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石油巨头马富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 08:38 经济参考报

  他是外电所称的中国最赚钱公司的老板,他领导的公司创造的财富连续多年荣膺中国之最;他是业界公认的中国最低调的老板,关于他本人的报道在媒体极为罕见;可眼下他却成了最引人注目的老板,前不久发生的重庆特大井喷事故把他推上舆论旋涡。

  这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就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油集团)总经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董事长马富才。

  低调巨头 卅年不改石油情结

  马富才是新闻人物,这缘于他领导的中油集团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其中,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3323亿元、利润总额530亿元、税费总额651亿元;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3498亿元、利润总额533亿元、税费总额640亿元;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300亿元、利润总额超700亿元、税费总额760亿元。

  采访马富才是艰难的,这缘于他一贯的低调作风。记者注意到,在国内瞩目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排行榜,2001年时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的卫留成榜上有名;2002年时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的李毅中位居榜首,可有“最赚钱老板”之称的马富才为何名落孙山?据中石油一位人士透露,其实早在2000年CCTV首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时,马富才曾作为第一候选人接到通知,但却被低调的他谢绝了。

  作为《经济参考报》分工能源报道的记者,曾不止一次“遭遇”马富才,并不失时机地提出采访他的要求,结果都被他婉言相拒。重庆特大井喷事故发生后,中石油和马富才被推上舆论风暴的中心,记者通过走访这位低调人物及其下属和朋友,了解到他神秘背后的真实故事。

  原来,头发斑白的马富才今年刚满56岁,祖籍江苏省溧阳。记者在其家乡采访时曾听到当地人对少年时代马富才的如是评说:“才华出众,学识过人”。后来他考上北京石油学院,开始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

  1990年2月至1996年12月,他先后出任胜利石油管理局副局长、常务副局长、局长;1996年11月至1996年12月任中油总公司总经理助理;1996年12月至1998年4月任中油总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6月至1998年11月任中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兼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此后就任中油集团总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中石化老总李毅中于2002年底调任新成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10月初,中海油老总卫留成也被宣布出任海南省代省长。三大石油巨头两人易职,只有马富才投身石油30余年仍旧“痴心不改”,至今执掌着中石油的帅印。

  铁腕领袖 改革凸显胆识与痛楚

  从外表看,皓发洁齿的马富才似是一谦谦学者,可他在业界却有“铁腕领袖”之称,这缘于其就任中油集团总经理后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对中油集团这个老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被认为是当时我国企业改革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手术”。马富才上任伊始,便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及销售等主业从集团中整体分离,于1999年11月创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管理费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行机制的重要指标。马富才着力盘活母体的存续公司实施持续重组,将旗下赢利低下的小炼油挥刀切除,并招集各地300个分支机构的经理聚首北京,上演了一幕被媒体称为“杯酒释兵权”的活剧——为数3000个的银行账户被全部取消,改为只采用一个总公司开设的银行账户,由北京统一管理。据说这一招叫做紧扎“钱口袋”,中油集团整个财务费用因此降低了近100亿元。

  如果把中油集团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比较,其资本负债率、现金流、石油操作成本、投资回报率、每股赢利率、分红比率等众多衡量公司资产运作水平和赢利能力的指标,已和国际上著名的大石油公司相差无几,但一旦平均到人头上,便相形见绌。因为当时的中油集团拥有一个150多万人的臃肿身躯。

  “冗员不减,企业难兴!”马富才再祭改革之剑,开始“挥泪大裁员”。裁员是国企改革最直接的痛处,困难与阻力不言而喻。但令马富才深感痛楚的是“后院起火”,最严重的“风波”出现在他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大庆油田。部分职工在拿到平均每人7.8万元的“有偿解除劳动合同”费用后又开始上访。在那段特殊日子里,有人注意到,马富才的白发骤然增多。

  然而人们注意到,这一切似乎并未动摇这位铁腕改革者的决心,反而让他的改革步伐更加稳健和坚定。据中油集团有关人士介绍,从1999年开始3年来,整个集团公司累计裁员36万余人,其中股份公司裁员5.5万人,存续企业裁员近31万人。仅此一项,集团公司增效达38亿元。马富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司内部机制改革虽然历经了一个阵痛的过程,但它还原了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的本来面目,为中石油今后更大步伐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基础。

  资本弄潮 潜心打造“赚钱机器”

  改革的目的是要把企业做大做强,但马富才认为,中油集团要变大变强仅靠改革是不够的,还需要资本支持,需要输血。他把目光投向了海外,经过一番艰辛运作,2000年4月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纽约证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时挂牌上市。

