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观众朋友,在上期的“走过2003”《第一访谈》新春特别节目中,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回顾了2003年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那么在一系列并购重组、多元化经营、模式创新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推动了这些成功企业家和经济学者们的理性决策呢?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对一年来走进节目的嘉宾进行细致的梳理,评选出《第一访谈》年度之最。下面就让我们一同
用人性化的目光来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探寻成功者理性背后的精神源动力。
梦想最为灿烂的企业掌门人——黄宏生
黄宏生,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创维风雨十余年历程,黄宏生以其孜孜以求的奋进精神,酝酿了中国彩电王牌企业的诞生,打造了创维的长足发展。但是谈及当初的梦想,黄宏生的回答却让我们大吃了一惊。
黄:我以前这个,73年高中毕业以后,就在这个上上下下的这个浪潮里面呢,到了一个深山老林里面,当一个林厂的一个叫做工人吧。
吕:(林厂工人)
黄:林厂工人,它是在这个悬崖峭壁里边呢,那么就是跟森林
吕:(伐木)
黄:伐木,还有植树,
吕:(护林)
黄:护林,那么我们那个时候呢,就是生活也非常艰苦,然后这个也作为我们的一个普通的这样的工人来讲呢,有的时候上班和下班就是等于说是上山和下山,所以我们非常羡慕拖拉机手,
吕:(他能开着拖拉机)
黄:他开着这种拖拉机,可以这种拉木头
吕:(最其码不用走路了)
黄:对呀,不用走路,然后呢这个有一次使我触动非常大,那么这个天黑了,而且下着雨,我们想就是能不能这个跟着这个拖拉机,它的后尾箱,这个可以节省两个小时的路程,可是在我们这帮男知青面前,这个叫停也停不了,最后是,后来呢,发现他们停在前面,都把女知青给接走了,所以我想啊,要如果当个拖拉机手该多好啊
吕:(不仅能开上拖拉机,也能拉上女知青走)
黄:对呀,那么到了后来呢,恢复高考以后呢,这个77年呢,有幸的能够考上这个华南理工大学这个无线电工程系,那么开始新的这种叫做脱胎换骨的生活/,我相信这句话,就是心中有梦想,万事可成真。
大学毕业后,黄宏生毅然辞去公职,只身来到香港,以5万元起家,创办创维集团,开始在强手如林的彩电行业中奋起直追,与长虹、熊猫、康佳等大型国有企业一争高下。
2003年创维成为中国彩电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企业之一,创维彩电月销售量突破100万台,同比增长40%,其中创维数字高清彩电更是占据同类产品50%以上市场分额。从梦想当一名拖拉机手,到现在的中国民营彩电大王,黄宏生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寻求更高的目标。现在,黄宏生的梦想是把创维打造成一个像索尼、松下那样,在世界范围拥内有影响力的企业。事实上,在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史上,“梦想”已经成为促使他们成功的第一源动力,当前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的创立,就出自创始人甄荣辉一次大胆的决定。
最勇于挑战自我的创业者——甄荣辉
甄荣辉生于香港,获法国INSEAD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89年加入全球三大顶级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的贝恩公司。四年半之内他就完成了从顾问、经理到合伙人的升迁过程,成为公司有史以来升迁最快的外籍员工。然而他却放弃了贝恩手拿百万美元年薪的高级合伙人身份,从零开始自己创业。
甄:那个时候37岁,37岁还有10几年才退休,有点怕,再干二几年可能撑不下去,可能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要换一个环境转一转。
杨:当你决定拍板我要走,这是很坚决的吗,还是比较犹豫的
甄:我没有犹豫的,/我私人合伙人,做了六年半的合伙人,可以说是经济独立吧,那个时候已经不是为钱工作了,那个时候在想,希望自己做一个东西是有影响力的,到我老的时或者我死的时候跟孩子说,你爸爸一生还做了一些事情除了赚钱以外,这种动力是挺强大的,可以说除了钱以外做一些有影响力的事情,
杨:那你把这个想法当时你第一个告诉了谁
甄:第一个可能告诉我妈,因为我是最不放心的,她就老觉得她从我一毕业开始就说你去银行工作吧,银行钱多安全,觉得银行是最安全的不会炒鱿鱼的。
杨:你妈当时有什么反应吗
