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生
春节前一段时间,人们对城市低保的话题议论颇多,先是辽宁某地强迫低保户参加扫雪,连年迈老人也不放过,否则要扣罚低保金;之后北京的“区县‘两会’”期间,一些社区干部发出“低保不能养懒汉”的呼声,痛陈低保发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如何让低保户更有尊严地吃低保”与“如何让低保金发挥既‘保’最低生活,又‘
促’积极就业”的广泛争议。事实上,低保金的意义,决不是一个“保障弱势人群基本生活”的简单问题,更涉及到如何通过科学创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体现深层次人文关怀的现代文明大问题。
据《北京娱乐信报》2月3日报道,北京市将根据不同低保家庭的困难原因和实际需求,对其推出配套救助措施,实行分类救助。这项预计将在今年上半年正式出台的、“量身定做”式的救助政策,将根据不同低保家庭的困难程度,制定不同的救助标准,对于特别困难的低保家庭则适当提高救助标准。据报道称,以往一些本来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担心一找着工作就没了低保金,家里的老人、病人也享受不到其他配套救助,所以不愿意找工作,这种顾虑在今年内也将得到解决——对于已实现就业、不再符合低保标准的人员,不立即停止其低保待遇,而是在3个月内对其待遇实行递减,逐步取消低保待遇,而家里病人、老人等仍能享受医疗等配套救助。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吃小灶”式的救助,将大大改变以往那种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带给人们的“冷”与“硬”印象,在充满人情味的“贴身随访式”操作下,该吃低保者吃的更有尊严;找到了工作不再继续吃低保的,也不再担心失去低保后的种种“后疑症”。
低保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但是如何把这份关爱真正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低保户生活状态的可变性,决定了只有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考察,才是对低保对象真正科学、合理的认定,才能保证救助行为更充分、更细致。“量身定做”式低保救助,正在于通过这样的动态管理,促进有劳动能力但又心存各种顾虑的人能摆脱顾虑,走出困境,早日不吃低保,让低保金真正履行“助最该助之人,助最该助之时”的作用。
如何进行“量身定做”,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尽可能减少环节,最好是在本人申请的前提下,由区低保中心派出工作人员,直接进行包户贴身服务;二是包户服务的工作人员要在严明的纪律约束下开展工作,调查低保户的收入情况,要遵循客观、严谨的准则,随时掌握低保户的收支动态并提出救助方案,不得窥探、传播工作需要之外的低保户隐私等,使“量身定做”式的低保救助,在“到位,但不越位”的原则下全面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