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中国石油海外扩张之路 > 正文
 
海外找油的艰辛历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02日 12:01 《环球财经》杂志

  本刊记者王羚/文

  无论是从缓解能源供需矛盾,还是从集团自身的发展来看,作为国内最大的国有能源集团之一的中石油都在加快其“走出去”的步伐。这其中的艰辛鲜为人知。

  在新浪网2003年度十大财经新闻的评选中,中日竞争俄远东输油管道的专题、中国出
现首次大规模电荒、煤荒等能源问题引起媒体高度重视。能源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2003年入冬以来,中国有十九个省市拉闸限电;自上海、广州0号柴油告急开始,90号汽油告急,全国出现了一定范围的“油荒”;一些地区的煤炭供应也出现短缺。中国的能源瓶颈日益凸显。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能源企业海外找油的过程、进展才格外引人注目。

  能源短缺逼快“找油”步伐

  关于从长三角的“电荒”,到涉及东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煤荒”与“缺油”,刚刚从俄罗斯参会归国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林跃勤认为,这主要是能源供需矛盾的体现:“中国经济在得以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的消耗也跟着增长,能源的供给跟不上需求的增长,也就出现了上述问题。”

  近年来,由于电力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比例逐步下滑,电力基建投资连续几年滞后于全国基建投资,电力供应总量不足。同时,国民经济却持续快速增长,带动用电需求全面高涨,由此出现了严重的“电荒”。

  而持续高温、干旱,也增加了随机性缺电。而电的短缺又加大煤的消耗,加上因煤矿安全因素,中国一直在持续关停煤矿的开采,产量有所减少,某些地区也就出现了“煤荒”。

  此外,还有能源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油荒”。

  作为非再生性能源,石油一直是中国短缺性战略物资。因此,中国除了立足国内不断增加石油开采外,还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近年来,中国先后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邻国开展了石油能源合作项目,并且积极与中东产油国发生贸易关系。但中国的石油需求持续旺盛,已有的石油供应渠道仍然难以满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要,这个缺口越来越大。

  林跃勤指出,无论是从缓解中国能源供需矛盾,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还是从集团自身的发展来看,作为国内最大的国有能源集团之一的中石油都在加快、加大其“走出去”的步伐。

  此外,近年来动荡的国际形势也表明,单纯地从国外“买油”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石油来源多元化势在必行。能否参股甚至买断国外有价值的石油公司,已成为必行的手段之一。

  里海之败的教训

  “由于我们走出去得比较晚,加上体制问题,以及国际能源巨头对资源形成的一定的垄断,我们的‘走出去’可谓困难重重。”林跃勤颇有感慨地说。

  2003年3月,英国的BGsgroupsPLC同意退出里海北部合作开采协议,将其所持股权平均出售给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中国公司本该各自出资6.15亿美元收购该项目8.3%的股权,但此协议条款有一个为以后留下了伏笔的条款,就是该项目的合作伙伴有权以同等价格优先获得这部分股权。

  于是,出乎意料的事情出现了,就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以合作伙伴的身份提出行使优先购买权,其他成员也纷纷效仿,相应增加各自在该项目中的股权投入。

  两家中国公司被架空了。

  被排除在里海项目之外对两家中国公司来说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都已经进入了海外市场,其海外业务扩张计划与中国政府的目标相吻合:将中国的石油供应渠道多样化。里海项目对中国公司来说极具吸引力,不仅是因为它包括了储量丰富的卡沙干(Kashagan)油田,而且其所处位置在中国政府的眼中也是一个对中国国家安全极为重要和关键的地区。

  此后,中石油与俄罗斯的大型能源合作也屡遭挫折。林跃勤研究员指出,尽管中俄1996年达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于2001年7月签订了中俄友好条约,《中俄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议》也已经签署,但俄国内对与中国进行重大能源合作项目仍存有诸多担心。在能源问题上,俄罗斯不会轻易对外资打开大门。此外,俄产品分割法的缺陷和执行不力也会使中方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对俄能源资源进行开发遇到不少障碍。

  油田勘探和开采是投资巨大和风险度很高的一个行业,国际上石油跨国巨头通过不断进行兼并和重组,赢得了全球资源、技术、市场和投资的优势,而国内石油公司资金与技术实力有限,参与国外合作的经验较少,因此,走出去的胆量和步伐都较小。

  如俄中管线方案,俄方预测项目总造价为22亿美元,中方只负责中国境内760公里的建设和投资,而俄境内1700多公里的投资则要由俄方自己负责,而俄方也面临资金缺乏问题,自然,优先开展与美、日合作,就可以获得巨额资金和技术支持。

  再如,2003年10月英日合资的萨哈林能源公司就宣布,将对俄远东地区“萨哈林2号”项目二期工程投资100亿美元,这是俄罗斯迄今为止得到的最大一笔海外投资。此前,英国石油公司于2003年2月对俄投资了近70亿美元。

