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集中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思想和基本政策安排,其意义十分深远。
农村发展和农民生存状况牵动着中国人的心。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承包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在中国农民身上的沉重枷锁开始打碎,农村经济开始走
向繁荣,农民收入显著增长,中国告别了粮食严重短缺的局面。然而,大好形势一度使我们沉醉,农村改革的力度有所减弱。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出现徘徊;90年代后半期开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一些地区纯农户的收入增长出现负数。城乡居民之间本来开始缩小的收入差距重新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为突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农村发展形势有了清醒认识,全面加强了对农村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
《意见》的出台反映出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塑造社会公正的施政方针正在全面落实。中国正处在社会结构实现重大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任何国家处于这样一个时期,农民都或多或少处于弱势地位。能否在这样一个时期给予农民强有力的支持,不仅决定执政党建立社会公正的执政理念能否落实,更关乎全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持续繁荣。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重要地位,把农村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把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固下来,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见》的发布和实施确立了中国长远发展的政治基石。
《意见》抓住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并揭示了矛盾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全国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是困扰我们的难题。这个难题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各种深层次问题的集中反映。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这个判断是确切的,也是睿智的。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说要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两个转变,一个是经济结构转变,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要缩小,效率要提高;另一个是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经济部门,更大规模地实现城市化,创造出工商业经济反哺农业经济的条件。这两个转变不顺利,农民增收的问题就难解决。农民增收背后就是这两个转变的条件问题。《意见》正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促进这两个转变的全面的政策安排。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并为政府实现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强化对农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确立了基本政策框架。一段时期,我们在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上出现过摇摆,对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新发布的意见强调了在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中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将有利于提高各种资源在农村经济中的配置效率,增加农村经济的活力。同时,《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有利于克服单纯市场调节出现的“市场失灵”弊端,增强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和农民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政策明确以后,关键在于落实。过去的经验证明,在我国现行体制之下,一些重要政策的落实,只有中央政府一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仅仅靠文件规范,也往往不能有效约束基层政府去积极落实中央政府的政策。通过进一步落实基层民主改革,增强农民在政策实施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有利于提高政策落实的效力,解决农民所担忧的“好政策落实不了”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加强的工作。本报特约评论员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