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财经媒体秀之《WTO经济导刊》2004 > 正文
 
2004年中国银行业:利益博弈 出路何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17日 14:38 WTO经济导刊

  2003年的国内银行业不少改革,不仅对国内金融业的未来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体现了这些改革思想上的交锋、利益上冲突与纠葛,同时也展现出银行制度如何在不同层面的利益博弈中得以完善。2004年,国内银行业改革会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文/易宪容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缤纷彩音风暴免费听 激情新势力性感新锐动

  加入WTO两年来内外开放成绩显著

  中国加入WTO两年来,中国的金融业无论是对内开放还是对外开放都取得了很大进展。WTO后中国的金融业对内主要开放在利率的自由化、银行部门以及非银行金融部门准入放松的三个方面。银行部门准入的放松从2002年就有所动作,如外资银行和民营资本参股中资银行,合作银行的创立等。还有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比人们想象的要快。无论是本币还是外币的利率放开,都出台一系列的相当规则。

  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独立的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的确立。会让整个国内银行业的发生大的变化,如监管理念的改变,由合规性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有限度的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等。这些都会与WTO规则接轨,也会对未来国内金融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开放比人们预期的要快要好。外国金融机构已经通过种种方式开始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我们还不能够判定哪种形式或功能的外国银行进入中国最有利时(如是分公司,还是子公司,合资还是独资,批发还是零售),国外的各种金融机构进入中国早已成了既定事实了。

  2003年国内金融业改革的更是成绩很大,特别是国内银行业改革更是突飞猛进。而最为重要的有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的成立、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启动、央行5号令及121文件的出台,以及最近推出的一系列国内银行业改革的措施,如利率市场化、部分资本帐项有限制的放开、银行业对外开放全面升级、提高合格的境外投资者进入国有银行持股比例、计划国家财政对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国有银行准备上市等等。

  2003年的国内银行业不少改革,不仅对国内金融业的未来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体现了这些改革思想上的交锋、利益上冲突与纠葛。如5号令、121文件的出台、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既意味着中国经济从“财政主导时代”逐渐步入“央行主导时代”、意味着央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意味着利益主体的崛起,也暴露出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缺乏协调而产生冲突,同时,它也展现出银行制度如何在不同层面的利益博弈中得以完善。2004年,国内银行业改革会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2004年四大国有银行改革何处去?

  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是2004年国内金融改革的首要任务。从央行与银监会最近推出的一系列银行改革的措施来看,基本上是围绕着四大国有银行如何上市来展开。正如有媒体所指出的那样,四大国有银行股改方案已经进入了最后论证阶段。也就是说,四大国有银行上市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但是,人们也应该看到,四大国有银行要上市,就必须跨过困扰国有银行改革三大障碍:资产不良率过高、资本充足率过低、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不良贷款整治乏力

  对于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已经讲了好几年了,政府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希望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降低,如一万四千亿元不良贷款的债转股;国家财政注入2700亿元资本金;设立银监局给四大国有银行下达降低不良资产的硬指标,如年内不良资产率下降3-4%,不良资产余额下降700-800亿元;全面推行贷款的五级分类等。

  事实上,国内商业银行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在降低不良资产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如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指标等。至少从帐面上看所取得的成绩斐然。比如,到2003年6月底,四大行不良贷款率为22.9%,比年初下降4.02%;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3.51%。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建立在完全改善国有银行运作机制、改善国有银行治理结构基础上的,而是采取加大贷款总量,扩大分母,带有稀释的因素,甚至于通过票据贴现空转对倒做大分母,从而来降低不良贷款率等非市场的手段达成的。如果这样,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理念或运作机制根本上就无法改善,而中国经济上一旦出现增长放缓,新的巨大的不良贷款又会暴露出来了。

  国内银行业的情况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泰国非常类似。内部不良资产率相当高,特别是贷款中长期比例在40%以上。四大行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在45%以上,如果考虑短期贷款中有20-25%的不良贷款也变成长期了,这样的长期贷款比例接近60%。按任何银行业经营的理论看,这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比例。但我们现在还在拼命扩张大项目,期限越放越长,由10年到15年、20年,甚至25年都放。可以说,目前国内银行业为了完成银监会下达的任务、为了上市,在拼命在做帐面上的文章,把巨大的潜在风险通通地往后延,实际上,不良贷款的形成机制并没有多少改善。也就是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为了上市在采取一切能够可采取的办法,这样做,在短期看来,会效果显著,但从长期来看,只不过把问题留给后来者。

  因此,在2004年,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降低,并不在于如何做表面文章,而是在于如何从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机制入手。

  如果没有有效风险定价机制,要达到风险分担与分散的目的是不可能的。比如在严格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国内银行既没有自主权来确定其自身产品的价格,也没有权利对购买的产品按市场情况确定其竞标价格,银行只有按政府规定的价格来出售风险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有谁会浪费时间来考虑风险的分担与分散呢?风险不能够分散,不良贷款岂能不越积越多吗?

