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欧MBA《金融时报》最新排名发布会(实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 18:22 新浪财经 | ||
十年打造亚太第一 主持人:大家好,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各位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的主题内容就是“十年打造 亚太第一”,向各位通报04年中欧MBA《金融时报》最新排名榜的情况,这里请各位帮我一个忙,请把你们的手机至少关到振动档或者关掉,谢谢。 接下来,我先向各位介绍一下我们学院的领导,学院院长博纳德博士,学院的中方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国华教授,德高望重的吴敬琏教授,这位是MBA主任,我们学院的MBA课程主任Gerald Fryxell教授,中文名字是傅礼斯,最后,介绍一下国际关系经理祝佳音小姐,她负责交流工作。接下来请张国华院长介绍一下排名情况。 张国华:各位媒体的朋友,下午好。首先向大家拜一个晚年,今天请大家来是要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在全世界最权威商学院排名的实体《金融时报》2004年的排名中,中欧MBA排名第53名,是亚太第一,与澳大利亚管理学院并列第一。这里要强调的是中国国际工商学院用了大约十年的时间,获得亚太地区龙头地位,这不能不说是管理教育的奇迹,是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产物,我们引以为自豪。纵观《金融时报》的排名,大概MBA的排名标准20项,分为三个大部分,它们分别是占55%权重的毕业生职业发展,占25%权重的MBA学习企业的多元性,以及占20%权重的商学院在学术研究和商业研究方面的创新。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金融时报》的排名是基于MBA课程的出发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的。所以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比如说他的投资回报率,就业指导,三个月的就业率,目标的达成,就业的成功率以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比如说提供了多少的工作机会,工资是多少,学生在企业里面发展提升的机会等等。从《金融时报》的消息可以看出,它在一系列的指标中位居前列,在这个排名中,学生的就业和薪水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毕业三个月就业率为96%,薪水平均幅度达到194%,为全球的第三位,超过美国著名的哈佛商学院,指导就业成功排在全球20位,紧随哈佛之后,根据调查中国学生的发展情况十分理想,学院的薪水稳步上升,毕业三年以后平均工资达到50万人民币,相对于5万6千的回报率还是非常高,这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全球的毕业市场上是十分突出的。这些指标说明了,中国的MBA是中国最具市场价值的MBA。 另外,学员和学校的国际化,中欧也是非常成功的,中欧拥有国际一流的师资,根据《金融时报》的调查,71%的教授来自海外,连续三年居全球第6,中欧国际学生的比例为11%,有超过50%的学生前往海外商学院交流学习,还有不少学生参加实习以及小组咨询项目,这使得中国在课程国际化体验的排名上升到全球第五位。 中欧的成功说明了什么?第一,我认为机会在中国,中国的发展给了我们办好商学院的机会,中欧从去年全球90位上升到全球53位,这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MBA就业的情况。中国经济发展给了中欧机会,也给了学生充分的机会。因此,我们说机会在中国。 大家知道,最近一两年参加考试的学生下降,去年下降的幅度达到75%,也说明就业机会不好,有的学生放弃到国外去学习,而在中国继续发展。尽管全球经济不景气,中欧的学生就业情况也非常好,所以我说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商学院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对教授也提供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机会,这对我们今天现有国内外的教授参与商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平台。 第二,是管理教育特区的成功,因为中欧在94年建校的时候,当时国家教委的领导把中欧看成是教育的特区,所以中欧的成功也是教育特区的成功,我们知道去年短期课程在全球是39位,EMBA是全球的34位,MBA今年达到53位,从工商管理教育的三个最主要的指标来看,中欧都达到了世界上最好的水平。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中欧取得如此的成绩,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教育改革试点的成功。给中欧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使我们有可能按办好商学院的规律办学,使我们得到非常大的办学空间,因此说我在这里要强调的说,中欧实现了中国本土办学,是中国的学位。中欧的成功说明了在体制上、机制上进行改革,中国在短期或者在一定的时期内办成若干所国际一流的学校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有一批这样的中欧人正在踏踏实实的、认认真真的用心做事,这里面要强调的是我们有这样一批教授,比如说吴敬琏教授,从我们办学的第一天,应该说他是我们学校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学校从北京办到上海,吴教授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从教学第一天开始,已经十年了,MBA、EMBA全部是由吴敬琏教授担当的,所以他在对中欧的发展过程中给了极大的指导和做出了重大贡献。