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春节礼品市场三大亮点(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29日 08:31 经济日报
  “猴产品”

  销售火爆

  猴年春节沈阳各商家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古怪精灵的“猴产品”,它们充满人性化,可爱活泼,深受消费者喜爱。

  销售最为火爆的非绒毛玩具猴莫属,这些长着大大的脑袋、伸着长长的手臂、露出憨态可掬笑容的猴子,成为孩子大人争相购买的对象。

  沈阳各大书店均把包装精美的《西游记》摆在了显著位置,东宇书店的一位营业员介绍,礼品装的《西游记》卖得非常好,借着猴年,孙悟空又“火”了一把。春联市场上,一种演变成人形的猴福字取代了过去常见的福字,大红纸上,一只头戴小红帽、身穿喜庆大红锦袄的猴子,粉里透红的小脸上,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这些猴福字也很快被人抢购一空。

  此外,各种活灵活现的猴工艺品也格外畅销,精巧玲珑的猴剪纸、让人爱不释手的猴泥塑、猴年画、猴糖人……这些带着美好寓意的“猴产品”成为猴年一道最特别的风景。

  春节前后,兰州市五泉山公园门前广场上,卖民俗工艺品的商店和摊位把这里装点得火红一片。“节日期间民俗工艺品都卖疯了。”一位工艺品店老板说,从年前开始,生意一直就很好。兰州微雕葫芦、庆阳香包和剪纸,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工艺品成了“香饽饽”。

  实际上,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民间民俗文化被开发成特色产品走向市场,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一直从事民间民俗文化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甘肃省黄河奇石馆馆长宋志刚认为,民俗商业化是一种必然,这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体现。农耕文化中,民俗技艺有些是娱乐,有些就是谋生。民俗和经济本身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社会的人不一定自己会制作和表演,但可以通过消费来获得满足其需求。

  春节期间,兰州市几家大型商场、超市里,卖民间工艺品的摊位前都是人头攒动。这些民间工艺品虽然价格较高,但制作精良,包装精美。正在挑选民俗工艺品的王朝博说,每年过年走亲访友最头疼的就是不知该送什么礼物,今年干脆都送民间工艺品,既体面,又喜庆,而且人人喜欢。

  宋志刚认为,民间民俗文化受人们喜爱是必然的。因为民俗记载着一个民族的信息,它与一个民族共同经历繁荣,同本民族的情感和审美观、价值观息息相通。

  但是,许多民间民俗文化也正经受着生死攸关的考验。甘肃省环县在上个世纪被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皮影艺人史呈林曾在1980年赴欧洲表演环县“道清”皮影戏,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然而如今,史呈林的皮影表演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史呈林说,农村皮影戏班大都是临时组织,一般四五个人唱一晚上才能挣100块钱左右。这样的收入即使在农村也根本引不起年轻人学习皮影戏的兴趣,也没有更多的钱投入到皮影戏的创作上来。

  史呈林认为,要使皮影戏重新焕发生机,就要走出农村,通过市场手段进行商业演出,一方面能让更多人欣赏到皮影表演,另一方面也能获得更多收入,有利于皮影戏的长远发展。实际上,一些从事民俗文化产品开发的公司已将制作精良的皮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装饰品推向市场,每幅的价格虽在数百元到上千元之间,但同样被市场认可和欢迎。

  对于像皮影这样的古老民间技艺濒临失传和消亡的现象,宋志刚认为,民间民俗文化的商业化运作是解决这些民俗文化目前面临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获得市场认可,民间民俗文化必然会不断地将原本粗放的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提高;同时,为了迎合消费者和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会更加趋向大众化;另外,通过商业运作,民间艺人和民间民俗社团还能获得较高经济收入,有条件对民俗文化进行再投入,实现良性循环。

  特产年货

  出现回潮热 太原市一家大型商业企业老总感叹:“都说央视的新春晚会众口难调,我们的年货市场比它要复杂10倍。”

  供货商家在两节前后大把大把甩钱发动年货“广告战”,花冤枉钱者亦不在少数。至于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年货”大多也好景不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带着黄土高原泥土的馨香,秉承区域文化浓厚的色彩,山西土特名优产品风风火火地走入省城年货专柜,并由省城太原辗转打入京、沪、穗和东北城市的年货市场,着实让吕梁山、太行山的农民兄弟喜上眉梢。

  山西财经大学几位青年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作“特产年货回潮热”。根据他们对市场的观察,年货市场逐渐形成典型的买方市场。一是市场供货量非常充足,供货厂商和商品种类非常繁多;二是顾客的选择性空前增强,在准入门槛不高的年货市场上已经形成充分竞争。

  这几位青年学者认为,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下降,人们购买年货不仅仅用于家庭消费,更多用于馈赠亲朋好友表示祝福。从心理动机看,人们向他人赠送物品时,总希望自己的礼品对他人来说具有稀缺性。正如故事中讲一位岭南才子“千里塞北捎雪花,礼奇更显情谊厚”那样,“特产年货”备受欢迎就是这个道理。

  “特产年货”市场的形成,对商家也有一定启示:在开发年货市场时,一是注重对特产产品的深加工,进一步挖掘和延伸特产商品的功能和附加值;二是不断推进土特产品的“礼品化”包装和“反季节贮藏”,改变其原有的傻、大、笨、粗形象和时令消费限制;三是实行人情化、快捷化、经济化的分销配送方式。倘真能让人们以较低支付实现“冰雪北国品荔枝,炎炎南海尝人参”,又何愁消费者不买账?

  (据新华社)
作者: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