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在不足两个月前,公司还发布股票暂停上市的风险提示性公告,声称公司本部自2003年2月20日起全面暂停生产,至今未恢复,公司预测2003年度净利润为亏损。
2004年1月9日,ST一纺发布了2003年的盈利提示性公告。
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原值2591万的一幅土地,经评估增值至2.68亿,使ST一
纺的重组计划在关键时刻“起死回生”。
见习记者 孙磊 北京报道
2004年1月9日,ST一纺在重组迷雾看到了一线曙光。是日,ST一纺发布了2003年的盈利提示性公告。
而仅仅在不足两个月前,公司还发布股票暂停上市的风险提示性公告,声称公司本部自2003年2月20日起全面暂停生产,至今未恢复,公司预测2003年度净利润为亏损。
更早前的在2001年和2002年,ST一纺先后亏损数千万元,每股净资产也逐年滑落,从2001年的1.4元,降到2002年的0.91元,再到2003年9月的0.4元,其下滑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是,原值2591万的一幅土地,经评估增值至2.68亿,使ST一纺的重组计划在关键时刻“起死回生”。
政府牵头脱胎换骨
在2003年1月中期预亏之后,当时的ST一纺就进行过一次重组。公司第一大股东,成都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无偿划转5700万ST一纺的股票给四川省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川纺集团)。川纺集团遂成为ST一纺的第一大股东,同时也被寄希望于改善ST一纺的经营局面。然而,ST一纺的业绩并没有好转。
2003年1月27日,就在公司因连续亏损被正式冠以“ST”帽子前大约一个月,ST一纺发布了一则令市场人士颇为关注的公告。该公告称,公司的资产重组、企业搬迁、职工分流安置将由成都市人民政府牵头协调。
政府的介入,无疑是给重组注入了一股强心剂。其后数日,ST一纺股价持续攀升,从1月27日的每股8.26元涨至2月12日的9.20元。
然而,市场人士对其重组有着种种疑虑。ST一纺的主要产品是棉纱、棉布,与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生产设备陈旧,无法更新改造;公司本部搬迁,工厂全面停产……这一堆问题短时间内无疑是无法解决的,反映到股市上就是,股价攀升后就开始振荡。
2003年5月22日,川纺集团将所持有的ST一纺5007万股国家股转让给成都迈特。资料显示,受让方成都迈特成立于2003年5月9日。
不久,川纺集团向四川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致歉,因上述转让行为违背了受让股权时所作出的“三年内不转让所持股份”的承诺。致歉公告指出,撤销承诺是为了积极推进ST一纺的资产重组,扭转ST一纺目前面临的严重财务困难,更好地维护其他股东的利益。
作为重组中重要环节的科腾纺织有限公司于2003年6月18日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其股东为成都开元房地产和兴蓉投资,两家股东均属国有100%控股公司。然而在这次重组方案中,这家看似不起眼的小公司却要拿出2.8亿元的现金,买下ST一纺的全部资产和负债。并且在成都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协助下,科腾纺织还需要完成资产搬迁、员工经济补偿的支付及安置分流的工作。
2.8亿元中,扣除用于支付解除劳动合同员工的经济补偿1.32亿元等部分之后,ST一纺将直接获得1.35亿元现金。而这笔现金将用于购买成都迈特所持有的81%的中汇制药股权。从公布资料上看,中汇制药是一家年利润千万元以上、负债率很低的生物医药企业。
从纺织业到制药业,ST一纺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摇身一“变”。
2600万“变身”2.4亿
重组方案中,购买中汇制药和支付解除劳动合同员工的经济补偿的资金数额分别是11972万和13224万,两者合计约2.5亿。按照重组的安排,卖掉ST一纺的全部资产和负债,就是为了支付这笔2.5亿元的款项。问题是,ST一纺能卖这么多钱吗?
截至2003年5月31日,ST一纺拟出售已审计的净资产值为5739.89万元,这显然与2.5亿相差甚远。
然而,公告显示,ST一纺经中介机构评估,评估价值为26816.36万元,略高于2.5亿。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增幅,主要是由于公司的土地使用权账面值为2591.61万元,而评估值增至24538.92万元,增幅接近9倍。
该幅土地座落于成都市二环路东三段8号,面积305590.56平方米,用途为工业用地,剩余使用年限约为43年。
一位资产评估业界人士表示,出售土地时,如此大的升值现象并不多见。
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成都市城市建设用地供求矛盾突出,城市总体地价水平呈直线上升趋势;根据成都市现行土地管理政策,2002年8月7日成都市政府公布了城市新一轮基准地价,ST一纺拟出售土地作为工业用地,地处成都市Ⅱ级地价区,区域基准地价为881元/平方米。
正是原值约2600万元的土地增值至2.6亿,ST一纺的重组方案得以继续。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3年8月21日ST一纺公布的《重大资产出售与购买报告书(草案)》中,虽然公布了土地的评估价值,却没有公布“本次评估土地增值的主要原因”,直到12月22日的公告中,才对此解释。
资产定价迷团
对于无形资产的期末计价,现行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要求是,定期或至少在每年年终的会计期末检查各项无形资产未来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以体现谨慎性原则。但是,对于无形资产实际价值远远高于其取得时的实际成本的情形,会计准则却没有相应的规定。自然,ST一纺也就没有必要对其无形资产增值的状况,做出会计调整或会计信息披露。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如果ST一纺在2001年就按照这块土地的评估价值对会计账务进行了调整,无形资产的土地使用权增至24,538.92万元,则2001年、2002年、2003年9月,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大约分别为3.3元、2.8元和2.3元。这些数字远远高于原先的每股净资产1.4元、0.91元和0.4元。
不久前,一家券商的证券分析师,在分析新世界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在2003年12月份以每股2.2元的价格购买ST一纺21.82%的股权时,谈到“国有股似乎真的很值钱———先是柯达斥巨资收购乐凯20%的国有股,不要求控制权,转让价格8.3元/股,而乐凯流通股的市价约在11元左右;而ST一纺的卖价也不低,截止到9月底,每股净资产仅0.4元/股,而买价高达2.2元/股,而且新世界中国买进后亦不能控股,而且ST一纺虽然正在重组,但依然有暂停上市的风险”。
资产收购的定价方法属于买卖双方的商业机密,旁人难以知晓。但上面的假设或许可以是这位证券分析师的疑问的一种回答。
一家基金公司的行业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在不少方面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时,还需要加强与上市公司管理层之间的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