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欣
北京报道
2月6日下午2点,全国所有综合类券商负责投行业务的副总裁或投行部门总经理,100多人齐聚北京,参加证监会就3月13日将要举行的首次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召开的会议。
“从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桂敏杰,到发行监管部主任姚刚和各位副主任,以及发行监管部各处室的处长,所有的人都来了。”一位券商这样说。
会议宣布,保荐代表人资格将完全按照3月份的考试成绩取舍,“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由于要成为保荐机构的条件之一是,必须要有两名保荐代表人,且两名保荐代表人负责保荐一个项目,“投行业随后很可能会大洗牌”。
“革命性的影响”
参加会议的一位券商高层向记者透露,证监会有关官员在会上承认,虽然以考试和分数来认定保荐代表人并非最合适的办法,但思来想去,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还是考试和按照分数排名相对公平一些。
此前一些券商估计,本次会议上证监会将就这次考试听取各位券商意见,完善认定保荐代表人的方式方法。
自从保荐代表人将用考试的办法认定公布之后,投行业对证监会这一政策的议论和不满颇多。一些券商甚至希望这次考试能够取消。
证监会官员在会上表示,考试已经是定下来的事了,这个办法也通过了国务院,“对考试本身就不讨论了”。
对于保荐人制度近期的实施办法,证监会将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月1日保荐人制度正式实施到第一批保荐代表人名单产生前,报送材料完全按照以前的做法,即假定你有资格。
但发行人必须作出承诺,如果承销商在考试后没有取得保荐人资格,就是说,低于两名投行人员取得保荐代表人资格,那么发行人要在一个月内另外聘请有保荐资格的机构。
第二阶段,从保荐代表人名单公布到通道制完全取消之前,实行双轨制。这段时间大约在半年左右。
并轨期间,如果一个公司取得保荐代表人资格的人员,少于通道的两倍,这些保荐代表人可以重复签字,保荐企业家数以通道数量为限;如果取得保荐代表人资格的人数多于通道的两倍,可以保荐的企业家数,仍然以通道数量为限。
第三阶段,取消通道制。如果一个公司低于两个人取得保荐代表人资格,就等于也丧失了保荐人资格。
一名投行老总认为,这个办法基本上“割断”了历史:不管一个公司以前怎么费尽心力争取来通道,有多少通道,保荐人制度实施后最终将完全不考虑这些情况。
“此次办法的实行,更深远的影响是,赋予保荐代表人相当大的权利,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资源,投行部门有足够的话语权与证券公司相抗衡,慢慢发展下去投行部门可能独立出去,成为合伙制———只要能组织起一批保荐代表人就可以了。”业内人士分析。
一位证券公司副总裁形容,证监会这次改革将对投行业造成“革命性”的影响。
纷纷芸芸话考试
保荐代表人依据考试的分数来取舍,被业内人士最为诟病的一条是:保荐人制度突出“诚信”二字,但考试显然不能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
一家证券公司的投行老总对记者说,考试主要是考各种法规、规章制度。可以想象,一个从事了多年投行业务、比较有经验、在市场上已经建立起一定的信誉的老资格的投行人员,很可能不会有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考得好。如果分数是最后唯一的取舍标准,那么,这样的结果是否与推行保荐人制度的初衷相背?
但证监会在这次会议上表示,这些基本的规章制度,骨干业务员都应该了解,如果考不上,“也没有办法”。
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措施除了在本质上与制度错位之外,还有种种其他的“麻烦”。
首先,如何出题?
投行业务的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相当强。虽然本周一公布了《首次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内容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一览表》,证监会发行监管部有关负责人在就这次考试的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阐明:“本次考试科目包括证券知识综合考试和投资银行业务专业考试两门。”
证监会还特别声明:本次考试重在测试报考人对证券公开发行和上市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范性文件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投资银行业务有关的金融(证券)及财务会计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必备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等。但问题是,测试这三种能力的试题如何出?谁来出?
证监会官员表示,考试将增加一些案例,以达到考察能力的目的。考试完全按标准化进行,用机器改卷子,“以免又有人说不公平。”
但记者采访的一位参会代表想不明白,如何用标准化的格式来考案例。
其次,保荐人制度的一些规定(如:一个项目必须两个保荐代表人保荐——实质上即是说两个保荐代表人等于以前的一个通道;保荐代表人数量少于两名的公司不得注册登记为保荐机构等),有可能会造成业内人员的大面积流动,一些公司特别是那些有主承销资格但没有通道的公司,很可能不惜血本挖角。
如果考试结果出现了有的公司整体考分都比较高,有的公司整体考分都不太令人满意,则很可能使这种人员的流动雪上加霜。
使投行老总们忧心忡忡的还有,两名保荐代表人相当于以前的一个通道,实际上给保荐代表人赋予了比较大的权利,保荐代表人完全可以用是否签字来与公司抗衡,这会不会给保荐代表人以“寻租”的空间?
虽然说保荐代表人之前要注册并参加考试,需要所任职的保荐机构出具由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签名的推荐函;之后保荐机构撤回推荐函,证监会会将保荐代表人从名单中去除;且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一家发行人的保荐工作时,要有保荐机构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签名的专项授权书。但是,一旦保荐代表人成为稀缺资源后,这些约束条件能否起作用,还有待观察。
为难的证监会
会前据记者了解,虽然证监会对外统一了口径,保荐代表人要考试,但其内部对此事分歧比较大,大致可分为“考试派”和“非考试派”两种。
证监会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证监会原来预计报名参加此次考试的人数有1500人,但现在实际报了2000人。
这些人可以分为三类,在前几年行情不好时离开证券行业、现在又回来的,这类人大多比较有经验;突击提拔起来的一批管理层;还有一些年轻人。
按照目前的通道数量,本次考试证监会将“录取”500名保荐代表人。
这位工作人员承认,保荐代表人应该是经验和道德优先,考试却很可能把有经验的人排除掉,道德也是没有办法考评的。但证监会现在还没有想出更合适的解决办法,连考题如何出也没有确定。
一位与会券商预测,将来投行人员可能会向两极分流,一是能拿到好项目的大券商,一是机制灵活的民营券商。将来保荐机构的数量很可能从现在的50家左右的主承销商缩减到10家左右。
许多投行人士认为,保荐人制度本身是好的,但好的制度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
之前审批制变审核制,在实施之初大家都欢欣鼓舞,认为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但实际的结果是,实行审核制后上市公司的质量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滑。因此,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合适的、市场化的实施办法,很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证监会此次碰到的难题,几乎也没有什么现成的可以拿过来借鉴的经验。因为国外实行保荐人制度的国家鲜有再加上一个“保荐代表人”的。
证监会设立保荐代表人的概念,是为了“对企业发行上市进行‘双保’,即企业发行上市不但要有保荐机构进行保荐,还需具有保荐代表人资格的从业人员具体负责保荐工作。这样既明确了机构的责任,也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了个人。”
这一良好的初衷将产生什么结果,现在谁也不敢断言。但事态发展已经表明,这一制度有了一个多磨难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