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媒体日前撰文说,未来5年内,英国银行和保险界将辞掉3万名文员,将服务部门转到印度。美国一大型咨询公司亦发表报告说,到2015年左右,美国企业将裁掉330万白领职员,部分工作将外包给印度公司。
目前我国的人工成本是印度的95.6%,大致相当。中印两国由于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广阔等特点,预计未来几年内必将存在争锋。
经济着落点我国占据上风
在我国,1980年时我国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是40∶38∶22,至2001年,三产比例变为15∶57∶28(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印度1991年开始调整时三产比例为30∶25∶45,经过十年调整,2000年三产结构变为27∶25∶4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包括汽车、纺织等行业的地位突出,而印度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以智能化软件开发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正在印度发展成为一个主导产业。印度的软件产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软件程序开发的竞争力,少有国家可以媲美。我国在制造环节占据主导地位,而在高附加值的业务方面落伍。
当前全球正处于第四次世界规模的生产基地大转移的新阶段,整个亚洲地区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首选。“MadeinChina”遍布全球各地。
对外贸易是我国制胜的依托
经济的调整和发展实质上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而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方式。深度的市场联系为经济调整创造足够的空间和余地。目前我国出口额占世界的3.8%,远远高于印度的0.8%。印度国际外贸研究学院一位副教授在英国《集装箱管理》杂志上撰文指出,印度发展潜力巨大,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之所以被关在笼子里,究其原因,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新德里的历届政府长期不重视印度的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印度要想取得如同中国那样高速的经济增长,必须完善海陆空设施,将外贸占世界市场的份额提高到1%。
我国对外贸易已占世界第6位,成为大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如此高度的经济联系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在经济发展中,我国拥有资源调整的“上游”发达国家市场,也拥有“下游”不发达国家市场,资源配置可以有序进行。而印度对外贸易以初级产品为主,发展第二产业的难度较大。
经济调整面临的问题迥异
中印的初步调整颇见成效,但面临的问题却大相径庭。就我国经济调整的现状来说,更多地类似于日本。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经济调整陷入了怪圈,根源在于泡沫经济导致的不良资产,结果企业、银行破产,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减少储蓄,老龄化又加重了这一趋势。
目前,这些问题在印度不算明显,于是有人开始担忧印度对我国潜在的挑战。庆幸的是,我国有一点和日本不同,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储蓄逐年高速增加,这是我们化解上述恶性循环的“突破口”。
另外,经济调整过程需要保持政策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1989~1999年十年间,印度更迭了8届政府,日本亦如此,10年内有8届内阁成立,如此频繁的政局动荡,“快刀斩乱麻”的经济对策,降低了经济调整的成效,加大了调整的成本。目前我国政权实现了新老交替,保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配套性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日印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生产率是未来竞争的命门
衡量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1980~1994年我国高出印度853美元/人,而1995~1999年我国却低于印度233美元/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提高生产率本质上是效率问题,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教育体系,增加人力资本的知识、技能存量。从总体上说,在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上目前我国仍有优势,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却要远逊色于印度。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约为2.3%,而印度超过3%。
作者:特约撰稿 李玉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