  据了解,当时市场正在热捧网络股和高科技股,作为传统产业股的中国石油出山即遭“当头棒喝”。世界经济金融杂志《商业周刊》发表题为“这位巨人能在华尔街腾飞吗?”一文,对中国石油上市深表疑虑。承销商高盛公司不得不降低中国石油的发行价格,使发行总额从原定的50亿美元削减至29亿美元。

  “资本市场山重水复,老马识途柳暗花明”。这是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的刘先生对马富才的评价。据介绍,中国石油开局虽不佳,但上市后表现良好,股价由最初的1.28港元一度摸高至2港元以上。马富才不敢懈怠,率领中油人苦心经营,2000年末终于向投资者交出一份合格答卷:获得净利润552.3亿元,成为H股最赚钱的公司,同时还是亚洲最赚钱的上市公司之一。

  在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动荡的2001年,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再创佳绩,实现利润530亿元。曾对中石油“能否腾飞”提出置疑的《商业周刊》,这次发表一篇题为“石油巨人引起轰动”的文章,称赞“中国石油正成长为一个现代赢利机器”。摩根士丹利添惠首席经济学家罗奇发表的评论则更具中国特色:“中国石油堪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典范”。

  在随后的2002年和2003年,中国石油业绩不俗,红绸飘扬。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发布对中国企业评价报告称,在沪深股市以及香港、美国等地上市的50家中国公司中,中国石油成为“赢利最高的企业”。

  然而,2003年12月23日,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发生特大井喷事故,中国石油的股价急转而下,连续多个交易日下跌。作为合作伙伴的英国石油公司(BP)又来了个“落井下石”——2004年1月12日,BP宣布将所持有的2%的中国石油的股票出售,当日中国石油股价下跌了5.3%。1月13日,花旗集团和标普证券分别发布的研究报告则让中国石油雪上加霜,前者认为投资者对该股应“进一步减持”,后者对其做出“避免沾手”的投资评级。

  不过,一周后中国石油股价扭转跌势,1月19日涨了2.63%,20日续涨1.92%,21日再涨2.52%。分析人士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者受到此前媒体发布的“中石油新发现5个亿吨级油气田”影响。记者注意到,这则从1月15日开始被多家媒体先后播报的“5个亿吨级油气田”的消息,《经济参考报》早在一年前已有报道。旧闻新炒乎?资本弄潮乎?

  战略棋局 跨国经营与可持续发展

  尽管马富才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曾再三声称中油集团是一家企业,并要求媒体在报道中淡化其政治色彩。但从我国目前政策框架看,中国石油绝不仅是企业,这个石油巨头还肩负着国家石油安全的重任。面对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石油消费大幅度提高的态势,马富才既要保持石油价格的基本稳定,又要尽可能多地获得石油资源,保证能源供应的可持续发展。

  中油集团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科学利用。2002年9月,马富才在乌鲁木齐向外界宣布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中油集团在新疆连续4年付出165亿元勘探投入后终获回报,新疆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全国最大的油气产区。4个月之后,马富才又宣布一则同样让人震惊的新闻: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在创造了连续27年保持稳产5000万吨以上的辉煌纪录后,计划年产量将调减至4830万吨。他解释说:“和各种矿产一样,一个经过40多年开采的油矿已经进入产量递减阶段。”

  有专家对此置评:“对原油产量的结构大调整,是中油集团为保证能源可持续发展布下的战略棋局,体现了马富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与此同时,中油集团悄然加大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据统计,2001年中国石油在海外开发的油田生产原油已达1623万吨,产量超过国内排行第3的辽河油田。目前,中石油已向苏丹、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伊朗等24个国家和地区派驻工程建设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人员达到了4800多人。特别是在中共十六大制定“走出去”的战略决策之后,马富才在2004年初召开的中国石油集团年度工作会上再次明确要“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全力实践两个转变:即由国内石油公司向跨国石油公司的转变;由单纯“油气生产商”向具有复合功能的“油气供应商”的转变。

  然而,有关专家认为,从国际市场看,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使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中俄“安大线”(安加尔斯克油田至大庆)原油管道项目因东亚国家的介入横生枝节;同时国内石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入世”过渡期的保障措施即将结束,成品油国营贸易进口配额从2004年开始取消,成品油零售市场即将放开,部分石油产品进口关税继续下调,而国际大油品公司将获准进入国内市场,地方企业和民企也在进入石油领域参与竞争。特别是重庆开县特大井喷事故的发生,不仅给中国能源开发安全敲响警钟,也对中国石油掌舵人发出责难……

  显然,面对新的一年,马富才任重道远! 作 者:李新民作者单位:经济参考报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4-2-9星 级: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