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交易市场再度下滑,金价一度创七年来的新高,每盎司400美元;美元兑欧元的汇率屡屡跌至新低,这几年,世界仿佛陷入经济无间道,不过现在好了——
幸福在哪里
最近全球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数据都比预期的要好。美国经济反弹,日本和欧洲的经济
也重新增长,只是较慢些。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势头似乎更强劲:亚洲和拉美的许多经济体欣喜地看到第三季度的增长到达数年来的最高。在投资者信心的提振下,巴西主要股指达到自1968年创建以来的最高点。投资者乐观地认为,持续数月的衰退可能即将被增长所取代;另外,中国的初级商品需求不断飙升,也令巴西经济和出口商受益。
在东方,印度财政部长辛哈(Jaswant Singh)称,印度经济正处于过去52年以来最好的时期,令人瞩目的经济扩张速度仍将会维持数年。
据印度政府和数名经济学家预计:在始于4月份的当前财政年度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超过7%——印度有可能成为亚洲表现最突出的经济体之一。
总之,世界经济终于重见天日,盼到了20年来最快增长速度。
美中不足的是,金融市场还不时闹闹肚子。
美元对欧元再度创下新低。美国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净投资流入从8月份的500亿美元下降至40亿美元,到达自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破产导致的国际金融风暴以来的最低水平。对此,一种解释是股票价格泡沫化;另一种可能则是对美国经济反弹能否持续的担忧。
恰逢选举年,美国似乎准备牺牲一切来保证就业:听任美元走跌,建立贸易壁垒。从美国商业部宣布限制中国对美的纺织品出口的举动就不难看出美国政府不惜一切保护就业的良苦用心。
美国虽然一直是带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但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日益举足轻重,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二推动力。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占全球增长的比率略高于美国。许多经济体去年对中国的出口增长比对美国的更强劲。过去的12个月内,中国的进口增长达40%,相形之下,美国的2%显得微不足道。日本对大中华区(包括香港和台湾)的出口额也高于它对美国的出口额。
如果超额的消费信贷最终能给美国经济复苏带来飞跃,那么在中国经济保持强健活力的同时,世界经济形势必将好转。毕竟,飞机是要靠双翼方可安全飞行。
今天会更好
《经济学家》网络版去年秋季进行的全球用户调查表明,对今年的世界抱有乐观态度的读者是持悲观论调者的4倍:只有12%的人认为今年的一切都会更糟,44%的人觉得会比去年好(另外的44%认为差不多)。至于个人经济状况,多半人都很乐观,只有低于10%的人觉得会更糟。
这次网上调查共从世界各地收回1702份问卷。虽然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来自北美,但全球的主要地区都被覆盖,其中亚太地区占22%,欧洲21%,剩下的10%是全球其它地区。被调查者的这种普遍乐观情绪是让人吃惊的:在拉美和亚太地区,有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2004年的形势会好于2003年。即使是在最不景气的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乐观者与悲观者的比率也超过2比1。
这种相对乐观情绪的反映之一就是:人们计划更多地搭乘飞机。每5名被调查者中就有2名预计在2004年乘坐飞机的次数会比去年多,只有七分之一的人会减少飞行。股市方面亦是如此,赞成是牛市的人比熊市的人多。30%的人愿意在2004年追加在股市里的投资,仅7%的人会减少。另外,五分之二的人计划在今年添一部新手机。
调查还表明,对今年可能发生的灾难,人们既没有盲目乐观又没有一味恐慌。当然大家都承认威胁还是有的:39%的人认为房地产泡沫会破灭,33%认为SARS会重新爆发,23%的人甚至估计今年会发生类似2001年“9·11”规模的恐怖袭击。但对上述所有状况,选择安然面对的人仍占多数。
新一轮全球化什么样
IBM日前在新加坡建立了一个拥有1800名员工的地区总部,以推进和监督公司在该地区的发展。IBM还表示,此举定会加速公司白领员工向美国以外的地区流动。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将把企业重要职能的运作和管理搬离总部。这使得跨国公司会在2004年加速进入全球化战略的第三阶段。
回顾一下,在第一阶段:企业进入全球范围,国外销售,国内生产;第二阶段,销售和生产都移至全球范围进行,但控制权仍牢牢掌握在母公司总部的手中——而且,总部毫无例外地设在美国、日本和西欧这三个轴心区。
如今,这种权力分布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是第一次,跨国公司向着真正的“全球化”开进了。
1998年,密西根大学商学院两位教授普哈拉(CK Prahalad)和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关于终结企业帝国主义的文章让人们认识到跨国公司“必须建立新的理念体系、采用新的商业模式,以便在后帝国主义时代获得全球竞争力。”
很多迹象表明,后帝国主义跨国公司模式将于2004年出现:
第一个特点是:总部进一步分散,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设立地区总部或特殊的总部职能部门,而宜家和BHP-Billiton公司甚至直接把总部从老家搬走。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近来的一项数据表明,2002年1月到2003年3月间有829家跨国公司对总部运作进行了重新部署,其中四分之一设在发展中国家。
越来越多的重要商业流程被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即“离岸业务”——offshoring)。随着技术和网络使数字化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这种趋势得到快速发展。贝恩咨询公司(Bain & Co.)在日前的一份报告中预计,印度的离岸业务市场到2006年将增加57%,而俄罗斯届时也将增加45%。美国IT咨询公司埃森哲有望大量增加外包的金融和会计业务,这在不久前还限制在总部的职能范围内。各公司都逐渐意识到外包是一种权力转移,而不是丧失。
不同国籍的管理人员逐渐融入公司高层。这是个论调被谈论很久了,但直到现在此类迹象才逐渐清晰起来,愈来愈多的CEO们不再来自公司所属国。甚至,让威尔士人欧文中(Lindsay Owen-Jones)担任欧莱雅的总裁,和让巴西人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主管日产公司,多少会令人觉得希奇——这样的情景迟早会成为家常便饭: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总裁以下的管理人员正日趋多元化。
同时,这还意味着更多借用自家公司实验室以外的研发资源。这种例子并不少见。2003年,通用汽车公司在其部分车型上安装了汽油驱动、酒精驱动或这二者结合作用的引擎。而开发这种引擎的是位于巴西技术中心特尔斐的一家美国汽车配件制造厂商。
总之,全球化的新阶段会比前两阶段更温和,更令人期待。-(崔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