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亦喜亦忧的中俄合作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02日 11:48 《环球财经》杂志

  -本刊记者岳洪王羚/文

  由于中俄经贸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俄能源合作在2003年步履蹒跚,中俄两国之间经济合作水平在2004年能否发生根本性改变还是一个未知数。

  2003年中俄经贸已经突破150亿美元的大关,创出历史新高,但商品结构不合理,缺乏
大项目为依托、能源合作仍无突破等等老问题依然是中俄经贸合作中的顽症。

  10多年来,中俄经贸合作长期滞后,与相对热乎的中俄政治关系相比,经济关系相对较“凉”,远不及人们的期望,两国贸易额的相当部分还是由“倒爷们”提供的。如果没有“大经贸”作依托、经济合作层次上不去,那么,两国间的战略协作就很难得到发展和巩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2003年中俄经贸关系存在诸多遗憾,问题何在?2004年的前景又将如何?

  贸易额屡创新高

  中俄是世界上最大的邻国,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中俄两国一直互为贸易伙伴。目前,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俄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是俄在亚太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室主任李建民介绍,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中俄经贸已经连续5年处于恢复增长或高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1月—11月,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153亿美元,考虑到年底的过货率加快等因素,估计2003年中俄经贸有望突破160亿美元,创造历史最高。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的数字,去年前11个月的中俄贸易额比上一年同比增长31.6%,其中中国对俄出口增长68%,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增长16%,中国在此期间对俄罗斯出口逆差为35.65亿美元。

  从中国方面来看,国有企业依然是从俄罗斯进口的主体,55%的进口都是由国企进行消化的,而67.5%的对俄出口则是由民企承担的。

  “两者间的作用和功能已经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民营企业的开拓精神以及更加灵活的经营机制都决定了,在未来,民营企业在对俄贸易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国家在政策、扶持方面的力度已逐步加强。”李建民说。

  对俄罗斯的特殊政策

  尽管中俄经贸一年一个新台阶,但两国经贸间的一些老问题在2003年并未得到太多改善。

  李建民认为:“总的看来,中俄经济合作水平同两国的实力和潜力极不相称。从中国整体对外贸易的大格局来看,中俄经贸所占比重大概在1.8%左右。同其他大国相比,中俄双边贸易的总体规模还是显得太小了。”

  以2002年为例,当年中日、中美和中韩之间的贸易总额分别为1000亿、920亿和441亿美元,而中俄之间的贸易总额仅为120亿美元。

  李建民同时指出:“中俄双方虽然都进入了对方的前十大贸易伙伴,但是在中国的十大贸易伙伴中俄罗斯是一个特例。其他9个国家都是中国的主要外资来源国,只有俄罗斯例外,也就是说中俄间的经贸合作还局限在货物贸易这一块。”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中俄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合同总额则不过约为6.4亿美元,其中中方在俄投资约为3.3亿美元,俄在华投资额约为3.1亿美元。中俄在对方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分别只占6%和2%。

  目前,中国在俄罗斯的中俄合资企业约有1500家,但多为小型和超小型的,而且主要是些贸易公司和小型加工企业。中国向俄罗斯的投资主要分布在餐饮服务、农机组装维修和零配件加工、家电组装、服装加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建材等领域,由于缺少大型投资项目,投资规模小,还不能对双边贸易起到有效的带动作用。

  “中俄贸易缺乏大的项目作依托。”李建民表示:“中国的其他9大贸易伙伴都是贸易、投资相结合,首先以贸易开路,然后投入资金,而资金的投入又带动了贸易的发展。但这一情况并未在中俄间得以体现。”

  造成这一瓶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李建民认为首先是投资环境的制约。从近几年开始,国际上权威的组织如美林、标准普尔、高盛等都对俄罗斯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评级。虽然普京上台后的政策调整使俄罗斯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各机构给俄罗斯的评级有所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的投资环境有了一个实质性的改善。

  “俄罗斯的投资软环境仍不理想,如政府的效率、腐败、社会不安定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对俄投资。”