甄:她就说你这个工作不挺好吗,你不告诉我赚挺多钱吗,那你那边工资多少,她现在来问我工资多少,我跟她说李嘉诚工资多少没工资的,你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打工的形式,你说我工资是没意义的,现在都是从股份那边来体现这个价值。/其实我回头看我是过了很多不同的阶段的,我在中学的时候我一天睡16个小时的,我记得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跟自己说,你最大的敌人是懒惰,你是太懒了,当时我觉得我很懒很懒,反倒现在发觉好像现在不能说自己懒了,我感觉其实人那个潜力是很大的,我觉得人最主要是活得开心,你现在要我不干活我可能撑不住的,要我每天都呆着没活干,我真的可能撑不住的,现在已经忙起来就好像一个车已经启动了以后,你已经在高速地往前走,其实有一个惯性的,你是慢不下来的,慢下来反而不舒服,(接甄荣辉笑声)
——片花——
用甄荣辉的话说,前程无忧是建立在一次有建设性的破坏的基础之上的。只要拥有梦想,并敢于为此舍弃既得利益,创业者就迈出了从“0”到“1”,这决定性的一步。然而,在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拥有梦想的企业家不乏其人,但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功转化成现实的。面对阻力和挫折,成功者能够表现出足够的勇气与激情。
最仗义执言的学者——郎咸平
郎咸平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1994年,他怀揣着振兴香港经济的雄心壮志,登上了离开美国的飞机,凭借着对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的独特见解,郎咸平迅速成为学术界以及媒体关注的焦点。在香港,郎咸平以大力抨击港府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不力而闻名。为了坚持原则,他甚至不惜触动利益集团。2000年,香港在修订《证券及期货条例草案》的时候,试图确立由辩方承担“提供假信息”的举证责任。然而草案在征询意见时,却受到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十大国际投行的强烈反对。于是,郎咸平在立法局与投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演绎了“孤胆学者舌战世界十大投行”的壮举,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杨:那在2000年年底的时候,您当时在香港一个人面对了十大国际投资银行,展开了一次非常激烈的论战,那当时为什么只有你一个人站出来,
郎:我相信这个是香港的悲哀,那么当时是个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说当时香港政府当局修订这个证券交易法案,那么把其中一个市场操控行为变成辩方举证,就这么简单一个事情,那么这个事在美国都是辩方举证的,可是在香港推行的话,就遭到十大同行的反对,如果他接受辩方举证的话,那它将来怎么操纵股市
杨:那一个人面对十大国际投资银行,你当时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郎:我当时心里感受就是说,我有种感觉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我觉得我自己很悲哀,(插)到立法局去讨论的时候,没有人邀请我去,我自己去了,去了以后你知道发生什么现象,几十个律师坐在那边,那么我抢到第一个发言,我第一个发言说我就问在座的我说请问你们代表哪一个单位,每个都讲说代表哪个单位,代表哪个单位,我说我请问大家一下,这个证券交易法的制定目的是做什么,这个主席马上说是保护中小股民,讲一些大话,那我说好那么今天中小股民的代表在哪里,没有的,有七个官员是政府官员,四个证监会三个是财经事务局的,跟几十个律师坐在场,我说这个就是一种腐败,什么腐败呢,中小股民的命运就是被这些官跟这些商所操纵的。
2000年底,郎咸平以“民间良心”身份切入内地证券市场,提出:“应当审慎地提出一个‘新监管’思维,考虑如何在大陆法系架构下,尽快融入‘辩方举证’和‘集体诉讼’这两项保护小股东的规则。”积极为国内广大中小投资者寻求维护自身权利的武器,内地的中小股民亲切的称他为“郎监管”。
杨:那你从前就读与美国著名的商学院,沃顿商学院,你当时为什么不选择留在美国
郎:我已经在美国很多年了,我在美国很多的学校教过书,我在留校过一年,州的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世界银行我都在那边呆过。
杨:后来还是回到
郎:还是回来,没什么意思,你到了快40岁的时候,你发现没有什么成就感了,因为在那边太专业,
杨:想寻求成就感,所以回到香港
郎:对,太专业,就是你当教授的话就做两件事情,教书做研究,其它什么都不要动了,你发现你对这个社会你没有什么贡献,有的时候常常看到电视,看到播出中国,当时心里面觉得有点酸酸的感觉,所以一有机会的话你会想到回来这里/,这个祖国的百姓他愿意听他愿意学习,它这个追求卓越的心是我认为我留在中国,花这么多时间留在中国国内最大的动机,真是的,我不知道我讲的话能不能够
杨:最欣慰的
郎:真的是,这个追求卓越真的是让我非常的感慨,真的非常感慨!
