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催发大牛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 12:03 《证券市场周刊》

  本系列报道始于宏观,终于宏观。我们为什么对宏观经济如此看重?对于一场战争,战略正确与否远重于战术;对于投资证券市场而言,看大势者赚大钱。

  早些时候,中国证券市场与经济走向的关联度不强。这种现象在去年开始扭转,取而代之的是,证券市场的经济晴雨表功能逐渐凸显。这正是本系列以基本面入手的土壤所在,其时为2003年10月18日,上证指数处于1365点,众人对市场的前景颇为迷惑。在当时对经济
学家宋国青先生专访所形成的《宏观反转》一文中,我们得出的明确结论是,"股市由熊转牛的宏观基石渐臻牢固。"

  短短两三个月后,市场已生剧变。当市场处于1600点以上时,争议和疑惑再起:2004年的股市将去何方?倘若排除市场短期技术上的涨跌,论及今年市场的大方向,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经济走势。

  2004年1月31日,本刊举办的"2004宏观经济春季年会"在北京召开。这既是本刊例行的年度经济学界盛会--给一年来预测GDP增长率最准的经济学家颁奖,又是众多顶尖专家学者对当年经济和行业走向进行预测与展望的一次重量级"头脑风暴"。

  交锋与碰撞对垒,理性与激情交织。看看专家学者们给出的2004年中国经济和股市的拼图,对于更加准确、顺畅地投资于悄然质变之中的沪深市场,当大有裨益。

  恰在当日,国务院制定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基本面与政策面共振,一轮牛市行情将向纵深挺进。

  对于许多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刚刚过去的2003年是让大家重新看到股票市场希望的一年,而这次转折出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次转折是在宏观经济向好前提下

  出现的局部牛市,基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上涨的钢铁、有色类股票,基于需求猛增而走出的汽车股牛市、基于供电紧张而产生的两市最大牛股长江电力等等。价值型股票的被发掘使得宏观经济走势成了股票投资者密切关注的问题。

  股市与经济背离程度缩小

  很多人用二元市场或者价值型股票主导的局部牛市来形容2003年的股票市场,沉寂多年的大盘汽车、钢铁股分别主导了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牛市。而这两类股票的上涨分别基于汽车消费的高速增长和钢材价格的大幅上涨。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有关数据,2003年全国汽车生产444万辆,比2002年增长了38.49%,销售量达439万辆,比2002增长了36.65%。而各类钢材的平均价格2003年年底比2002年年底每吨上涨了1000元左右,最紧俏的建筑用钢价格同比每吨上涨了1330元左右。因此,这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几乎翻番,股价涨幅也都在50%以上。

  由此可以得出简单的结论,即宏观经济走势与股票市场走势的背离、上市公司业绩与股价的背离正在逐步走向回归。而且这种回归将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趋势。当全世界的经济体和投资者都在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时,中国证券市场也正在逐步走出"怪圈",真正起到配置资源并与中国经济同向发展。因此,把握宏观经济的走向和特点将继续成为投资者能否走在市场之前的关键。

  今年经济依然向好

  2003年下半年,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开始逐步转好,美国股市、日本股市领先于宏观经济开始回暖,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会出现何种发展态势成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经济学家们就此各有看法。

  国际大投资银行由于研究实力雄厚,其研究成果往往被政策决策者和投资者颇为重视。一直以来,很多国际大型投行对中国GDP的估计都颇为保守,即使去年也不例外。但新年伊始,对于中国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高盛(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的预测却是乐观的。

  胡祖六认为,2004年GDP增长率应该在9%以上,9.4%或9.5%很有可能,通胀率应该在3%至5%这个区间内。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9%左右是可持续的,因为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引擎保持强劲。目前的高投资率是可以维持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存量低,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但要注意投资的效率。而3%-5%的温和通胀对于增长速度在8%以上的GDP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