  而俄罗斯出于对经济安全方面考虑,对外资具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作为一个大国,俄并不希望自己的战略性企业或者是大的资源性部门被外资控制或介入,这和东欧的其他国家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匈牙利、波兰、捷克可以把自己国有银行的股票出售给西方公司,但在俄罗斯这是非常困难的。国民的心态也是如此。

  商品结构仍有待改善

  “过去,中国对俄的出口产品当中70%的产品为附加值比较低的鞋、服装、纺织品、食品等,而在2003年,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偏低。”李建民认为,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结构仍需向着良性的方向改善。

  中国商务部有关人士透露,中俄两国都很有优势的机电产品目前在两国双边贸易中的比重还远远不够,中国已将提高机电产品在双边贸易中的比重定为2004年对俄经贸工作的重要方向,此举将成为促进中俄两国贸易额再上一个台阶的新动力。

  当然,中俄两国机电产品贸易的发展还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如生产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相互了解少、相互之间信息渠道不畅、俄罗斯银行转贷费用较高等。商务部官员指出,扩大中俄机电产品贸易的关键是融资问题。

  截至2003年年底,中国各家商业银行与俄方银行签署的出口买方信贷框架协议总金额已达8亿美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已经建立了相关风险评估体系,确定了可接受的俄罗斯银行名单,并为通讯和采矿设备对俄出口等中长期项目提供了保险。

  机电产品本是俄罗斯工业领域的一个强项。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曾经从俄罗斯进口不少机床、大型运输工具等机械产品。俄罗斯产品所以在中国火了那么一阵,主要是因为质量价格比适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机电设备对中国的吸引力逐渐减弱,由于俄罗斯大幅上调出口产品的价格,俄产机电产品的竞争优势随之大幅下降,有不少俄罗斯产品,质量不如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但价格却是“国际领先水平”,这也是俄罗斯产品很难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俄罗斯在对华出口问题上还没有抛弃一些陈旧的想法和观念。俄罗斯政府和有关出口企业总是希望中国政府甚至国家领导人能够出面,通过政治途径给他们的产品开绿灯。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做法以前的确有过,有时还起到很大的作用,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行为,中国越来越多地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进口需求,政治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对此变化,俄罗斯方面似乎还有些不适应。

  为什么有劲使不出来

  边境贸易、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从贸易形式上来讲中俄间主要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的比重几乎没有。实际上中国整体对外贸易中70%是加工贸易,但是在对俄经贸中体现不出来。

  以木材为例,在中俄双边贸易中,木材是一个重要领域。上个世纪末,我国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国内木材资源供应量逐年减少,由此导致中国进口木材量大幅上升。

  俄罗斯是我们的近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出口木材也是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俄之间这种互有需求的供需关系,使两国之间的木材贸易量逐年递增:从2000年到2002年这三年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木的数量分别为593.1万立方米、876.56万立方米、1480.63万立方米,增长速度一目了然。受非典的影响,中国去年从俄罗斯进口原木的增长势头有所减慢,1月至7月的木材进口数量为836.3万立方米,估计全年进口总量能够达到上一年的水平。

  对于向中国出口木材,俄罗斯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可采伐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在伊尔库茨克州等地,向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出口木材,已经成为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换句话说,如果中国等木材采购大户停止从俄罗斯进口木材,这些地区的经济就要受到致命的打击。另一方面,俄罗斯不愿接受大量原木流向中国的事实,更不甘心做中国的原料供应地,而是希望提高木材成品出口中国的比例。

  目前的客观情况是,俄罗斯森林砍伐地区的木材加工企业少,加工能力很低,而且品种也非常单一,在俄罗斯本地缺乏建厂资金的客观情况下改变这一局面的惟一途径就是引进外资。最近一年,俄罗斯方面多次向中国提出这一问题,希望中国政府推动企业到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投资森林加工业。

  俄罗斯的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国方面的积极回应。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将对俄木材加工业的投资列为对俄投资的优先方向,争取2004年内在俄罗斯有关地区建立几个示范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整个投资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军事合作依旧红火