正是这种对祖国和人民饱含深情的热爱,让郎咸平让拥有了仗义执言的勇气,而正是这种勇气让他在中国金融界拥有了很高的话语权。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一个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都是它决策者、执行者的人格魅力。而在这其中,又以叶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最大胆表白的华裔高管——叶莺
7年前,叶莺是美国外交界级别最高的亚裔女性。1997年她加盟柯达,现任该公司全球副总裁,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第一位华裔女性高管。当柯达与中国政府持续了3年的谈判陷入僵局时,叶莺出现在谈判桌前,一年后,“98协议”达成,空前的、与国内感光行业全面合资的“柯达模式”轰动一时;2003年10月29日,柯达与乐凯在进行了长达5年的恋爱长跑之后终于走到了一起,叶莺用她的睿智和激情,让人们感受到了她的魅力。
宁:您当年为什么能够放下外交官的身份进入到企业,然后就是在谈判最紧张的时候,您参加了这个谈判,是什么使您放下了这个外交官的身份?
叶:有很多的因素。/从私人上来讲,/我非常非常爱慕、崇拜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我相信你也听过很多人说过……
宁:如果您早生一百年的话,您就去追求他。
叶:对的,现在我有一个新的说法。有人说为什么乔治·伊士曼终生未娶,我说因为那个时候叶莺还没有诞生。
宁:这个说法更好,我觉得更好。
叶莺的大胆表白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自信和人格魅力,而这一点,正是6年前“98协议”能够得以签署,柯达在与富士之争中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当谈判处于焦灼状态时,叶莺以她的坦率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她传达了是中国政府对于鼓励柯达进军中国,这样一个大的投资的一种坚定的一种立场,同时使中国企业的一方了解了柯达的诚意与实力。至今,柯达一直与合作伙伴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片花——
叶莺和郎咸平的经历,让人们看到了大胆表白的魅力,这种勇气在创业阶段尤为重要。不过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能否拥有坚定不变的信念,并适度创新,则是当前众多企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最具乡土气息的资本大鳄——刘永好
和许多民营企业家一样,刘永好也有着白手起家的传奇故事。他出生在四川新津,小时候家里很穷,20岁以前没穿过鞋。1982年,他与三个哥哥一起到农村养鹌鹑,6年时间积累了1000万,此后,兄弟四人创立了中国最大的本土饲料企业集团——希望集团。1996年,四兄弟分开发展,刘永好组建新希望集团,1998年,新希望上市,刘永好从此开始了多元化投资之旅,时至今日产业延伸至地产、金融、化工、乳制品、商贸物流、燃气等诸多领域,但是最让他难以割舍的情怀仍然是他的起家行当——农业。
刘:我们最早养鹌鹑,然后养鸡,然后养猪,然后又养牛,就越养越大,有人说是不是今年你要养大象了呢?我说当科技发达的时候,当大象成为一种我们养殖的主要品种以后,也不排除,但是现在我没看见这样的机会。
任:我注意到,刚才您谈到能够让周边的农民通过您的产业的投资致富的时候,我觉得您好像特别投入,是不是农民这种情结在您的身上一直是存在着呢?
刘:我出生在西部,西部相对穷一些,国家西部大开发这种政策推动以后,西部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跟东部、跟沿海比仍然有相当的差异。所以说,我希望我的家乡能够发展,我也希望我们国家能够发展。那么当然,社会的细胞是由每一个人构成的,而在西部的这些农民朋友更值得我们关注,所以说我们多花一些精力在西部、在农村,多做一些对他们有益的事,那么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同时也是自己的感情的一种寄托。
刘永好是从乡村走出的资本大鳄,他了解中国农民的需求,也更关心中国农牧业的发展。最近,新希望集团大举进军乳业,收购四川华西、云南蝶泉等11家乳业企业,并在云南大理的洱源县建立奶牛饲养基地。如今,当地流传着“今天一头牛,明天一栋楼”的民谚,在云南的很多农民眼里,刘永好是能够给他们财富的使者。日前刘永好坦言,农业将永远是新希望集团的主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里,刘永好的执着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最具广告收益的豆浆大王——林秉生
虽然身为永和豆浆国际连锁集团董事长,可林炳生却坦言做豆浆他还是半路出家。1985年,从空军退役后的林炳生一直做中介服务,但是不久之后,他转身卖起了豆浆油条,并将自己的全部家当换成一记商标,正式开始按现代连锁配送方式经营豆浆等中式快餐。小小豆浆竟然花费巨资注册商标引来诸多不解的目光。而这对于林炳生自己来说,无疑是又一次空中跳伞。然而时至今日,历经18年打拼,“永和豆浆”已经成长为中式快餐业的强势品牌,林炳生的这一次跳伞又安全着陆了。在2003年走进《第一访谈》的40-多位嘉宾中,林炳生是人气最旺的,不断有观众打来电话,咨询加盟事宜。这种轰动效应的产生,得益于林炳生的推广意识。在他眼中,豆浆是一种文化,而油条则更像是一件作品。
林:我想这就是说我们在前处理它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油条前处理,面粉和面这一个过程中是我们中途里面做好的,那做好的我们配送到我们的加盟店,我们每天配送到我们的各个店,那各个店我们有一个标准作业流程,也就是说一根油条它多少的重量,
宁:那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永和豆浆的油条和豆浆究竟有什么不同