从管理上来讲,中欧发展的管理者,其中包括我们的院长和员工,他们以十分创新的精神,比如说怎么把中国办成好的学院,在跟学生的交流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与其他学校出现的明显的差异性,同时是根据全球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需要。 所以中欧的成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校训使这个学校取得极大的成功。 差距与希望 我们这个学校跟最好的学校比较应该说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从排名来看,从90位上升到53位,我们发现国际上最著名的学校,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这些学校都排列在前列,使我们看到差距。同时中欧上升到53位,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我们发现这主要是教授和学生在这里发表创新的文章的数量,以及我们博士课程,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我们在家里的五年到十年,在解决教授的问题上如果有比较大的突破,在新的、一流的师资方面加强力度,应该说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在往前走几步完全可能,也是完全有信心的。我们认为中国有取之不尽的最好的学生。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中国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给我们造成了非常稳定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市场有巨大的需求。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世界一流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研究的平台,也是我们有可能吸引世界上一流的师资到英国商学院服务,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基于这样的考虑,中欧在未来五年到十年完全可以往前走几步,实现我们的目标,成为一流的学院。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院长,刚才张院长在讲话中提到吴敬琏教授,说吴老师在中欧已经有十年的教龄了,这点大家不太清楚,我想他有很大的感慨,接下来请吴老师说几句话。 吴敬琏:听到这个消息,我当然非常高兴。在我们中欧已经工作了十年了,实际上我在中欧的前身即中欧管理中心就是在北京的时候,那时候我只做一些专题的讲座,我是学术委员会唯一的中方委员,到了上海以后,我担任中国经济这门课的教育,所以看到我的同事们共同的努力,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当然心情是非常高兴的,但同时感觉到压力很大,就是我们自己要知道我们的努力还很不够,这样的荣誉使我们今后的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中国的管理学院在改革以后,20来年就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平,当然是很值得高兴的。但是,同时也说明了像我们这样一个学院取得这么高的荣誉,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刚才张国华院长讲得很对,这个荣誉不光是我们中欧人的,是跟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是接相关的。我们的名次得到了跃升,首先的因素就是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来发展,权重里面50%的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是发挥他们的才能,这跟整个经济有关系。其次张国华副院长讲到,国家的教育管理部门给了我们实验改革的机会,我们的体制是全新的体制,是跟国际接轨的体制,是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它使我们能够创出一流。 另外就是我们的学院,我们的学员是一批非常有志于发展自己企业的年轻人,他们非常努力的学习,克服了基础不好,或者语言上的障碍,使得我们学院的总体成绩能够得到跃升,他们的贡献功不可没。所以对我们的教员来说,这个应该把荣誉看成是进一步努力前进的动力。在我们教员的某些指标,比如说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具有创新的论文,应该说在世界同行里面我们还是在后面。所以在教学上、在研究上还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实现刚才张国华副院长讲的,我们在今后的时候再往前,百尺杆头,更进一步。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吴教授,接下来的半个小时,我们就是媒体提问的时间。到6:10分左右,如果有一些媒体愿意进行专访的话,院长和MBA主任都在,可以个别进行交流。现在是提问时间。 新浪财经:请问张国华院长,中欧在教学内容上有哪些特色? 张国华:中欧的课程跟国内的院校,我个人感觉有一些雷同,主要是根据国际上一些商学院的课程的设计来作为参考的,我们几乎每年,至少我会召集一部分人,把世界上最好的10所到20所的学校,把他们的课程拿出来跟我们学校进行比较,这是一方面。 第二,我们会及时根据我们中国教育管理学院的实际需要开设课程,比如我们当时学习两门课,就把吴教授的中国经济改革的课程进行安排,比如我们还进行了针对我们的学生、中国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现有很多学生需要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以便他们后面能够健康发展,使我们比较早的就引进了商业伦理这门课,记得在96年、97年就在学生当中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比如我们感觉中国需要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所以比较早的在MBA的课程里面作为必修课引入到我们的课程里面去。