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雷操刀三大国企 创投的国企盛宴拉开序幕
本报记者 邱伟 北京报道
前年,华平创投的北亚区董事总经理祖文萃曾向本报说想收购一两家国企,但那只是停留在畅想、观察的阶段上。
但是今天,同样手握重金的大创投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Group)却把它变成了现实,第一个“吃了螃蟹”。据凯雷投资集团副总裁罗一透露,凯雷已经基本完成对两大中国国企的收购,目前正在进行第三项收购。
凯雷是资产量排名世界第六的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EquityFund),管理着160亿美元的资产,投资主要在需要庞大资金的军火、能源、矿山、银行、电信等领域。其最负名声之处在于它的“总统班底”:包括美国前总统布什、英国前首相梅杰、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等都是其员工,美国的一些前国务卿、前国防部长、前证监会主席等在退休后也都进入了凯雷———这为凯雷在各国收购“命脉行业”提供了便利。
隐秘的三起收购案罗一透露,凯雷对这两个企业的收购价都约在8000万-1亿美金之间,基本上是要求控股权,但是,却维持原来的管理层不变,而因为“收购还未完全完成,所以不能告诉你特别详细的东西”。
罗一对本报说,收购中国国企所看中的条件首先是规模和凯雷进入后能不能带来新的附加价值,然后再看该国企的管理团队。在凯雷过去在亚洲的几项并购,都是以提高附加值为主要操作模式,如在4.3亿美元收购韩国第六大银行韩美银行后,便迅速改变了该银行的资产状况。
罗一同时表示,凯雷目前进行的这两起收购对象都是地方所属的规模稍大一点的国企,因为“中央直属企业不让我们并购”。
今年10月份,凯雷投资集团的董事长,即原IBM的CEO郭士纳在接受访问时也曾经表示:“对于私募股权基金而言,最大的机会在于中小型的国有企业。”
郭士纳说这话时,凯雷的两起并购应该已经不在话下。因为据罗一透露,凯雷从接触被收购方到完全完成收购,一般需耗费半年的时间,目前进行的这两项并购也是如此。照此推测,凯雷对国企的初始收购意愿达成应该在去年的6月份左右。
罗一还表示,凯雷已经开始对第三家国企进行收购,这家国企的收购金额更为庞大,如果要求控股权的话,对于只愿意出资1亿美元左右的凯雷来说自己绝对吃不下来,所以现在正在寻觅合作伙伴。
罗一称,凯雷进入这些国企后,最终退出的途径在于,把这些企业运作到海外上市。
此前,有新闻显示南京市一度和凯雷接触紧密,收购的三家国企是否和南京市有关?罗一直接给出了“否”的答案;同样,在去年9月份,凯雷对太平洋人寿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收购调查,凯雷是否要参股进入太平洋人寿?罗一给出的回答是“不清楚”。
创投孵生新一代民营企业家?
罗一关于收购消息是在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创投论坛上宣布的,由亚洲创投协会主办的这个论坛被称为亚洲创投业最顶级的盛会。论坛发起30多年来,这是第2次在中国召开,上一次则要追溯到1992年的上海。因为没有做任何宣传计划和媒体邀请,这次论坛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而且,这次论坛主题破天荒地被定为“国有企业中的新动力:筹集资本和退出通道”,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创投业对参与国有企业改造的重视。
沃顿资本的董事总经理宋红方女士表示:作为典型的私募股权基金形式,一般要求投资规模比较大,投资的行业一般都要是业界前三名,而在中国,这样的企业基本上是国企。“如果说在过去这样的投资机会少之又少的话,那么,机会现在来了,在‘国退民进’的年代,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真正有了用武之地。”
宋红方认为作为杠杆收购的一部分,创投们经常使用MBO的机会也会真正到来。她把民营企业家分成两类,认为上一代民营企业家成功“靠的是胆商、情商而不是智商”,而下一代新的民营企业家们则“存在于现在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中,他们在智力上比上一代更好,对产业更了解,更懂管理,很多素质都不是上一代所具备的”。
至于为什么现在的MBO很少用到创投基金,宋红方表示,上市公司MBO被叫停了,非上市公司MBO规模又比较小,通过其他方式就可以获取资金,所以不必稀释股权。但她更看好未来,认为创投业在未来的国企MBO中一定大有可为。
而据了解,凯雷和沃顿都是擅长于MBO的基金大鳄。
当记者询问沃顿资本投资国企的情况时,宋女士有技巧地说道:“很多事情被媒体一说反而不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