  2003年12月中旬,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率团访问了俄罗斯。俄罗斯媒体评论说,曹刚川访俄的主要目的,一是出席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混合委员会会议,二是确定中国2004年将要从俄罗斯采购军事技术装备。

  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双方从不刻意张扬,采购武器装备和武器制造技术转让的合作项目一直有条不紊地在两国有关单位之间进行。

  据俄罗斯《独立报》报道,中国是俄罗斯武器出口的第一大客户,去年从俄罗斯采购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转让大约占俄罗斯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出口总额的40%,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在两国双边贸易中,不仅所占比重高,而且相当稳定,已经成为两国双边贸易额稳定增长的支柱项目。

  俄罗斯《新闻时代报》评论说,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对中俄两国都有重要意义,但相比之下,对俄罗斯的意义更大一些。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军队用于采购军事装备的资金一直很少,由此造成很多军工企业因没有订单而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

  在此情况下,为外国客户生产武器装备就成了广大军工企业维持生计的一棵救命稻草,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以及圣彼得堡的多家军工企业至今没有关门,主要就是因为持续不断地从中国订户手中接到产品订单。

  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2003年年初视察远东时就曾直截了当地说过:“俄罗斯的很多军工企业就是靠中国的采购订单才得以维持生计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在不同场合提到与中国进行军事技术合作对俄罗斯的重要意义,他在2003年12月与全国民众直接对话时就对远东一个军工企业职工说过:“你知道我们每年为中国、印度生产多少武器。当今世界武器出口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我们目前的处境还很不错,出口武器装备每年能给我们的国库创汇几十亿美元。”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俄罗斯在与中国进行合作的同时,非常关注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此领域的交往。曹刚川在访问莫斯科的时候,就提到中国希望欧盟尽快取消对中国出口武器的限制,但他同时强调,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不会对中俄之间多年的军事技术合作造成影响。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中国2003年从俄罗斯购买的军事装备主要包括苏霍伊类型的歼击机、C-300地对空导弹、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柴油动力的潜艇等。除此以外,中国还从俄罗斯购买制造武器装备的许可证,中国沈阳生产的苏-27歼击机就是这种合作方式的结晶。

  俄罗斯研究对外军事技术合作的专家指出,中国在继续从俄罗斯采购军事装备的同时,已经把未来与俄罗斯方面合作的着眼点放在技术合作的层面上,具体说,就是从简单的采购向技术转让和联合研发转变。目前,技术转让和合作研发大约占中俄军事技术合作的30%,中国有望经过几年的努力将这一比例提高到70%。

  俄罗斯媒体报道说,中国目前正在和俄罗斯方面就生产米—28直升机、飞机发动机、雷达等军事装备的许可证转让进行谈判。对那些一时半会儿还无法独立生产的军事装备,中国也将根据不同情况提供国产化比重,从俄罗斯整机进口武器装备的比例同时将相应降低。

  对中俄两国的军事合作,俄罗斯曾经有人提出异议。个别冷战思想根深蒂固的人士认为,向中国大量出口先进的武器装备,势必会对俄罗斯本国的安全构成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这种想法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大部分俄罗斯人非但没有感到安全受威胁,反而体会到了这种合作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普京总统就曾告诫主管武器生产和销售的高级官员,要他们一定要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用普京的话说,开拓军事技术的新市场很难,保住老客户已相当不易。

  能源合作仍无突破

  在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中,能源合作是被中方寄予很大希望的领域。

  大的能源合作项目将对中俄经贸起到显著的带动效应。但从“斯拉夫股权拍卖”中方的被迫退出,到中俄管线问题至今的悬而未决,中俄能源合作的几番受挫可以说是2003年中俄经贸中最大的遗憾。

