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工业在许多国家已从边缘进入经济的中心腹地,但是在中国,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
□于是/文
2003年岁末,一个名为“敦煌壁画乐器展”的活动在北京小范围展开。涉及“吹、拉、弹、打”4大类的180件乐器中,除了众所周知的琵琶外,其余大多则存在于古代文献的记
载里,比如“方响”、“花边阮”……这次展览的真正目的是为明年将要奔赴国门之外的敦煌文化演出——使用这些复原的乐器、穿上敦煌壁画的服饰、演奏敦煌的古乐——作铺垫。多年从事敦煌文物环境保护研究的张拥军决意要把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变成一项利润丰厚的生意。
在北京开了一家名叫“昭明万邦敦煌文化公司”的张拥军1995年以前在敦煌研究院工作,那一年,他离开了研究院去新疆做彩色棉花的生意。在有了更充实的商业头脑以后,自称一直有“敦煌情结”的张拥军2001年成立了现在这家公司。“用敦煌牌子的公司很多,从机械制造到民用品,可以说各行各业都有——比如说‘敦煌牌’暖壶。但是真正将敦煌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品,据我所知是没有的,”他说,“做敦煌艺术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倒是有两三家,但是我不认为这是在做敦煌文化产业。”
张拥军要做的正是如今越来越受到注目的“创意产业”,一种“具有巨大商业潜力的文化产业”。1993年开始公映的以恐龙为号召的好莱坞电影《侏罗纪公园》仅前两部的全球票房收入就超过21亿美元,而系列消费商品的收入更高达25亿美元。创意产业的本质,拿英国制片人斯蒂文·贝利的话比喻,就是“把莎士比亚的作品当作一棵能够带来巨额回报的摇钱树。”
张拥军在其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他认为,把敦煌文化做成一个大的文化产品具有足够的依据。“中国一说就是5000年的文化,遍地都是资源,”他说,“但是很多东西是很难做成有特色的文化产品的,而敦煌却有足够的表现力。”
敦煌的潜力,除了对于雕塑壁画复制品进行展览以外,还有乐器、乐谱、服饰和舞蹈,把这些可表现的素材用到一起则能产生一项大型视觉表演项目。敦煌藏经洞出土的25首古代曲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国内记谱实物。破译这些难认的曲谱成为上个世纪的敦煌学热门。现在对这些曲子的破译已经接近原貌,从而使重新聆听古代音乐成为可能。更具表现因素的是,演奏这些曲子的乐器完全从敦煌壁画中复制而来。当然,舞蹈和服饰也都完全是敦煌风貌。
与敦煌演出的创意类似,许多人也在考虑如何“开发”秦始皇陵。一直以来,陕西省政府希望开发秦始皇陵遗址并称“项目的实施将对地方经济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云云,但是为了有效保护文物资源,国家文物局坚决不同意开挖始皇陵。有人从创意工业的角度反思:“美国人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恐龙考古资源,却借此在全世界赚钱。还有《石器时代》这样的网络游戏,也是对考古资源的利用。秦始皇陵为何不能进入文化传播,比如作为电脑游戏的主题?”
中国现在并不乏工作室式的创意组织,但是真正令人兴奋的创意仍廖如晨星。能够带来更大附加值的创意工业在中国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从迪斯尼动画到日本电玩,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是清一色的外国创意产品。创意工业在中国很难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有创意思想的人才却不是合格的经营人才。绝大多数创意,因为没有资金、营销的支持,结果并不能满足工业化要求,难以快速长大,最终走上自生自灭的道路。
2004年8月,敦煌大型歌舞晚会要在敦煌莫高窟举行学术范围内的首场演出,然后奔赴国外。“我们把‘三高’请来,把阿依达请来。我们还啥也没看到呢,人家清了两嗓子,就把钱拿走了。我现在要把敦煌做成成功的文化产业,做到国外去,把流失的银子拿回来。”有了创意的张拥军这样说了,但是他能够做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