  他说,国际经济学界和投资人对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一直是喜忧参半。中国经济非常强劲,但有75%的观察家认为中国经济处在周期的高点,即严重过热。总需求严重的超过总供给,就是过热。过热最明显、最直观的指标就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国过去几个月CPI确实在上升,应该说已经脱离了过去几年通缩或半通缩的状态。但按照官方的CPI来评价通胀的压力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CPI的权重,目前物价指数接近50%的权重还停留在食品这一项,但目前中国人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准确判断通胀的压力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把食品、燃料、石油这种波动性比较大的成份去掉来看物价走势,结果可能完全不同。不能因为去年11月、12月CPI在3%以上,就认为中国通胀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状态。第二,通常过热的GDP中表现出需要大量的进口商品和劳务,经常账户出现赤字,甚至可能会越来越大。中国目前经常账户只能看到盈余在收窄,但还没有看到赤字这种状况。另外从劳动力市场看,目前,劳工市场就业压力很大,失业率还偏高,很多资源并没有充分的利用,还有很多闲置的人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对2004年的经济增长作出的预测:与去年基本持平。他根据自己掌握的数据预测,今年GDP增长应为8.5%,如果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测算,将达到9%。预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达20%以上,消费增速达到9%以上。出口由于多种政策调整,增幅可能回落到10%左右,CPI大约是3%左右。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可能为4%。

  卢中原认为,中国经济已经稳定进入新一轮增长上升期,大约能持续8到10年,其中不排除短期回调,但增长空间仍然巨大,原因有以下几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创造新的巨大的市场需求;与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新一轮重化工业化开始启动,而且与市场最终需求密切相关的这一轮重工业化有深厚的消费支撑;城市化进程加快;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在这一轮的经济增长中周期性扩张因素已经呈现出来,短期的企业存货增加,中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回升,中长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提升幅度加大。

  而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预测,今年GDP增长速度会比去年略有放缓,但增速至少将达到8.5%。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民间投资比重逐渐扩大,通过城市发展创造大量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就业会带来需求的增加。但由于中国经济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前汽车、住房、通讯等这一类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表现在城市,农村也有需求,但没有支付能力。因此,如果收入差距的解决跟不上城市的发展,产品生产出来还是卖不掉,因此还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从国际的情况看,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通常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认为,大商品价格和宏观经济的走势是高度协调的,变化方向大概一致。前年到去年,国际上粮食、能源、金属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涨幅非常大,但根据过去几年的统计,目前大商品价格已经接近高点,短期还会向上冲,但由于存货下降导致价格猛涨的过程已经过去了。金属材料的价格基本上很难再大幅上涨。只有粮食价格还有上涨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易纲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正处于一个关口,如果宏观政策应对正确的话,中国的经济非常有希望。但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贸易条件在恶化,进口原材料的价格涨得较快,出口产成品的价格有所下降。但中国可以应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有潜力和机会。

  经济局部过热

  国内外宏观经济研究界对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一直持有争议,其中很多也被带进了2004年。但对于目前的中国经济走势,却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局部过热。"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非常严重的不平衡,中国经济目前或者过去一年的强劲势头会持续下去。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有局部过热的现象,过去一两年投资旺盛,像汽车,可能投资过多过快,生产能力过剩,房地产也是其中之一。"胡祖六如是说。

  李连仲认为,对于局部过热,比如2003年全年26.7%的投资增长,以及当前对钢铁、汽车、房地产的投资过热现象,国家已经采取了措施,如提高准备金率,控制房地产的贷款,对钢、水泥等企业进行调控,还有土地、开发区的清理,及继续发挥国债的作用。微调的做法会对2004年经济发展起到良性作用。由于这一轮对钢铁的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民间资本,因此怎么对这部分投资进行管理、引导、调控是很现实的问题。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曙光认为,判断经济是否过热很重要的标准是看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的对比关系。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一个难以精确计算的东西,一般将过去较长时期经济增长率的平均数近似看做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根据这个理论,从1978年到2003年平均增长率9.35%,从1993年到2003年平均增长率8.88%,去年GDP增长9.1%,基本上已经到了临界点。从各省的经济增长率看,去年20个省GDP没有一个低于9.1,从京、津、沪三大城市GDP来看,北京增长10%以上,上海11.8%,天津14.5%,局部过热是肯定的。