林:那我想很多消费者有时候他觉得说奇怪,他们店怎么都比人家贵,油条两块钱,豆浆两块钱,可外边路边摊买的只要五毛钱就有了,但是他们不了解,像我们的油,我们是用两百根油条我们油就换掉了,就不用了/它的成形标准是如何,那它油度要几度,它要转翻多久,让它变成我们看到的这个标准的油条,我想我们每个门店都有作业标准的流程,让它来了解。
宁:从当初的创立品牌然后现在到成功,未来您希望永和豆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林:目前我们所出的一个口号就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永和豆浆。(注:这一句是从台商进入大陆市场有没有信心那个问题中转移过来的。)我想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我们大家都一直西式快餐侵蚀我们中国人的心,那我想未来我们中式快餐也要走向世界的舞台,能够迈向国际,这是我们深深期许的,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们就在我们的人员团队里面,我们我们实力,好好培养优秀的人才,那只有扎根扎好,那我们未来朝国际发展我想才更不可限量,所以我们有一个使命感,中国风台湾味,两岸情,永和豆浆早点喝到晚点喝,然后让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浆。
林炳生将一个“情”字,融进了在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豆浆文化”,为这种古老的食品加上了时代的注脚。在商业气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种对文化的执着让人耳目一新,倍感亲切。在2003年,一位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女性就让我们领略到了商业开发与艺术相结合的巨大魅力。
最具艺术气质的商业女性——张欣
Soho中国总裁张欣,从香港流水线上的打工妹,到剑桥学子,再到华尔街的一名分析师,在与潘石屹结合之前,她从未涉及房地产开发。然而国际化的背景却给了她开放而敏锐的思维,当SOHO现代城工程过半,张欣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于建筑的理解,那就是:建筑应当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正是这一理念,贯穿了日后SOHO街的整体设计。
张欣真正从幕后走上台前,准确地说,是源于去年在威尼斯的获奖。2002年9月,张欣以发展商的身份,携“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了第八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建筑艺术推动大奖”。对于这片坐落于长城脚下的建筑群,业界一句精辟的评语是:商业没有童话,但这是一个童话;建筑羞于炫技,但这的确是一次炫技。
张:我们其实所有的这个经营后面都离不开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建筑艺术商业是一定要结合的/,我觉得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建筑艺术感兴趣像中国这样,原因是现在中国在盖房子,原因是每个人都在买房子,我买一个新的房子的时候人家说这个建筑怎么怎么好,我才关心这个建筑,否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你说的建筑艺术,所以这个前提是因为你在销售,前提是因为这是一个商业化的行为,所以你才能把这种艺术这些东西带到一个社会的层次上来让大家去欣赏,否则就变成了一两个艺术馆的馆长,自己选几个像样的东西搞一个展览,自己我欣赏一番,这个就太小圈子了,而且社会效益就很低。
杨:那获这个奖它在业内是代表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地位
张:其实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非常建筑艺术的一个展/我是在当天去参加颁奖的船上,因为威尼斯都不是路都坐船嘛,坐船上打电话来说策展人要跟你讲话,我当时就有点预感,这肯定有问题了,什么事,这个秘书就跟我说策展人找你很久一直没找着您,现在找着您了,策展人就跟我讲说恭喜你,今年的大会评委决定把这个特殊奖颁给了你,我还不明白,我当时还不太明白是什么东西,我说特殊奖是个什么意思,(重复)第一特殊奖是一年颁一次,给当年特别有特殊性的人,第二个就是说我们这个奖也从来没有颁给一个不是建筑师的人,所以这很特别,他说作为一个,就是一个建筑艺术的推动人,这么样一个角度发的奖,我当时非常非常激动,赶快打电话给我们所有的同事我们得大奖了,你们都赶快来啊,
结束语(芷宁出镜):
张欣的喜悦是发自内心的,像每一个在2003年里获得收获的人一样,这些成功源自于他们的梦想与激情,以及他们执著的行动和坚定的信念。不管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正是由于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们的2003才变得如此精彩。带着昨天的勇气与激情,憧憬着未来的前景与机遇,我们走进了2004。WTO带来的深入开放,东北振兴掀起的增长热潮都为企业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我们期盼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多的创业者活跃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我们的企业领军会更加锐意进取,中国的企业也将在世界上拥有更为响亮的声音。2004,让我们共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