  但中石油等能源集团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目前,中石油共执行了24个海外项目,其中油气开发项目20个,炼油化工项目2个,管道项目2个。其海外原油产量已达到37万桶/日,天然气产量达到1亿立方英尺/日。

  不断累积“出海”经验的中石油正变得越来越精明。在哈萨克斯坦地区北布扎奇油田的收购行动中,中石油的手段很有意味,采用控股和全资收购方式,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现代版的“围魏救赵”

  2003年10月20日,美国石油大鳄——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发出公告称,它已经放弃哈萨克斯坦北布扎奇油田65%的股权。而接盘者恰是中石油集团,中石油集团驻哈萨克斯坦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张明博表示:“我们是从中石油在哈的长远利益考虑全权收购该项目的;在哈的发展业务是中石油集团海外业务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开发哈萨克斯坦北布扎奇油田的合资企业是“德士古-北布扎奇合资公司”,其中,沙特阿拉伯Nimir Petroleum公司拥有该公司35%的股份,雪佛龙德士古公司以65%股份控股。

  2003年8月,中石油公司从沙特阿拉伯Nimir Petroleum公司收购了其拥有的合资企业35%的股份,同时与雪佛龙德士古公司进行收购其余65%股份的谈判,10月中旬谈判成功。此举意味着中石油集团拥有该公司100%股份,获得全权开发哈萨克斯坦北布扎奇油田项目,成为该油田新主人。

  北布扎奇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可采储量为3亿—5亿桶,潜在储量10亿桶,目前处于试开发阶段。接盘后,中石油公司计划将石油产量从2002年的32.76万吨提高到100万吨。

  据称,雪佛龙公司曾计划在北布扎奇油田进行工业开发,但没有得到哈政府的许可。至出售股份前,雪佛龙公司和Nimir Petroleum公司对项目共投入1.55亿美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钻井评估。

  “中石油收购北布扎奇油田具有双重战略意义。”有专家认为,一方面,此次成功收购完善了中石油海外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与中俄安大线替补方案——促成中哈输油管道的国家石油战略密切相关。

  此前,国内有专家认为,如果中俄输油管道安大线落空,中哈输油管道线可成为替代方案,而如果安大线成功,中哈线亦是锦上添花。更有业内人士将中石油此次全权收购哈萨克斯坦北布扎奇油田看成是其曲线拯救“安大线”的一次“围魏救赵”。

  2003年6月3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展哈萨克斯坦-中国原油管道分段建设投资论证研究的协议》。目前中哈两国在管道建设领域的合作已取得良好进展,中哈输油管道项目的关键环节阿塔苏—阿拉山口管线建设项目论证工作已经展开。

  中哈输油管道项目受到俄罗斯重点关注。据外电报道说,俄罗斯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可通过铺设中哈输油管道,与中亚地区的石油管道网络接轨,把石油供应国(中东、中亚国家和俄罗斯)与亚洲的主要石油消费国(中国、日本、韩国)连接起来,使中国处于“泛亚全球能源桥梁”的战略枢纽位置上。

  能源新政

  从长远和全球的观点来看,所谓“能源问题”,确切地说就是石油问题,几乎所有国家都把石油置于能源战略的核心位置。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

  “从1993年我国开始进口石油以来,其进口数量每年不断递增,2002年是7000万吨,2003年更是突破8000万吨,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我国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我国的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亿吨,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林跃勤指出:“在立足国内、挖掘潜力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合作,走出国门,实现能源渠道多元化的能源战略思想已是十分明确的思路。”

  日益突出的能源,在促使中石油等能源集团更加坚定、更加灵活地执行“走出去”国家石油进口战略的同时,也为中国改变传统能源政策提供了一个契机。目前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能源方面的政策,一个轮廓初现的“能源新政”展现在人们眼前。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组建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各重要能源需求企业也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库,防止因世界石油市场出现大面积的波动而导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的局面发生。

  备受关注的战略石油储备工程也开始启动。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正着手选址,投入60亿元在国内四个港口建立石油储备基地。目前中国石化建造的浙江镇海石油储备基地已悄悄动工,这里打算储备1000万立方米石油,相当于大庆油田1/5的年产量。知情人士说,镇海基地将是国家圈定的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规模最大的。此外,三个基地亦将会在杭州湾附近、山东黄岛、广东大亚湾、浙江舟山岙山、辽宁大连等地中产生。

  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正在对中国现在使用各项能源数据进行重新审核和校正,另一方面,还根据中国目前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的客观情况,认真研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此外,为增强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的避险能力,已有专家提议有关部门早日开辟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以便中国石油企业在石油价格上享有更多的发言权,建立有利于进入国际市场的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

  对于中石油等能源集团而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前面的“能源”之路依旧是荆棘遍布。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