  本轮的经济增长究竟是可持续的还是最终会由于过度投资重新陷入通缩,是目前学界和投资界最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央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判断基础。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许小年将其归为中国经济是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周期,还是在老周期上的循环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没有给出结论,却提出了他分析的思路和大量数据。

  他认为,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从短缺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表征就是过去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高增长都伴随着高通胀,转到过剩经济之后,经济周期的波动不再以高通胀为明显的特征,最近这一次,经济、投资增长速度如此之高,但是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胀,说明现在经济总体上供大于求,仍处在过剩经济阶段。二是现在经济供给增长超前需求增长。表现出的特点是高增长、低通胀。三是国内宏观经济指标的国际化。特别明显的就是国内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国际价格指数相关度越来越高。因此在分析目前宏观经济走向的时候,同时要以全球经济作背景。为了保持宏观经济总供给、总需求的平衡,决策部门应该更多把注意力放在供给方面。

  对于中国经济是不是进入新的周期,许小年还提出另一个思考判断角度。他说,数据显示,外商投资在中国总投资的比例近年来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去年投资高峰主要还是内资造成的而不是外资。此外,从日、韩的发展情况看,其工业化完成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峰值后都出现了回落,这说明亚洲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没有出现第二次高潮,而是饱和之后就开始下降,而在中国这一比重却开始再度上升。

  许小年认为,投资算不算过热应该以投资效益为判断标准,并不能说当前的投资冲动大多来自于民营企业就认为这种行为是理性的。所谓以投资效益为判断标准,即如果投资效益高于资金成本,投资增长30%也不是过热,如果投资效益低于资金成本,投资增长5%也是过热。

  持续增长靠改革

  之所以对中国宏观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展开讨论,因为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阻碍经济良性运行的制约因素。"宏观调控在今天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大大下降,改革的迫切性将会越来越高,如果没有改革的话,增长的质量将会恶化,增长速度将是不可持续的。"许小年说。

  他认为,保持可持续增长关键在于不断进行微观层面上结构性改革,来诱发出新的技术、产品、组织方式、生产形式,来推动经济不断增长。过去25年的改革是为了打破计划的束缚、创建市场,利用市场分配资源。今后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市场高效运转的制度基础。支持市场运行制度基础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层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在社会意识之上要有有效保护产权的法律体系,要有独立公正的司法系统,还需要有以独立的法制为基础的市场监管体系,在法律和监管的基础之上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政府治理机制,也就是要关注政府。过去25年克鲁格曼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和亚洲各国的增长是有本质不同的,区别恰恰在于中国多年来一直进行的制度改革,这种改革创造出巨大的效益。只有继续推动这样的改革才能够避免重蹈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

  张曙光也认为,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发展,制度改革是第一要事。他同时提出,目前中国经济还存在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汇率制度亟待改革等问题。

  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季晓南认为,中国经济处于一轮新的经济增长周期,钢铁、石油石化、电力包括铝业都是提供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原材料能源的,需求都很大,尽管经济增长有内在的需求,但如何把新一轮周期保持的更长久,是大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他提出,在目前经济高速增长、各方面需求很大的情况下,粗放型的运行方式亟待改变,要注意经济高速增长下可能掩盖的一些问题,特别要注意经济是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卢中原认为,在改革方面应该进一步巩固具有市场导向的经济内在的自主增长能力,宏观调控政策要与经济改革方向一致,另外特别是投资体制改革要坚持关注政府、放开市场、放大民间资本、加强风险因素,由此使经济内在的自主增长能力逐步巩固、壮大,中国新一轮增长周期才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机制。

  股市应该与"势"俱进

  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含义是,股市走势与宏观经济走势在大体方向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前者与后者相比毕竟是微观的,而且股市有其自身运行的特点,因此,要把握证券市场的走势,除了宏观经济问题,也要考虑其他多种因素。