  2003年5月26日,胡锦涛主席出访俄罗斯,这是胡锦涛就任国家主席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就在胡锦涛主席出访俄罗斯的第三天,尤科斯总裁霍多罗夫斯基和CNPC(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董事长马富才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协议内容包括,铺设一条由俄罗斯西伯利亚油田至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的2,400公里长输油管道,预计于2005年底前完成兴建。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还签署了一项价值约11亿美元、共600万吨的《关于“原油铁路购销合同”的协议》,这是中俄两国目前最大的一笔原油贸易合同。

  因此,国内不少人认为,此前由于日本介入而陷入危机的“安大线”,因胡锦涛主席的出访而重现生机,甚至有人认为“安大线”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了。但情况随后又出现了变化。

  2003年9月26日,在中俄两国第八次定期会晤前两天,俄罗斯联邦政府副总理赫里斯坚科开始大谈用铁路运输石油的好处。此时已有观察人士表示,赫里斯坚科的姿态可能显示中俄石油管道计划已被暂时搁置。而2003年11月发生的“尤科斯事件”让优先修建这条管线的希望更加渺茫。

  霍多尔科夫斯基一直是力主与中国扩大能源合作,修建“安大线”的。他被捕后,新上任的库克公开表示:“尤科斯公司在‘安大线’和‘安纳线’的问题上,取决于政府的决定及国家战略安全的考虑。”这与该公司以前的态度截然不同。

  对此李建民表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安大线’,还是‘安纳线’,现在中国追求的也不是一定要上‘安大线’,而是如何从俄罗斯手中拿到一定份额的油。”

  李建民认为:“在能源问题上,俄罗斯对日本、中国这样的能源需求大国,它是需要权衡的,它不会轻易地说是给哪个国家。他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个管道的建设带动它的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此俄方有一整套的规划与设想。我们应冷静下来,分析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仔细分析利弊的条件,在复杂的东北亚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形势下把握住我国油气资源安全的战略方向,采取包括有效投资在内的有力措施。

  “恢复俄罗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出口大国的地位,通过能源发展带动整个俄罗斯经济的振兴是俄罗斯十分明显的能源战略。该战略目前已见成效,俄罗斯已对国际能源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为了通过能源的发展带动整个俄罗斯经济的振兴,俄罗斯甚至都提出,要改善国内的能源消费结构,提倡更多地使用天然气使用煤炭、电,节省更多的石油用于出口,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出口。中俄能源合作的大门并没有关上。”

  展望2004年

  2003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俄时,两国元首对中俄经贸合作的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并提出了近年内使双边贸易额尽快达到200亿美元的目标。李建民认为,2004年中俄经贸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在未来几年内要达到200亿美元的目标并不困难,最关键的是能不能形成一种符合两国经济发展实际水平和世界地位的经贸规模和层次。

  李建民表示,在新的一年里中俄经贸依然要努力提高商品结构的质量,提高机电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在两国进出口结构中的比例。加大两国地区间的合作,在我国振兴东三省老工业区和俄罗斯开发东部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增长点;加大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开展大的项目合作,特别是能源方面,使两国间的合作水平和结构有新的突破点。

  “要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有实力、有规模、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去俄罗斯市场开拓。不少西方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抢滩,但国内多数企业还是处于观望状态。”

  在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里,俄罗斯是属于重点开拓的市场,特别是能源、科技的合作。对我国而言俄罗斯具有比较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意义,特别是在台海问题上。

  另外,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来考虑,资源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而俄罗斯作为资源大国就在我们的身边。作为我国的战略伙伴,俄罗斯是仅次于美国的重要战略伙伴,其排名甚至高于欧盟和日本。

  俄罗斯对自己的贸易伙伴、战略伙伴也划分了几个层次,对俄罗斯而言,欧盟的地位最为重要,然后是其外围的原卢布区的国家,现在的独联体国家、东欧国家,中国则是属于俄罗斯亚太圈里的重要国家。

  “彼此战略地位不同,追求的利益不同,采取的力度也不相同,但这些不是绝对不可克服的。所以我们要把握自己和俄罗斯的战略定位,另外如果中国的实力够强大,俄罗斯将不得不予以重视,到那时这个天平将会改变。”李建民最后说。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