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紧张局面并非出于资源贫乏性短缺,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预测失误造成的不平衡
□毕雄/文
2003年12月,在从上海到南京的沪宁高速公路上,随处可见加油站门口排起的长队,以及“油已售完”、“限量供应”的告示牌,一位货物运输司机对此感叹道:仿佛又回到了
短缺经济年代。
半年时间里,汽油柴油短缺的警报先后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北京、上海、江苏、四川、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响起。一些城市比如北京,体现为油价上涨,而在东南、西南地区一些城市,则出现拿钱买不到油的紧张。
2003年以来,电力紧缺态势也迅猛升级。先后有21个省级电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现象。全国6个大区电网中,除东北电网电力供应尚有一定富余容量外,其余电力供需形势均较为紧张,华东电网缺电最为严重。
2003年煤炭也告急。山西是中国的产煤大省,但令它窘迫的是,该省最大的国有重点钢铁企业太钢集团和最大的民营企业海鑫钢铁集团一度由于缺煤而面临停产,打算从省外进口煤炭。这在山西省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能源“三荒”对商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缺电严重的湖南,省电力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对企业生产用电实行供八天停八天的方案,尽一切可能压缩生产用电,湖南省几家大型工矿企业的部分生产线已经被迫停产。在福建厦门,包括麦德龙、沃尔玛在内的17家大型卖场被限制实行用电轮休,也就是说每个大卖场每一周关门停业两天。
缺油的影响同样波及各行各业。在重庆,400多家社会加油站在2003年底有半数处于停业状态,由于没有柴油供应,全市大批货车被迫在家休息。在某些地区,一吨柴油的价格涨出近千元。油价上涨造成的物流运输成本上升据说是近几个月建材等商品涨价的罪魁祸首。
能源紧缺除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建材、运输等相关行业和产品的价格外,还直接影响到一些重要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的便是汽车业。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预测,汽车工业1000万辆的庞大规划可能被能源危机扼住喉咙。
其实煤炭和石油并非出现资源贫乏性短缺。来自瑞银的报告说,中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储量高达1145亿吨。而就石油来说,2020年以前,国际范围内石油的供给都将大于需求。
关于能源紧缺的原因,有各种说法,有人甚至将“油荒”和一度紧张的台海局势联系起来,认为是战争储备导致了油荒,但这种猜测遭到了专家的批驳。2003年国家对小煤炭基地和不规范油井的整改也被认为是导致煤荒、油荒甚至电荒的原因之一。发电需要煤,当煤紧缺时,有些发电厂改用柴油,又造成了柴油的紧缺。
前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凤起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把能源紧缺归结为预测失误造成的能源供需不平衡,“如果能迅速采取措施,加大对能源产业的投入和供应,能源紧张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得以缓解。”
在电力供需方面,决策部门和研究部门出现严重低估。2003年4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一份相关报告预计,2003年中国用电需求增长将在9%-10%。但实际情况大大超出了这一预测——2003年1-9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同比增长15.58%。国家电网公司内部也开始认识到这一原因。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内部不久前讨论过中国出现电力紧张的原因,得出的结论为:一是对用电增长估计不足,二是没有贯彻好“电力适度超前”的方针。
这位国电的人员引用讨论会上一位领导的话说,“毛主席曾说‘电力是先行官’,邓小平说‘电力搞上去了,翻三番都有可能’,但这些真知灼见都被忘记了。如果只看个别地区、个别时段电力有富裕,就放松电力建设,到头来只会带来严重后果。”
煤炭的供应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据悉,原先估计2003年的煤炭使用量会增加3%,但现在实际增加了6%-8%。
北京的一名经济学家还认为,在钢铁、房地产、汽车等领域存在发展过热的现象,也是导致能源紧张的一大原因。“现在各地政府正在热心于发展重化工业,这次能源如此集中地出现紧张,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某些过热行业,该吃吃猛药,降降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