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潮: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叶康松
案例:1986年初,被媒体称为“弃官下海第一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的叶康松成为温州辞官务农第一人。他辞去了永嘉县城关镇党委书记职务,承包的山地获得出乎意料的经济效益。叶如今已成为美国康龙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其“康松”牌西洋参几乎席卷了整个内地市场。他在美国创业成功,先后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现总统布什的接见。
特点:80年代初,一些没有好的工作岗位或者冲动跟风的政府官员成了中国第一批的“下海”者,当时他们不被大多数人理解,而且由于没有经验,一些下海者不幸被“海水”淹得够戗,但也有一些幸运的,这一时期官员下海主要表现为“半下海”。所谓半下海,是指体制内的一种流动,如机构改革后编制的缩减,于是有些官员到部门下属的单位与企业中去当领导,“充实基层力量”,实际上只是原有编制待遇的平移。
第二潮:90年代初代表人物王运正
案例:王运正,温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曾任温州市委办公室主任、永嘉县委书记;上世纪90年代初因特殊原因辞官下海,5年后,再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府副主任、副秘书长等职;2003年5月辞官下海到中国奥康集团。
特点: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一些积累了很多经验的政府官员经过一定的思想准备后,纷纷毅然下海,打造了第二个“下海里程碑”,随着时间的推移,“下海”一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下海者”也越来越谨慎。这一时期官员下海主要表现为“停薪留职”者居多。“留职下海”,是指辞官下海者仍然保留职位,不打破铁饭碗,一旦生意失败,仍可“回朝”做官,还美其名曰“经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
第三潮:2000年以后代表人物刘从梦
案例:这两年下海的高官还有科龙总裁刘从梦。在加入格林柯尔集团前,刘从梦曾先后担任中国驻美国、阿富汗等国大使馆外交官、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等政府公职。
特点:2000年以后,辞官下海掀起第三次浪潮。不同于前两次的是,如今下海的官员大多正当盛年,且下海前身居要职;下海经商的官员呈现出人数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的趋势;下海的去向基本都是私营企业和一些私人资本投股的上市公司,尤其在方兴未艾的IT高科技产业、非公有制企业;下海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停薪留职,而是辞职或提前退休。
《市场报》 (2004年01月16日 第十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