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翠萍和她的家人 本报记者 赵边西 福州亭江报道
“蛇头”萍姐使得靠田地生活的亭江人去美国就象是去福州一样,她也因此获利至少4000万美元。
盛美村398号,福州附近亭江镇一个四层高的精雅小楼,是郑翠萍(在美国纽约唐人街的福建人当中有一个外号叫“萍姐”)在国内的家,被美国警方一度认定是郑翠萍一手组建和控制的偷渡集团的运作中心。
2004年1月3日,这座盖于1983年的房子正在进行装修。三四个工人在往墙上刷着什么。邻居说,有郑的家人最近从国外回来了。
记者从环形门进去,看到屋子里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但屋角鱼缸里个头很大的珍珠鳞金鱼还活着。
客厅桌上放了满满一瓶人头马XO酒。还摆放着一些孩子们的照片,有一张是在香港海洋公园里拍的郑翠萍及其家人的照片。此外,还有一辆很精致的黑色小汽车照片。
盛美只是萍姐的娘家,她嫁到了东岐,离盛美不远的另一个村子。婆家的房子则很古旧,是她丈夫的父亲手上留下来的祖屋。
萍姐并没有在东岐住多久,25岁的时候,她与丈夫张亦德一同移民香港,7年后她又移居美国。一年后,她获得美国绿卡,这一年是1982年。让当初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全镇很多人都跟随萍姐去了美国。
一个人,改变了一个镇。
打击偷渡
亭江在闽江的出海口,距离福州约40公里,有18个村2个社区。最近在美的福建侨团发起“福建社区人口大普查”的结果显示,在美国的亭江人有3万多人。另外,福州在美国的人口总数约45万。而亭江目前的人口是2.83万人,其中有2.7万人是归侨侨眷。
一般来说,亭江有移民海外的传统,至今美国仍存在的“美东长安联谊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长安,是亭江古代的叫法)。
但是亭江如此之多的美国移民并不能全归之于移民传统。大规模移民是发生在近20几年的事,这些人被称为“新移民”。
这跟福建全省情况相同。1997年福建省侨办做了一个普查:福建90%以上移民是在1979年以后出国的,约50万人,占全国国际新移民的1/3以上。
对亭江来说,移民美国的鼎盛期则是在1988年-1993年间。国家的移民政策惠及了亭江人。例如1985年制定了公民出入境管理办法,并且出国审批政策逐年放宽,这使出国定居、探亲、旅游、自费留学、因私劳务应聘增多。
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据当地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福建省1979-1998年的55.96万新移民中,上述原因形成的新移民只占20万。福建有关方面估计通过偷渡和其他非法手段(持假证件、假护照)出境而成为新移民的至少有22万左右。
而亭江偷渡出去的人似乎更多些。盛美村一位老人说,盛美村二百八九十户人家,有60户是靠亲戚兄弟申请出去,其他没有关系的都是靠偷渡出去的。而东岐村四千二三百人出国,七八百人是通过签证,剩下的都是偷渡。
一个共同的说法是,亭江之所以有这么多人能出国,得益于两个人———萍姐夫妇。
不过,这些所有的“好日子”都成为过去。亭江镇政府在2002年7月份的福建省侨政工作会议上说,随着政府打击偷渡力量的加强,偷渡遣返人员从前几年的60多人减少到去年的8人,改变了偷渡成批遣返的状况。
萍姐的生意
在早期,偷渡在亭江并不是问题。较早的美国移民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香港去的美国。当时很多迁移到香港的福州人利用自己的船员技能“跳船”到美国,然后以厨师的身份申请定居,并把家属迁了过去。
“那时候帮张亦德夫妇找人偷渡,是很光荣的事情。”东岐村一位跟张亦德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说。他找一个人能得到2万元。
盛美村的一位老人说,跟萍姐去美国,还需要托点人情呢。他1990年的时候曾为侄子出国的事到东岐找过她。现在侄子出国了,侄子把自己的儿子也带出国了。