  奠定了2003年中国股市价值发现基调的应该非QFII莫属。在QFII眼中中国股市的真实形态就是他们投资判断的基础。瑞士银行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昌华解读了他们的中国股市投资策略。陈昌华说,外资基金通常不会是一个独立的A股基金,而A股只是其中国投资里面的一个组合。对外资来说,买H股、红筹股,远远要比买A股容易,所以要买的A股一般是在H股中找不到的行业和公司。投资A股市场是外资更全面的参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第二点就是买价格合适、可以长期投资的股票。外资不会介意某只股票是哪个市场的股票,只要公司好就可以,当然还要配合政府政策、行业周期。对外资来说,参与A股市场很少关心大势,买企业不是买股市。另外,外资还是比较倾向总规模比较大,成交量比较活跃的大蓝筹股,但如果大公司的价格高于实际价值时,情况也是会变的。外资通常会给企业订一个目标价格,投资时间以一年为限。目前瑞银跟踪了20家公司,平均回报率水平是20%。陈昌华还认为,虽然外资现在对A股市场全流通考虑的还不是很多,但随着外资规模扩大,如果想使市场健康发展,全流通问题解决得越快越好。

  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认为,衡量经济是否过热不仅要以发展为标准,更重要以体制和制度为标准。他总结这个标准主要有五个方面,首先,经济增长是化解了还是激化了矛盾.前者是有益的增长,后者是无益的增长.其次,经济增长是促进还是阻碍了制度创新.目前制度创新还很缺乏.再次,经济增长是挤缩还是扩大了政府功能.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放大市场功能,第四,经济增长是降低还是提高了社会成本.最后,经济增长是强化还是弱化了信用机制.持续增长靠改革。

  中国证监会规划委主任李青原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应该与势俱进,这个势包括世界经济的大势和中国经济的大势。做到了与势俱进,顺势而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应该是乐观的。

  (本刊记者丁洁孙宁孙会袁金秋林中参与录音整理)

  财税与汇率政策的调整方向

  -本刊记者耿馨雅/文

  2003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财政政策也会根据宏观形势的变化做出调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尽管宏观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整体结构上仍然表现为有热有冷,所以财政政策整体无意大变,在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延续性的同时做适当的调整,从调整的力度看,2004年长期建设国债要从2003年的1400亿元调整到1100亿左右,之前几年维持在1500亿元,连续三年没变。另外,强调政府资金的使用要收缩到重点上,比如基础设施投入,东北搞工业基地振兴所需要的投入,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投入,生态建设所需要的投入,还有公共事业的运行机制所需要的投入,等等。去年,税收领域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一个是出口退税改革,另一个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了税制改革方向。从方式上看,今年政策的总体部署将更加注重运用可以使用的减税空间,进行结构性的调整。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靳东升介绍说,今年要展开的新一轮税制改革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组成部分。税制改革的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其他辅助税种相结合的税制体系。指导思想是简化税制,扩大税基,降低税率和严格监管,理顺分配秩序是税改的前提。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出口退税改革;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向消费型;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完善消费税;改革个人所得税;实施城建税改革;深化农村税制改革,最终取消农业税;此外,要建立健全税收法制建设。现在多数税种都是暂行管理条例,在条件成熟时,要通过人大立法来确立中国的基本税收制度。

  人民币升值压力可以说是2003年最引人注目的经济话题之一。基于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很多外资流入内地。今年人民币汇率会不会调整依然引人关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认为,人民币应该对美元保持稳定,对欧元贬值,对日元微贬。而利率应保持稳定。

  王建认为,去年,中国由于外汇占款所投放的基础货币越来越多,央行采取了投放票据等对冲操作解决这个问题。今年如果人民币继续盯住美元,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预期继续存在,流入中国的投机性外汇继续增加,通过外汇占款所投放的货币还会继续加大,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调整人民币汇率,而继续采取对冲操作也仍然可以解决问题,那么目前人民币升值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盯住美元跟随美元对欧洲贬值对中国出口是有利的。