我们是这样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又同时参照了国际上工商管理教育最先进的课程来设置我们的课程,这是我们的特色,这里面比较重要的反映就是我们比较重视国际化,我们当时的感觉中国是越来越开放,不但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问题,也有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问题,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恐怕是我们区别于别的学校的差异性,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比较早的开展国际学生的交流活动,从96年商学院与商学院之间进行交换学生,到今年发展成35所学校有50%的学生跟国际一流学校进行交换,这恐怕就是我们的特色了。 《经济观察报》记者:请问张院长,今天在这里,进行了十年打造亚太第一,我还是发现有这样一个矛盾,就是MBA课程是亚太第一,为什么EMBA是亚洲第三,这其中有什么样的问题?有过什么样的反思没有? 张国华:首先我们讲的亚洲第一,是指MBA课程是亚洲第一,从习惯上来讲,一个商学院排在第几,是看MBA排在第几,比如沃顿商学院全球连续5年排在第一,是指MBA排在第一。那么,我们的EMBA从去年的排名情况大概是第三,前面就是有一个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同样我们的MBA去年也有香港科技大学在我们的前面,但它今年变成69位,从59位倒退到69位,而我们中欧从90位到53位,另外,我感觉跟香港科技大学的比较,我希望媒体引起注意,因为商学院从很多指标进行比较,一定要注意其学生规模。香港某商学院每年的MBA规模是30位,数量非常少。EMBA每年招25位学生,数额也是非常少,所以他们有些指标表现得比较好一些,我心里真正佩服的是美国那些规模又大但又做得非常好的商学院, 这是我们学校所追寻的目标。短期课程我们也是亚洲第一,首先短期课程有一个门槛,短期课程有400万美金一年,公开课程和公司的课程各两百万美金,这个门槛一设,亚洲没有进去,就我们学校进去,所以前年我们是35位,去年是49位,今年的结果还没出来,这方面我们也是亚洲第一的。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请问张院长一个问题,我看这次排名最主要的指标是从学员学成之后的薪资水平和就业状况,是不是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个投资回报率的排名呢?因为我想这种回报率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映学院的教学的水平、教学的实力?谢谢。 Gerald Fryxell:我们看《金融时报》的排名其中有55%是职业发展中的权重,其他的那些是在你的学校内部的,像国际化、师资,所以它的排名不仅仅是回报率,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而且你也要记住,作为商学院来说,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把学生培养出来,然后他在职业中获得很好的发展。 博纳德院长:我们再看一下,对一个公司来说,我认为你的商学院培养出来的MBA的价值是多少,就是看他愿意花多少钱雇佣MBA的学生到你的公司里来工作,所以我们看在这个排名中,跟薪资有关的权重,应该说这块是非常好的反映了,作为公司来说,他认为MBA毕业生的价值是多少,公司会反映他对你的看法。那么我们在扩展来看一下,在过去一两年,美国的经济表现不是太好,有很多在美国毕业了,拿到MBA的中国学生回到了中国来工作,我们发现他们从国外回到中国,在中国拿到的起薪跟我们的毕业生相比,还没有我们的毕业生的薪资要高。 我们看刚才张院长还有吴教授讲到中欧国际化的特点很重要,我们认为这也是为什么学员跟国外回来的MBA相比,根本不比他们差,在这上面有很大的优势,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说中欧的MBA的毕业生,所上的商学院也就是中欧是在国际上有排名的学院,教授是有国际背景的教授,商学院又是有国际背景的商学院,所以在这里需要可以拿到非常好的含金量的学位,同时其中获得将来好的关系,这会为将来的事业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刚才张院长也讲到今年参加GMAT考试的数量的人数在减少,说明什么呢?说明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到国外获得MBA的学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发现了,其实在中国国内拿到的学位也是非常好的,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 张国华:实际上国际上商学院的评估,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学生,学生反映在他的公司给他的工资报酬,另外反映了公司对毕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的认同程度,因为他愿意不愿意到这个学校里招聘你的学生,愿意不愿意给你较好的职位,这反映了你的产品的质量。我提供一个数据,去年年末在MBA指导委员会以及商学院管理会上,中国最权威的大学的商学院院长提供这样一个数字,85%的MBA毕业生年薪是10—15万,一个公司到不同的学校招聘学生,提供不同的职位,或者是有能力给你提供,这就是你的市场价值。我刚才说的中欧的MBA是最具市场价值的。 《中国企业家》记者:有可能我们对中欧的课程不怎么了解,可能有这么一个偏见,就是说在中欧的课程里面是不是大部分从国外企业的角度出发,不管是战略方面还是人物的思想理念都是建立在国外公司的案例基础上,以中国公司和国外相比,这种差距体现哪些方面?比如说去年或者到现在,有哪些中国的企业或者中国企业的行为,能够进入中欧所谓成功案例的名单? 吴教授,不知道商学院的使命,也可能是教一些生意人或者教一些专业人出来,不知道商学院是不是培养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您应该记得98年的一本书叫《不安全的年代》里,其中有一个标题是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变得有钱,而且喜欢上大企业,不知道你在教学这么多年,会有所为的理想的和商业之间的疏开感呢?不知道中欧的人文的氛围是这样的,这样对人文地经济有什么样的反思,这样有经营意识吗?