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序竞争下,企业做大做强,就是失败的开始
本报讯著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近日在《羊城晚报》财富沙龙活动上发表见解,认为:中国的许多行业现在处于过度自由竞争的白热化状态。
郎咸平认为:“今天社会太强调自由竞争和民营化,许多企业都笼罩在过度低水平的
重复无序竞争之下。目前是竞争太激烈了,这是最大的问题。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国营企业是不具竞争力的,可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从这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走近无序的自由竞争。”
郎咸平甚至还幽了大家一默,“自由经济竞争这个概念,我怀疑是美国为了摧毁社会主义而特意创造出来的。”支撑他这一疑虑的是:他从一些解密的文件中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美国对付前苏联的两大方针:一是军备竞争;一是民营经济。
郎咸平说:“当我提到这个议题的时候,我受到很多批评,人们常问,自由经济不是最好的吗?你怎么反对呢?”郎咸平认为“自由经济”本身也只是经济学流派中的一家之言。关键是中国目前处于“一个无序的自由竞争,无序的民营化。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所面临的未来是极严峻的。”
民营化能解决所有问题?
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所有权改制问题”,郎咸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千家上市公司,但做得好的不多。”郎咸平以华润举例说:“华润的总资产是600亿,据他们的说法,到今年年底是700亿。但从公开报表看,从1998年开始每年利润都逐年下滑,都低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华润领导说是体制的问题。它的体制不好,所以要改换体制,要改变产权结构,要通过上市来解决问题,有这种错误思维的人不仅仅是华润领导。”
“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提出了一个动人的口号———所有权是最大的问题。认为国营企业做得不好,是由于国营企业所有人缺位,产权结构不清楚,所以民营化才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方向。所以改制,认为一改就行。”郎咸平又举出某地国营水泥厂、水力发电站的国营转民营的负面效应为例。
做大做强与成本控制障碍
郎咸平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如此激烈而且是无序竞争之下,企业要做大做强,你的命运就是一个失败的开始,我今天几乎没有看到哪一家企业是通过做大而做强的,我只看到做强而能做大。”他拿华润、北京控股和青岛啤酒三家企业做反证。
“华润创业从1998年开始到2004年总资产由400亿左右上升到600亿,但是总资产回报率是5%跌到3%。北京控股在同样的时间里由120亿上升到180亿,总资产回报率由4.5%跌到了2.6%。青岛啤酒1993年在香港上市H股,在国内上市A股,当时青岛啤酒提出了要做大做强,在1993-2001年,它们总共在全中国收购了43家啤酒厂,最后股价却由8元跌到1元左右,资产收益率从1993年12%跌到了2001年的3%。经过做大做强的思维走下去以后,它们的资产素质却在不断地恶化。”
他又拿万佳举例:“万佳在2002年以前做得挺好的,在深圳有6家分店,每年利润有几个亿,但在2002年华润看上它并急忙把万佳收购。一年之后,华润万佳在中国开设了400家分店,思维就是要做大做强抢占市场,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中国没有全国性的产业链,以及物流系统,都是区域性的,在中国遍地开花的结果是卖得越多成本反而上升。”
郎咸平说:“在今天中国竞争如此激烈之下,要做大就可能造成成本失控。中国现在许多民营企业的成功,是在于当时找到一个好的专业(项目)入口,跟机遇有很大关系。得意后,中国企业家往往会找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来写些可行性报告,意图扩张。”
郎咸平说:“当一个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发现这个行业没什么可做的了,竞争太激烈了,就开始经营“多元化”。而这正是企业衰败的开始。”“这是中国很多民营企业逃脱不了的结果。经营多元化的企业很多,例如红塔、宝钢、胜利油田、大庆油田。但投资于非主营业务的成功率只有5%。”
郎咸平认为:“企业应该不要乱投资,而应静下心来考虑精益求精。”“中国未来第二代企业家应是精益求精,懂得控制成本的一步步经营的企业家。”(晓健/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