  经济学家聚首畅谈2004年宏观经济

  --2004宏观经济春季年会纪实

  -本刊记者耿馨雅/文

  在诸多知名经济学家的倡导和支持下,《证券市场周刊》组织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已经成功举办了3年。3年来,这项由国内知名机构参与的预测取得了极大成功,准确预测出宏观经济拐点、走出通缩、GDP增长"坐八望九"等重要信息,引起政府决策部门及国内外经济研究单位、大型投资机构的高度重视。2004年1月31日,《证券市场周刊》在北京举办"2004宏观经济春季年会",年会除颁发第三届"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优胜奖,并邀请国内权威专家针对中国经济运行最新发展态势展开深入讨论。

  为了更好地传播宏观经济研究信息,使研究成果更广泛地服务于社会、引导投资方向,也使各界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未来趋势,本届年会还邀请了长年在一线操作和研究的专家,深入介绍2004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展望2004中国股市。与会者不仅来自政府、经济研究机构,还有来自证券公司、上市公司以及其他投资机构的代表。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剑阁为获奖者颁奖。获得优胜奖的是宋国青教授领导的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研发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获得了3个单项指标的最佳预测。李剑阁在会上发言说,:"《证券市场周刊》组织的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已经连续3年对宏观经济预测活动做评奖和颁奖,引起很大反响和关注,《证券市场周刊》的主办方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是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推动者,制度设计者,这些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做了很多的工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虽然是官方机构,但一直关注民间的研究成果。现在这个活动对宏观经济所做的分析更加市场化,投资界包括国外的投资者都十分关注。"

  李剑阁认为,应鼓励民间进行单项、多项的独立的统计分析。各种各样独立的单项或若干项统计,综合起来就是社会认为比较准确的GDP综合数据,其和国家公布的数据进行比照,有利于大家判断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谢平补充说,去年正是由于宏观经济学界的质疑使得最终国家统计部门不得不对数据进行调整、说明。由于经济学家们对统计方法上的很多突破,因此民间预测有时做得更好。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会上发言说,宏观预测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很多变量,无论多么复杂的宏观预测模型,想把这些基本的变量弄清楚,同时还要准确预测政策的反应和调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很艰难也要知难而进,市场经济中,投资者要依靠信息、预测来对未来的投资做判断,宏观经济预测由于需要考虑经济系统里的很多问题,因此其在未来的投资决策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易纲说,每个人研究的领域都有所不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举办这样的论坛的意义在于有机会听到其他人不同角度的研究的重点和就此得出的结论,借此把中国和世界这个宏观经济的拼图拼得更全面。

  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总干事王波明说,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表的数据,2003年中国GDP增长高达9.1%,这个数字可以说非常惊人。在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正在经历令人不太愉快的经济调整阶段,在非典之后能有如此之高的增长,显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景气阶段,中国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投资中国、分享经济高增长带来的好处,已经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主要目标之一。准确预测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成为全社会投资风向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向导。

  王波明说,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应该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过去的14年,宏观经济的走势和资本市场脱节。这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不够大,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够大,还有资本市场本身的问题有关。但是去年以来,特别是由于QFII的推行,外资进入中国,随着更多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上市,包括外资和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人的壮大,中国的机构投资人正在逐渐的形成,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越来越多的被基金和价值投资引导。因此更应该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形势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关系,进而做出决策,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发挥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功能。

  银行改革强调透明度

  -本刊记者 耿馨雅/文

  银行将于今年上市的消息,使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又一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更使其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谢平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有宏观效应的,主要指的是制度方面的宏观效应。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对中国的资源配置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能够促进其在贷款管理方面更注重效益,也就是说这个制度要素可以促进宏观产出率的提高。