有理想主义吗?谢谢。 吴敬琏:大家知道,我们中欧学院从94年开办以后,首先运用了拿来主义,因为大家知道中国整个管理教育的背景,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教授,中国1952以来,基本上的综合大学在理工大学里面没有管理学的专利,所以我们机会机会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教授,所以在这样情况下,紧急的需要一大批的职业经理人和已经在岗位上的人员,所以我们当时是拿来主义。同时我们也请了像江平教授到学校里来讲座。所以那个时候可能用中国的案例进行教学是比较少的。怎么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呢?我们从94年开始,在我们的学校大概每两个星期到三个星期我们会请一批在中国成功的经营管理人员到中欧进行高级管理论坛的讲座。所以大家知道的张瑞民,柳传志,包括从香港、台湾请来的,比如说台湾的宏基电脑的总裁,包括大的国有企业的领导也请到学校来,给我们学生讲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是怎么成功的?我个人的感觉那时候他给我们学生很多实际的案例,成功的案例,教导我们学生怎么样在中国的文化、法律、经营环境下怎么让企业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以至于成功。 张国华:那么,随着中欧的发展,我们不少教授,我刚才讲吴教授在94年就任教了,他们不断发展中国的案例,另外专门成立了案例的中心,组织了一批学者在发展中国自己的案例,不断运用到学校的课程上来。那么对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看的,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中海游,我们写了很好的案例,包括联通及其它很多企业,现在中国的管理方面大家比较多的讨论是本土化和国际化的问题,我感觉到在中国发展前人走过的路,包括全世界很多企业家或者企业成功的路都是人来共同创造的,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因为全球化不因为竞争的加速,游戏规则就会变化,西方走了百余年,他们成功的经验应该是我们所借鉴的,因为我们将融入到全球的竞争环境中,所以我个人感觉借鉴他们的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同时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把中国企业成功的经验运用进来,这是中欧与其他商学院发展的可取的道路。 吴敬琏:我们学院开办之初,是因为我们中国过去是计划经济,没有商学院的传统,所以偏重于拿来,把外国的好的教学内容,甚至师资都是主要依靠了外国的教育,但是我们发现了这些方面的缺陷,所以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这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我们根据中国的本土的企业界的一些做法,除了刚才张院长讲到的,比如说柳传志在世界管理学上作过报告,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事情,中国的企业家在国际管理学上做的报告,这个报告是我们管理学院组织的,而且提供了基础支持,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 还有本土的杰出的企业家,在我们CEO班,比如说李东升还有其他的一些人,这种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这种班有很多教员和学员之间的交流,这不但有助于我们学院为本土服务,而且有助于师资对于我们本土企业的运营状况,怎么提升方面会有更深切的了解。 另外,就是关于人文方面,我想在我们人文学院来说,有它的弱点,他是一个独立的商学院,不是在一个大学里,所以除了管理方面的课程,它要开出人文方面的其他课程,难度更大。这不等于说我们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刚才张院长已经说了,关于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的课程,我想在中国的商学院里面,可能我们是最先开设这样的课程的。因为我们也很清醒地认识到,职业经理人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要有很强的人文支撑,不光是算帐赚钱,所以在这方面比如市场经济和企业文化,这东西是从西方来的,而西方悠久的人文传统,是对于现在市场经济必须具备的条件。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做出努力。比如说我们学院有一个中心叫中欧文苑,这个文苑是由中国最有名的人文学者、思想家王元化先生当他的领导,像这方面我们也是想尽力作出努力,我们没有一个想法,做一个好企业家就是会算帐,会赚钱。 Gerald Fryxell:我来补充一点,这是我们学校最近刚刚成立了一个创业中心,这是在上海校园,这个中心是由西班牙政府提供的资助,由我们做一些研究,主要的是对中国本土的一些企业做这样的一些研究,然后制作成这样一些案例或者教学的材料,应用在我们的课程当中。 《北京青年报》记者:刚才根据排名,中欧的MBA是中国最具价值的MBA,它在国际上的排名是第53位,根据这个排名,是否反应了我们学员在国际上的地位? 张国华:我认为是的,它是一个综合的表现,不完全是一个学生价值的体现,因为刚才讲了,由三大部分组成,一个是学生制约发展,还有在校学习期间多元性的表现,就是国际性的程度等等,还有就是这个学校的教授在学术上学术研究创新的能力,博士课程等等,综合这些指标,我们学校目前是处于这样一个水平,所以它是综合性的指标,不完全是学生价值体系。 我补充一下刚才的问题,我们学校实际上是非常注重学校的文化和学生人文方面的学习,这里面可能大家不知道,我们在上海组织的钢琴家到学校里演奏、讲演,包括请最有名的芭蕾舞演员到学校讲芭蕾的东西,我们也请上海的世纪大道、上海大剧院的法国的设计师到学校里演讲,我们经常举办美酒沙龙等多种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我们的俱乐部有IT俱乐部、金融俱乐部,他们一边通过学习,一边跟校友保持很好的关系,我们通过这方面来丰富学生的知识。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