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涛 上海报道
2003年12月24日,新发审委正式宣布成立,证监会随即向外界公布25名委员名单。
吸引众多人目光的是,瑞士银行中国区证券部主管袁淑琴的入选。她不仅为25人中的惟一女性,而且是第一位进入内地A股发审委的境外投资银行代表。
名单甫一公布,就有海外媒体闻风而动:这仅是一个开始,境外投资银行将更深入地参与到A股发行的工作中。
为何是袁淑琴
据悉,从2003年11月开始,已获批的10多家QFII陆续向证监会提交报告,每家QFII推选一位发审委委员的候选人。但证监会最终为何选择袁淑琴?
1月7日,刚刚结束休假的袁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一问题很是回避,“证监会在挑选会员时,希望能代表各个方面的利益”。
但她的说法似乎不足以说明问题。
在十多家合格境外投资者中,瑞士银行一直表现高调。
2003年3月成为首批QFII,2003年10月申请增加额度,总计额度达到6亿元,其首次公布的四只股票也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正式进入内地资本市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瑞士银行赢得了较高的曝光率。
在诸多关键时刻,瑞士银行均获证监会的“青睐”,诸多QFII审请者中首批胜出,下了QFII的内地二级市场第一单……与袁淑琴得到证监会的认可无关系,而此次成功成为新发审委中第一位外资投行的代表,则更加表明证监会对其的肯定。
而袁淑琴丰富的一级市场经验是其从QFII代表中脱颖而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现年41岁的袁淑琴出生于香港,在获得哈佛大学法学院硕士学位后,作为香港高伟绅律师行(Clifford Chance)的合伙人,曾先后于美国、英国、荷兰及香港执业,专长企业融资及证券法工作。
1992年袁淑琴以律师身份参与B股的发行,从此便与内地证券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3年,第一批H股上市,袁淑琴作为法律顾问参与仪征化纤香港上市。
此后燕山石化、哈尔滨动力的香港上市都有袁淑琴的身影。
对此,袁淑琴证实,熟悉内地股票发行市场是证监会考虑的因素。
十数年的内地经验,带给她的不仅是项目和收入,她经营的另一笔财富就是其在内地的资源和人脉。据了解,袁淑琴与证监会发行部的历届领导一直密切接触,同刘鸿儒、高西庆和李晓雪私交不错。
某内地投行人士私下表示,作为外资行,能够娴熟地掌握和证监会高层的关系,或许是袁淑琴及瑞士银行的成功之处。
种种因素之下,袁淑琴出现在25位委员之列,顺理成章。
证监会转弯?
证监会官员接受采访时承认,过去的发审委工作确实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改革和完善。改革的方向非常明确,增强发审委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委员问责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审核结果的公正性。
引进外资银行委员,也充分表明证监会的态度。
对此,袁淑琴认为,“新颁布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暂行办法》出台,可以全面提高发审委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提高发审委形象。”而就外资行而言,最大的功能就是引进全球经验,最大的挑战则是如何协调全球观念与内地资本市场的差异。
据介绍,自发审委于1999年设立后,2000年发行被否决的企业总共有15家,2001年为7家。企业一次过会率约50%,二次过会率70%左右,总体过会率达到83%,也就是说在发审委这个最终环节被否决的只有百分之十几。
从过往的经验来判断,发审委委员必须适应实际情况,必须把握何时保持弹性,何时应该坚持原则。
这一点,袁淑琴很坦然,“敏感的、和瑞士银行业务有关的业务,我会选择避让;其他的业务,我会用客观的角度来作出选择。”
“很荣幸能够通过这个工作了解整个股票发行的过程,”袁淑琴表示,“实际上,真正的压力在于如何将海外先进的经验带到国内,作为惟一的海外投资银行代表,这也是当然的义务。”
东方证券投行部人士认为,发审委出现外资行的名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对资本市场的革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海外投行进入发审委,可以看出本届监管层思维的变化。”
某业内人士,“从本届监管部门‘亲政’以来,有关‘海归’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息。从‘海归’淡出证监会的表象来看,“海归”式微的趋势再明显不过,而袁的入选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也引发对监管者思路的揣度——本届监管层是否就此‘转弯’,是否如同海外媒体报道的那样,外资机构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影响到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各个层面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