  谢平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对促进中国的银行类机构的监管是有效应的,一个国家的银行监管主要是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如果这些大银行没有充足的资本金或者说资本金不实,那么国家整个银行监管就没法建立起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基础体系,就会影响监管当局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所以首先就要对国有银行采取严格的监管,才能对其他银行机构采取严格的监管。这次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先从两家入手,下一步对达到资本充足率的银行,要进行内部改革和完善治理结构。比如对过去呆账责任人的处理,对不良贷款的清理,建立新的董事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革,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改变国有独资的股权结构,特别强调透明度。改革的顺序是注资--股改--引进战略投资人。

  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而重要,改革就显得更加困难。世界银行高级金融部门专家王君认为,从1998年到现在,国有银行改革取得进展的突出标志是前两次不重视治理结构,而这次则明确提出花钱买机制。但他认为目前对国有银行改革的乐观判断还是过多。改革在不停前进,但也产生了不少忧虑,有些在经济增长比较快的情况下已经暴露出来。中国人寿的成功上市大大提高了各个方面对国有金融机构在境外上市的信心,但这些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国家的信用,这一点在未来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即对财政构成压力;王君认为,银行的特征决定了其问题不容易在当前显现出来。因为银行能够不断吸收新存款来应付流动性的问题,支付到期存款利息和支付正常经营开支,不良贷款问题能够推迟体现。但是由于银行这么多年已经证明其有能力通过各种办法掩盖不良贷款,使得监管者和其他所有人都很难看清楚真实情况,因此其实际情况并不如想象中乐观。还有关于注资问题的疑问,这次到底是不是最后一次注资,这次注资对未来是不是成功。未来战略投资者肯定会做尽职调查,如果发现注资不够,在国家仍然控股情况下,国家作为最大的所有者仍然还有注资的责任。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形成反复注资格局,这个格局还没有完全消除。真正可靠的资本金补充来源不是股东不断注资,而是银行持续盈利能力,持续盈利离不开走商业化这条道路。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能实现商业化。

  他认为,国有银行上市以后,如果国家处于大股东地位,这样国家必须也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且制定相应机制,如引进战略投资者,但问题是在国家占大股情况下,战略投资者究竟能起什么样作用。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竞争环境,也就是说监管者能够促进竞争的话,国有银行仍然缺乏竞争压力,很多金融政策仍然向他们倾斜。如果这些问题都考虑进来,没有5到10年国有银行真正实现商业化是不可能的。还有目前将国有银行重组交给银行领导人进行的改革方法有内部人控制下的银行重组的嫌疑。股份制改造过程是充满风险的,因此应该有人来主导,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国家,而不是银行领导班子。具体做法可以成立一个机构,有强大专业力量支持,包括从国际上聘请的银行重组专家、法律专家,经济学家等构成一个班子。通过他们来选择制定标准,选择董事会。

  经济高增长照耀下的五大行业

  -本刊记者耿馨雅/文

  去年宏观经济中表现最突出的指标是投资和工业增加值,而这些指标的快速增长伴随的是钢铁、石化、电力、汽车、有色金属等几大基础行业的迅猛增长,2004年这些行业是否还能维持高增长或者是否会出现投资过热而回落,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五大行业资深人士在新年伊始对这些问题给与解答。

  钢铁准确把握行业周期

  钢铁价格2003年的大幅上涨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这些投资会在今明两年逐渐开始产出,竞争格局的改变究竟会使钢铁业走向何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认为,判断钢铁业的发展态势的前提是经济周期的运行阶段。

  戚向东介绍说,去年1-11月份冶金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4.1%,是全国各工业行业投资增幅最高的行业,对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要做出全面深入地分析。统计资料显示,钢铁新一轮投资高潮是从2000年开始的。但从1995年到2003年平均增长率为10%左右,略高于同期我国GDP增长2个百分点,然而,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因此,本轮钢铁投资快速增长,既带有恢复性增长的因素,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拉动的结果。从投资状况分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是投资主体。在内资企业投资中,民营企业完成的投资只占8.5%。从项目性质分析,扩建和改建项目成为投资主体。从资金来源分析,企业自筹资金成为主体。