偷渡的价格随时代而有所不同。1980-1986年间是2万美元,1988年-1993年间因为出去的人多,一个人要4.5万美元。1993年以后,则是六七万美元不等。
与外界一般看法不同的是,萍姐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地位。一个解释是,那时候出国很多人没钱,只好钱先欠着,萍姐先给他们垫付,到时慢慢还。
不过,在东岐村,也有人抱怨张亦德夫妇要价太高。“赚了那么多钱,对乡亲们就应该优惠些,别人收4万的,乡亲们收2万到2.5万就差不多了。”一位老人说。
美国警方认为,萍姐夫妇在10多年间至少获利4000万美元。
萍姐到底带出去了多少人,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上述那位张亦德的朋友估计,在亭江和周边倌头、琅歧一带,张氏夫妇带出去的人至少有7000多人,这还不包括福州的五区八县如长乐、福清一带。
“各地出去的人的名单过我手的就有1000多人。”该人士说。作为张亦德信得过的人,他在张家做过一段时间的接头人,职责就是把各地出国人的名单汇总,然后一并交到张氏夫妇手上。
“那时侯去美国就像是去福州一样。”他竭力想描述那时候去美国的热情。
到后来,张氏夫妇的网络并不限于福州,福建的三明、莆田、厦门一带都有人为他们找偷渡出国的人,福建省外的浙江、北京等地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而张氏夫妇做得最大的一次是出去了一条五百七八十人的大船。除了张氏夫妇外,还有四个蛇头,但张氏夫妇的人占了一半。
“船上有五百七八十人,来自各个地方,福州五区八县的多,连江、倌头、亭江、马尾占了将近400人。年龄在18-60岁之间。”一名随去的二十六七岁的小伙子说。此人曾清点过船上的人数。
据他透露,出去之前,张氏夫妇和他们打下招呼,要先体检,有病、体弱的人不要出去。并和大家签下协议,路上病死、意外的概不负责。
“到了美国,并不是在家想象的那样好。”一位回国的老华侨说,“只有吃得下苦的人,在美国才能生存下来。”
他讲述了在美国的生活:一般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有的人长时间站立洗碗,两腿静脉曲张,只好回国看病。有些人小病不去看医生“克服”过去,到大病去看就来不及了,二三十岁的年纪就这样死去。而美国的薪水一个月2000美元,会英语的,一个月2500美元。
“一些吃不了苦的,就去偷去抢,被警察抓住了,一辈子再也进不了美国。”这位老华侨说。
亭江镇负责侨务事务的官员说,在美国站住脚跟的,一般从事制衣,开办饮食店,“就像福州街头普通的饮食店一样”。他说:“特别是做外卖的小饮食店多些。”
移民后的村庄
移民后的亭江就剩下三类人,老人、妇女和孩子。在亭江,妇女被称作“万八嫂”,意思是说丈夫通过1.8万美金出国后留在家的妇女(1.8万是1980年左右出国的价格)。伴随着她们的,是一栋栋整齐的小洋楼。
盛美村,村子整洁干净,村道全部由水泥浇筑,不染杂尘。路两旁栽着整齐的桂花树,虽是冬季,仍散发着醇和清幽的花香。村里人少,一些四川外来工穿流在这个小村的各个道路。
在盛美,孩子也逐渐减少了。盛美1984年盖了一所小学,如今空了四五年。“孩子随父母出国的多,又没有年轻人结婚。”一位中年妇人解释。
不过,在亭江每年抱回家寄养的婴幼儿均达300多人以上,等养到5岁多再回美国。
在美的华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让小孩子回家接受中文教育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因为他们在美国多说福州话。
2003年,亭江全镇华侨捐资家乡公益事业合计有892.5万元人民币,美元2.1万。1999年至今,侨胞捐资总额达到2000多万元,等于1998年以前48年捐资的总和。
现在,政府已经不满足于华侨捐资,引进华侨资金回乡兴办企业成为政府一项新的思路。截止到2003年9月底,落户亭江的侨资企业共有10家,总投资2060万美元。
“我们更看好华侨的下一代。”亭江镇一位政府官员说:“移民第一代、第二代只能为儿子们打打基础。”
该官员告诉记者,亭江的闽安一带已经有了美国名校的高材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