校并任护士长的周美玉女士(现居台湾,曾任台湾护理学会理事长),在毕业两年后即1932年任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卫生部保健院护理主任,并兼附设护士学校校长。附设护校由晏博士开办;同时还开设一所医院。周女士全面负责护理及护理教育工作,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乡村卫生实验区的工作终止。为此,周女士被誉为我国农村护理工作的先驱者。此外,1931年毕业于协和护校并任内科护士长兼护校教员的陈琦女士,受改良主义影响,放弃协和医院优厚的条件,于1935年在定县积极从事农村护理及护理教育。
1932年至1937年期间,协和毕业的医生和护士在定县卫生实验区工作者甚多,当时规定,协和护校的学生在毕业前除公共卫生的理论课外还必须在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实习三个月的公共卫生护理,在此期间,亦派往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见习农村卫生。农村卫生工作具体有:
1.建立保健医疗制度;
2.预防天花的工作,由保健员负责,其种痘技术,由护士负责教授;
3.对于肠胃病的防治,即改良水井及厕所;
4.一方面训练旧式接生婆,一方面在家庭中宣传妇婴卫生知识;
5.学校卫生。进行体格检查,进行卫生教育;
6.家庭访视;
7.卫生教育。
河北定县卫生实验区的工作得到政府的关注,国民政府有关部门通知全国各地的农村卫生实验区向定县学习。当时,欧美卫生学专家,如南斯拉夫卫生部长丹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卫生教育专家特纳教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坦德勒教授,美国罗氏基金会公共卫生专家冈恩和著名记者斯诺夫妇等都来定县参观,对定县的卫生事业给予高度评价。并认为定县作为公共卫生的实习基地,对医生、护士来讲极具意义。
在我国其他省市的农村,因条件所限,护理工作者则因地制宜,以其他形式开展工作。以二三十年代的山西为例,农村卫生工作大多由男护士承担,如演讲、卫生宣传、种痘等。女护士因交通困难且独行不便,外出时须雇用车辆,未婚女护士尚须护送,以至超出预算。男护士外出时,乘坐马车或骑自行车,将铺盖缚于车后,传单、痘苗等物品缚于车前,十分方便(见图)。附近村民大都来听卫生宣传。随着工作范围逐渐扩大,农民们颇感便利,不少农村村长来函邀请。许多地方的村民相继自动要求当局对于本地卫生增加设施,如江宁县相继成立三处卫生所,大都设在小学校内,由受过短期公共卫生训练的正式护士任职,护士工作不分类别,不论门诊、家庭、访视、接生一律承担,而卫生署对于护士技术方面,亦派有农村卫生护士专员按期视察和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