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周刊的林鹰在主持周末茶坊,每周都要和水皮商量写些什么东西,对于全流通的选题,她的感觉很糟糕,就像吃什么东西太多了被撑了一样,这种呕吐感想必许多人都有。
林鹰对全流通不感兴趣可以不约稿,但是水皮不感兴趣却还不得不写杂谈,为什么?因为现在有的经济学家只要提及全流通,就会首先有一个界定,那就是所谓的前所未有的“
共识”。对此,水皮有些想法,包括眼下写的东西就是想和这种“共识”开个玩笑,表达表达“不同政见”,告诉那些可爱的学者们,“共识”并不是像翻书做报告那么容易就能达成的,如果真有什么“共识”的话,那么还用得着开这个会那个会,还用得着劳驾各位费心费神给我们作演讲吗?
当然,没有大的“共识”,不等于没有小的“共识”,或者在某些方面,或者在某些群体。毛主席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经济学家也是人,是人就有一个“人以群分”的问题。事实上,由于不同的学术见解而形成的不同学派就是某种“共识”的结果、资本市场论坛能推出“全流通之路”作为主题,也是某种“共识”的结果,只不过这种“共识”更多的集中了赞同全流通方案讨论的学者,而反对者的力量太不成比例而已。
在不成比例的反对者中有两位的观点值得细读。一位是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室主任季晓南,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王明夫,前者是位政府经济学家,后者算是位学院的理论经济学家。
季晓南对全流通发表了四点看法。看法之一要有利于股市的健康、稳定的发展。看法之二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国资委作为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特设机构、是国有产权的代表,同股同利、同股同权是负责任的态度,如果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对国资委讲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全国人民也是不负责任的。看法之三,解决全流通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价格形成机制。国资委前期提及参考净资产,参照现在的表现定价,市场有不同意见,其实,股票作为特殊商品也应该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由供需双方、卖买双方决定价格。在目前没有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价格机制之前,如果仓促进行全流通,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不可避免。看法之四,全流通方案应该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同股同价是2001年6月的国有股减持所确定的价格原则,亦是一个广受市场攻击的原则,赞成这个原则的经济学家的人数不多,声音相对微弱。国务院发展中心企业所副所长陈淮先生是持这一观点的,水皮为此还和他有过商榷。季晓南现在依然坚持这一观点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在这么一个论坛上,面对这么多的对立面更是难能可贵。国有股减持该不该同股同权可以有不同想法,但是,季晓南提到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却是现实。如果说大多数认为找到了全流通“共识”的经济学家代表的是买方的利益的话,那么少数如季晓南这样的政府经济学家代表的就是卖方的利益,买卖双方的利益代言人毫无疑问在定价原则上存在重大分歧,更不用说如何在原则的指导下形成机制了。
王明夫则从并购业务的角度阐述了他的“政见”。所谓的全流通的问题最大的障碍不是法律的和利益冲突,而是流通股价格比非流通股价格高。如果非流通股比流通股价格高,就不会有现在的讨论了。王明夫举出青啤和重庆啤酒的例子,青啤的H股价格长期高于A股,而重庆啤酒的净资产只有2元多,但是法人股卖了10.5元。王明夫没有举乐凯的例子,实际上乐凯的事例更具代表性,乐凯20%的股权转让给柯达,每股折合人民币价格为12元多,高于当时的流通股价格,在这样的买方市场面前,可能要求乐凯的法人股以净资产的价格配售给流通股股民吗?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经济学家们对此却视而不见呢?还是故意回避?回避这样的现实,提出的方案如何才能让卖方心服口服呢?这是做学问应有的严肃态度吗?
王明夫认为这种趋势之所以在从前没有到来,是因为我国以前买方形成的资本量级不够,但现在随着民营资本的财富积累再加上国际资本进入我国,使得国内资本需求方式非常强劲、而且量能被积极放大。在这种资本洪流下,不存在国有股以低于市价流通的问题。此外,全流通问题并不跟股民息息相关,不要把它跟二级市场的涨跌直接联系起来。
王明夫的解释前一半是成立的,后一半则不成立,但是后一半的认识并不掩盖前一半的光芒。水皮不清楚王明夫的背景,但是从他前一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有远见的经济学家,一位跳出现实看现实的学者。王明夫是真正读懂了什么叫做向前看,什么叫做在发展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社会的发展就是这样的,很多现在看起来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重大疑难问题,若干年后大家就会发现不就是小菜一碟么,当时怎么会那么偏执呢?一定要创造条件霸王硬上弓呢?
在发展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李荣融说国有企业业绩上去了,减持就不是什么问题,投资者买股票买的是企业的未来,分享的是企业的增量空间,而现在所谓全流通的方案却全都纠缠于所谓的补偿原则,打的全都是存量资产的再分配的主意。要求有股股东让利于民,这在道义上是可行但是在法理上却是无据的,政治上是危险的,操作上是不可能的。如果宝钢作为全流通的试点,QPII开出的价格就不会低于流通股的股价,甚至有可能高于
流通股的股价,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是因此获益,还是因此受损?又该给谁“补偿”?水皮一直不赞成现在讨论全流通,一则是因为现在受制于意识形态,一则是看好中国经济和中国公司的未来,相信中国上市公司具有长期的升值空间,届时也会有“大智慧”出现,现在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有人算过帐,认为中国流通股股民为中国股市贡献的资金达9000亿,因此必须要有人为此付出代价。谁来付?就是侵吞了流通股股民利益的非流通股股东来付,说穿了国有股股东来付,政府来付。这算帐算的对不对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算的历史的老帐,秋后算的帐,现在的国资委不认这种算法。
当太多的经济学家作为流通股股东代言人出现的时候,他们的身份与其说还是经济学家,不如说是股民代表,由股民代表作出的方案当然代表的是股民的利益。水皮也是股民,他们当然也是代表了水皮的利益,水皮应该感谢他们,但是水皮知道这样做出来的方案是很难做到公正的,因此也是很难得到卖方认可的。卖方不认可,卖方就不卖,卖方不愿卖,再好的方案,再多的补偿也是水中月,梦中花。(20B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