  戚向东认为,2004年钢铁市场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推动力量大于制约力量,发展预期向好。原因主要有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钢铁市场需求强劲;产能与消费均提高;由于铁矿石、电力、运输紧张的局面不会明显好转,钢铁生产所需原燃材料仍会高价位运行,钢铁生产成本继续上升,利润空间受到严重制约,使得总体价格水平将高位运行。

  石油石化仍将保持15%以上的高增长

  2001年年底走出谷底的石化行业在2003年达到上升周期中的增长高点,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有预测认为2005年将达到石化业这一周期的顶峰,那么石化业今年增长会更快还是放缓,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孙伟善认为,今年石化业仍将保持高增长,增长幅度将达到15%。

  孙伟善介绍说,2003年石化行业全行业取得高增长并创历史最好水平,原因主要是,国内经济的发展形成旺盛的市场需求;投资力度加大,产品结构改善;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给市场增加了有效供给,等等。

  孙伟善认为,2004年石化行业仍将保持15%以上的高增长,对原油和大部分油品的需求仍将增长,原油加工量将继续提高,国际原油价格将同比下降,并直接影响国内市场价格。预计化肥价格仍将保持较高水平。

  汽车利润仍将高速增长

  非典期间汽车销量势头依然强劲的现象使投资者至今记忆犹新,而2005年完全兑现入世承诺也使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势头变得难以捉摸。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姚杰提供了汽车业发展的概况。

  姚杰介绍说,目前汽车业已经形成了大家众所周知的一汽、东风和上汽等大型企业集团,国有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5%以上。目前按照入市的承诺,汽车关税在逐年下调,2004年到2006年将下调到25%。

  姚杰预测,2004年汽车的产量保守地说是肯定能突破500万辆。从1995年到2000年汽车增长相对比较缓慢,而2002年进入300万规模,2003年达到400万规模。2004年的轿车产量将突破260万辆,近3年轿车的增长比汽车总量的增长更为迅速。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价格已经降低了20%到30%。预测2004年全行业总销售收入将突破10000亿元,利润达将达到850亿到900亿元。从整个同行业来看,2004年将延续2003年的增长轨迹,利润的增长高于销售额增长的趋势仍然明显。

  电力缺电情况仍将持续

  2003年19个省市都曾经出现电荒,以电力为首的能源紧缺成为经济走势中的不确定因素。电力紧缺的情况今年会不会有所缓解,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认为,缺点现象会有所缓解,但对电力的需求仍将快速增长。

  王永干介绍,中国2003年全社会用电总量达到189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总体来说全国缺电情况比2002年更为严重。

  王永干认为,预计2004年的钢铁等黑金对电力需求同比增长22.2%。有色金属对电力的需求今年的增长将回落到10%以上。预计2004年石化行业消费的电量将同比增长9.8%。预计今年建材用电量将有望增长10%以上。基于此,估计今年全国用电增长在11%至13%。

  有色金属仍有投资潜力

  有色行业上市公司可以说是2003年末证券市场最耀眼的明星,这颗明星能否在今年仍然闪亮耀眼,中色建设股份公司总经理王宏前阐述了他的观点。

  王宏前说,有色金属行业在经历了8至9年的低谷后,已经进入明显的复苏周期,目前处于向波峰上升的阶段。有色金属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和资源型行业。目前,中国有色企业开始强调对资源的控制,个别有前瞻性的企业已经开始形成了对海外资源的控制优势。

  王宏前认为,200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改善主要得益于国内外有色金属产品价格的回升,但是有色金属工业制约瓶颈的影响因素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凸现。原料、电力交通运输等制约因素,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健康、协调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对于2004年有色金属行业的走势,王宏前预测,有色金属行业增速应为15%。如果受物价上涨的影响,可能会更高。其中电解铝产量增加15%左右,电解铝总产值提高17%和18%。电解铝产量有多大,要看市场的需求,目前并没有过热。此轮全球有色金属价格的全面上涨,是美元下跌、美日经济复苏、中国基建投资大幅增长的三重因素同时影响造成的,能够持续多久还没有定论。国内具有实力的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联合,形成统一对外的格局,争取原材料进口的有利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