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16日电(高路、徐寿松)猴年春节的脚步越走越近,上海“节日保姆荒”也愈闹愈严重。上海保姆多为外来务工者,由于猴年春节来得早,她们为错开返乡高峰,早在去年12月就纷纷请假甚至递交“辞呈”回家过年。与往年相比,今年上海提前进入了“保姆荒”。
据有关部门近日的一项统计显示,在上海市区300多万户家庭中,约有1/5(即60万户
)需要家政服务。若按一个“阿姨”平均为3户家庭服务计算,则“上海人家”需要约20万“阿姨”。随着节前保姆们纷纷离开上海,家政服务供不应求的局面日益凸显。据了解,目前上海各大家政公司家政空缺率已经普遍超过8成。
一些家政公司从中嗅到“商机”。近几天,上海市妇联巾帼服务中心通过徐州驻沪办事处,从徐州急招50名保姆入沪,很快便被前来预订的市民“抢购一空”。但年关迫近,能紧急引进的保姆人数十分有限。情急之下,有15家家政公司干脆组成行业联盟,开通15条家政咨询热线,协同作战,以满足市场之需。
然而,此等急招只能是救急之用,似有“远水救不了近火”之嫌。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浮出水面:春节保姆荒为何年甚一年,“救火”措施却仍然停留于“临时抱佛脚”?“观念与机制”这两大关键,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
据了解,在上海的失业人群中,女性占了大多数,一般而言,她们的能力、素质可以胜任家政服务工作。但苦于偏见根深蒂固,许多下岗女工宁愿“体面”地去做一个月收入500元的营业员,甚至长期待业在家,也不愿当月收入千元的保姆。将保姆看作“丢人现眼的活”仍大有人在。本来,要解决上海的保姆空缺,可以就地取材,但由于落后就业观念的阻碍,放着“近水”却无法喝上,眼下要解决“近渴”竟要去寻找“远水”。
就业机制方面的缺陷从另一方面加剧了“保姆荒”。三百六十行里,“保姆”这个行当算不算职业?“阿姨”受伤,算不算工伤?阿姨在节日里“加班”,可不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要求“一工算三工”?这些在普通职工看来理所当然的权利,目前的《劳动法》却无法同样用来保护保姆们。
此外,市场机制也缺乏对保姆这一行的保障。供需反映出的矛盾,理当由市场去解决,如今的问题在于,上海家政市场空间巨大,但供应者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引进、培训,还缺乏市场激活机制以及长效机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