  利率市场化尚待时日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下限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上限,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后,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可在4.78%-9.03%的区间按市场原则自主确定。这样做不仅推进利率市场化,也将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即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风险给予企业贷款不同的风险定价。在贷款风险定价机制下,不仅有助于中小企业容易获得贷款融资,也会拉开优质企业与质地较差的企业在融资成本上的差距,使得金融市场有效的竞争机制形成。但是,这种由央行管制下的浮动利率与市场化利率还是相差很远。特别是,“贷款利率管住下限、存款利率管住下限”的做法,仍然是央行管制的方式让社会的金融资源向四大国有银行集中。所以,2004年,利率市场化应该超出这种央行对金融的管制。

  银行业改革几个核心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央行与银监会是希望有所作为,是希望从中国银行业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但是这样做会成功吗?特别是对问题缠身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仅仅是依靠上市就会把多年积累的问题一了百了吗?对于深化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是长痛还是短痛,是治本还是治标,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到底往哪里走?如果这许多问题连道理都没有想清楚,做起来如何不令人质疑?目前,我国银行业改革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如下:

  国有银行政治化倾向。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市场化早已成了共识,银监会最近所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都表现为银行改革向市场化方向迈步。但是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国家信用上,国家实际上承担无限责任。如果没有国家信用支撑,国有银行的经营环境将马上恶化。

  可以说,如果不改变国家对国有银行的信用担保,或如果不改变国有银行改革的政治化倾向,国有银行改革要成功是不可能的。目前银行改革政治化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垄断并没有弱化,这既表现在国有银行对金融资源的完全控制,也表现各地方政府希望建立新城市银行来垄断地方金融,同时最近央行所称的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规定下限、存款利率规定上限),其实是利用金融管制的方式让社会财富向国有银行集中。在完全金融的垄断的情况下,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金融工具单调缺乏、信用监督和评估缺乏、金融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就不可能改变。因此,打破四大国有银行的完全垄断是2004年国有银行改革的重心。

  国有银行改革的政治化还表现为既得利益集团(如四大国有银行)一方面要把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稳定的社会责任揽为己任,由此来反对放开对国有银行参股比例,渲染国有银行对外开放会增加国内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又把四大国有银行巨大的不良贷款归结于国家体制性原因,需求国家财政来承担银行巨大的不良贷款之责任。

  银行改革的政治化还表现在银行管理者职务官本位化上,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每一次改革都得确定其管理者的级别。

  银行追求大而全。银行的大而全一直是国内银行改革的迷思。四大国有银行如此之大,就是不想分拆,而要追求什么整体上市。实际上是国内银行业当权者希望借助国际银行业兼并之大潮,达到占有更多金融资源之目的。

  实际上,无论是从国内还是从国际来看,银行大就是效率永远是一个迷思,因为,如果仅是量的扩张,而不是质的发展,那么银行要走上市场专业化,要做出自己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不可能的。而且银行业的兼并只有它们之间的业务上互补性,才能够在兼并后获得效益。否则,一家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完全由另一家银行替代,在缺乏市场专业化、金融产品创新的情况下,银行扩张所产生的效益微乎其微。

  《亚洲货币》杂志在1999年底为对亚洲最重要的88家银行进行评比,并选出亚洲15家最佳银行,在被评比的88家银行中,资产最多的是国内四大国有银行,但是这四大国有银行并没有列为最佳15家银行之内,反之,其排名都在75名之后。而最佳的5家银行中,只有澳大利亚的国家澳大利亚银行资产规模属于十大银行,其余四家规模远小于所谓十大银行。同时,15家最佳银行的台湾华信银行、新加坡KEPPEL银行及菲律宾PCI银行都是中小银行。

  可见,一家银行的好坏并不在于其规模大小,而在于质地如何。而银行好的质地又从何来?在于建立有效的银行治理结构,形成适应于市场的运作机制、管理体制及市场竞争机制。

  法律滞后。这也应该是目前国内银行改革一个大的理论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法律法规、制度规则陆续出台不少,如果还是以改革初期的方式来进行银行改革其成本一定会很高。如最近发生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事件可以证明,中国金融业的法律滞后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定会增加金融改革的许多成本。

  总之,加入WTO以来,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取得很大成绩,但是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也很多。如何来化解这些问题就是2004年国内的银行业改革主要任务。比如,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经营机制的确立、机构行政化局面的打破、灵活高效的资金调度机的建立、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的形成、相关的金融法律制度完善等。这些都应该是2004年银行改革的重要方面,也加入WTO两年后银行业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室金融发展室主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韩法院驳回总统弹劾案
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
印度2004年议会大选
台湾“大选”验票
影星牛振华遇车祸身亡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中国羽毛球队战汤尤杯
中超首轮周末激情揭幕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