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中部经济日显“凹陷”之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29日 10:59 经济参考报

  今年全国经济保持了新的快速发展势头,但是,地区经济越来越显露出新的发展不平衡格局,曾经设想的经济发展的东、中、西“梯度递进”的格局并没有形成,相反中部经济却有“凹陷”之忧。

  三大指标显示中部“凹陷”

  GDP规模、投资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是重要的经济指标。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的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6省,在这三大指标上与沿海发达省市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作为全国重要“双基地”(即老工业基地和老农业基地)的优势急剧减弱。

  上海经济信息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逐渐下降,与东部的差距急剧扩大,其差额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5.1:1扩大到90年代后期的26.5:1;人均GDP的差额已从4.31扩大到22.5:1。另据有关统计,2002年,中部6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仅是长江三角洲的1/8、珠江三角洲的1/10左右;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64元,是长三角的1/4、珠三角的1/6左右。

  过去,西部地位相对更加落后,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从90年代初的探索阶段,进入到目前的实施阶段,西部成了投资的热土。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高16.8个百分点,2000年1-7月,西部增长20.1%,又比中部高2.5个百分点,而中部已成为投资增长的“锅底”。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陈文科、长江流域经济所副所长秦尊文搜集到的最新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东、中、西经济增长格局呈三大特征:一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快于中部地区;二是第三产业与出口贸易是东部领跑的引擎;三是国债投资与旅游业拉动西部经济快跑。2002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前10个省区市中,有6个是东部地区,有3个是西部地区,而中部仅1个省(山西),往年经济增长较快的安徽、河南则有所放慢。

  从居民收入看,2002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中部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东部8个,西部2个,而中部却一个没有。

  四大不足制约中部发展

  中部是我国重要经济板块。6省土地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23%。中部是全国最大商品粮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中部还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全国约1/4的铁路、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但是,中部存在四大制约因素:

  经济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发展速度。这种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配套同步不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难以较快见效,而且非国有经济成长缓慢,难以反促国有经济改革的力度。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以2002年为例,中部6省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东部省份。

  开放程度不高。据统计,2002年中部6省海关出口总额141.1亿美元,仅占全国的4.3%。从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看,中部6省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6省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国的11.5%,其比重仅及长三角的1/3。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成为沉重的包袱。中部6省是计划经济的重点地区,以及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维方式,严重制约了中部各省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

  缺少国家宏观经济战略支持。陈文科说,中部地区的逐步“下陷”,与中央和国家宏观战略政策的倾斜不够密切相关。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先后实施了沿海、沿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先后加快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高速增长,并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部“摆尾”的局面。但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没有专门针对中部地区的,中部地区一直缺少政策支持。沿江战略虽然与中部地区(主要是长江中游地区)有关,但重点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开放开发,中部地区受益不多。

  陈文科、秦尊文说,这种向东、向西倾斜的中央政策以及中部“非东非西”的尴尬地位,不仅使中部地区在基建投资、财税收入和对外开放上长期处于劣势,同时不利于中部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公平竞争。具体表现是,中部的要素资本(资金、人才)单向流动到东部,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中部地区基础性产品价格偏低,东部加工性产品价格偏高,中部地区处于不平等的交换地位,以至在产品交换中利益流失,中央倾斜政策不利于缩小东中部之间的产品价格“剪刀差”;中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由于历史形成的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较低,工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品比重较高,加工制造业比重较低的产业结构,很难靠自力进行结构调整升级,更难以与东部地区竞争。在全国东中西大格局中,我们所期盼的“抓两头、带中间”和“东西互动、拉动中部”的构想,因中部地区负担太重,迟滞已久,“带”和“拉”的作用至今甚小。

  “三轮驱动”促协调发展

  为了扭转“东部高速、西部提速、中部徘徊”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陈文科、秦尊文建议实行东、中、西部协调共进的“三轮驱动”战略。

  他们说,在“三轮驱动”中,东部是引擎,要继续保持东部沿海地区较快速增长,充当全国经济的“领头羊”;中、西部则是被领跑者,紧密跟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东、中、西部地区有较快速度,持续而协调的发展。

  中部地区既是一个区域概念,又是一个经济概念,大体上是中等收入地区。他们认为,当今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中部,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也在中部。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既要有东部“拉动”,又要有中部“自动”,更要有中央“启动”,使之与西部同样提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的限制,也有利于承东启西,加速区域市场的一体化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从而最终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东部一条腿过长,中西部一条腿过短的畸形格局。而且,在“中部凹陷”问题出现早期予以治理,比其进入晚期再进行救治,将投入较少、收效较快。

  实现东、中、西协调共进,当务之急一是尽快制定中部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以及长江中游区域发展规划,优先扶持老工业基地和老农业基地,使之在国企机制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方面上一个台阶。二是增加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合作医疗,农村水、电、路、通讯和广播、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中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在公共品供给和服务方面的过大差距。三是中央及地方政府要为改善中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如对新创办的私营和个体企业一律实行5年期限的税收减半,对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产业实行5年全免税政策,对新增劳动力达一定数量的各类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和政策补贴等。作者:周甲禄作者单位:经济参考报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4-1-29星 级: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