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记者黄宇综合报道
2003年12月22日,杨凯生宣布,在如期进行的涉及250亿不良资产的国际招标活动中,包括花旗集团、JP摩根投标团以及国内的奥伊尔投资公司在内的一批国内外投资者脱颖而出,以不同的方式中标了250亿中的222.2亿元,使资产包中89%的资产找到了买家。
由于掌管着数量最多的不良资产,华融的一举一动,都为国际国内机构投资者密切关注。在12月中旬华融正式接受国内外机构投资者投标之前3个月,杨凯生就率团亲赴美国、日本进行专门的路演推荐,受到了投资机构的热烈追捧。几乎所有国际上知名的投资银行,均对该次资产处置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在很多专家眼里,金融系统中错综复杂的矛盾被这样描述:中国的金融问题主要是银行问题,银行的问题主要是四大银行的问题,四大银行的问题主要是不良资产的问题。杨凯生坦言不良资产的剥离和处置都有制度性缺陷,“我不是坐在资产管理公司总裁的位置上喊冤枉,但是如果给我们更灵活的机制,给我们更充分的手段,我们的不良资产回收率会更好。”
针对不良贷款的解决问题,杨凯生也提出了与时下各种意见不同的见解。杨凯生认为,当前的重点应该首先是如何处置解决存量问题,其次才是解决增量问题。他提出,必须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来处理银行的不良贷款,应该允许或者应该要求银行把现有的不良贷款按照市场的公平价出售给专业化的组织,如金融资产管理机构、外国投资者、其他企业。
链接
杨凯生,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从事过工业企业生产工艺和成本预算管理工作。1985年进入银行。
他历任中国工商银行规划信息部主任、深圳分行行长、总行副行长,现任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
在国家级杂志、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著有《银行风险防范和危机化解比较国际研究》专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出版)。
两年前,华融公司通过国际招标分别向摩根斯坦利投标团和高盛公司出售了账面价值128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该项目于2002年间由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开创了中外合作处置中国不良资产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