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朋友在饭桌上念叨过一段顺口溜,说是如今的男人可以分六等:一等男人家外有家;二等男人家外有花;三等男人花中寻家;四等家人下班回家;五等男人妻不在家;六等男人无妻无家。
当时只觉得这不过是个无聊的黄段子而已,等到静下心来咂摸其中的味道,逐渐品出了现代都市人对爱情和婚姻的失落与无奈。一等男人分明是将爱情视为日常消费品一样给瓜
分了,二等男人在偷偷地干着走私爱情的勾当,三等男人把爱情当作大众饮料搁上货架出售,并导致五等男人把爱情弄丢了、六等男人被爱情封杀的不幸。只有四等男人像插稻子割麦子一样,眼看着爱情一望无际却依然要步步为营。
难道在商业社会中婚姻也可以用“以货易货”的方式去衡量?难道曾经被多少青年男女视为生命终极目标的罗曼蒂克爱情就这样不堪一击?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的回答显得冷冰冰的,这个倔强的美国老头坚持用经济人假设(即人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来解释人类行为。
贝克尔解释道:婚姻存在于各个社会和各个时期,当“合伙”的预期收益超过保持独身或继续寻找配偶所承担的成本时,男人或女人就会选择结婚。促使人们做出结婚决策的那些变量的重大变化将使他们重新考虑自己所做的抉择:收入的高低、寻找配偶时间的长短、对配偶的了解程度、办理离婚的难易等因素都会影响婚姻的稳定性。
贝克尔的经济学婚姻家庭理论似乎是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反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论断。现在的女孩为什么越来越务实,目的当然是希望从婚姻中获取最大化的收益,比如两个人可以相互照顾,或者获得社会正常的评价和认可,由于规模效应而节约生活开支等。总之,人们结婚与否总是在婚姻的成本和收益间权衡。
婚姻也是一种商品!婚姻也存在着一个交易市场!财产收入的提高必定会增强结婚动机,工资率的提高则有可能增强结婚动机。心理学家邓伟志对中国成为“离婚大国”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统计数据上知道,婚姻质量最差的大多是暴富的富人,破坏他人婚姻的也大多是暴富的富人(包括以权致富者)。多收利息税、遗产税、所得税、购物税、限制富人收入比限制离婚更能解决问题。人们发现频繁的离婚不利于家庭财产积累,离婚率就会变成“涨停板”。
邓先生的观点带有浓厚的学究气。试想《婚姻法》只能约束颁布法律时已经结婚的男女,至于尚未结婚的人会审时度势,当离婚变得更难时,申请离婚的人的确会减少,但与此同时结婚的人也会减少。如果暴富的富人存心要利用金钱来玩弄爱情与婚姻,法律对此似乎也不能禁止,况且社会上的确有那么一批想用青春美貌换取荣华富贵的备选女孩呢!
也许是长期混迹于房地产界的缘故,我觉得生活中的爱情和婚姻就像开发商的期房一样,只有在没有盖成之前才是最具想象空间的,等你真的成为业主住进去后,才会明白无误地体会到期房变成现房后的快乐或痛苦。当你将“能谈到一块,能吃到一块,能睡到一块,能过到一块”作为寻找自己另一半的基本原则,无异于为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设定了预期门槛。
一位长期从事房地产代理业务的老先生告诉我:千万不要对期房的期望值过高,你首先要确定购买区域项目的平均楼价,再考虑开发商所承诺的项目配置是否合理,入住后楼价上升10%或者下降10%都应该算是正常现象。可见,对爱情与婚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越多,你在收房入住后的痛苦就越大。
素有中国幽默大师之称的老舍先生做新郎时已经34岁“高龄”,他在小品文《婆婆话》中的话值得众多没有进入“婚姻围城”的青年男女们借鉴。“美不是一切。太太不是图画与雕刻,可以用审美的态度去欣赏。人的美还有品德体格的成分在内。健壮比美更重要。一位爱生病的太太不大容易使家庭快乐可爱。假如一位反抗贤妻良母的而又偏偏去嫁人,嫁了人又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或不肯洗,那才是自私呢。两个帮手,彼此帮忙,是上等婚姻。”
文/西风瘦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