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由交易所发布的、主要用于表征市场整体走势的指数分为综合指数和成份指数两类。成份股指数因为对备选样本股设定了考察期条件且每年定期对指数样本股进行调整,有效避免了新股即刻纳入指数计算情况的出现,在这一层面确保了指数表征市场实际动向的有效性。目前市场上的成份股指数中,沪市方面,上证30指数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上证180;而深市则发布了深证100指数。但深证100和上证180由于发布时间不长,尚存在存续时间短、历史延续性和可比性弱的缺陷。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深成指同时具备了历史可比性强和准确表征市场波动趋势的优势。
深成指在涵盖了一定市场容量的前提下,因其以流通股本加权,且成份股数量相对较少,所以该指数在准确体现市场走势的同时,对大势潜伏的波动因素感觉更为敏锐,能更快捷地通过指数点位的变化反映市场的新动向。对95年以来中国股市的两次大调整以及最近一次大调整中的三轮下跌情况中,深成指和上证指数的走势图及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的结果发现,无论是历史上的大调整还是阶段性的回调过程中,上证综指一般都不早于深成指发生变化,且转折时点的启动速度较深成指略慢。
数年来,深成指不仅成功地模拟了中国证券市场的走势,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与宏观经济面的变化相互印证和影响。1996年初,深成指开始缓慢启动,国内经济也在历经了93年开始的过热后进入软着陆阶段,宏观经济基本面开始向好,此后深成指经过一年多的攀升,冲至历史高位6103.62点。97年5月,深成指走势陡转,10月东南亚金融危机出现,我国经济受此影响开始走软,1998年随着经济增长的下降,零售物价和消费物价开始出现负增长,发生了通货紧缩,政府为刺激经济复苏,开始实行扩张政策,但是经济一直到1999年底才在低谷止稳,2000年经济整体好转。在此期间,深成指展开了为期两年的深度调整。99年中期开始先于宏观经济变化进入上涨阶段。
2001年经济增长逐季呈下降趋势,由中期开始,深成指即进入下跌通道。2003年,宏观面数据不断唱好,深成指也开始有所表现,逐步脱离下行通道,最终在CEPA启动的刺激下突破了底部盘整格局。
深成指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宏观经济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通过对成份股选择原则的确定,挑选出兼顾传统基础行业和新兴潜力行业代表性的大盘蓝筹股集合,因而既确保了指数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又拥有了一定的超前性,提示宏观经济可能发生的转变,并且为深成指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通过对深成指行业构成与两市A股上市公司行业构成的比较可以发现,相比整体市场,深成指成份股分布在采掘业、金属非金属、水电煤的生产供应、交通运输仓储这几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以及传播文化、金融保险和信息技术这几个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中的比重较高。
2003年以来,股市上表征市场走势的各主力指数变化出现较大差异,综合指数逐步走弱,深成指的低点却在不断抬高,呈相对强势。2003年指数表现迥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的投资出现了新动向,参与者的理念发生了转变;二是指数成份股的构成存在差异。
与综合指数不同,深成指基于其编制方法的特点,选出的是流通市值较大、市盈率较低、盈利能力较强、交投相对活跃且具有一定行业代表性的股票,这些特征通过将深成指成份股基本面数据与市场整体水平的对比能得以明显体现。与市场平均水平相比较,深成指成份股的市盈率明显更低,而每股收益达到市场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与此同时,成份股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也以较大幅度超过了市场整体。
由基本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03年深成指成份股的主要特点与市场投资焦点股票的特征相吻合,因而其走势更能准确反映市场的实际变化,即在大盘蓝筹股的推动下市场一路攀升;同时,在投资者关注未来公司发展和收益的情况下,该指数对于投资决策更具参考价值,其成份股本身更是具有较强投资价值的股票。
综上所述,历史层面,深成指较其他指数更好地体现了中国股市的走势变化;如今,市场投资取向出现新的动向,深成指在准确地表现市场变化的前提下,更以其自身的魅力成为极具投资价值的标的。深成指正由过去单纯的市场指数,转变为兼具投资价值和市场表征功能的龙头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