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摩根财团三代间的权力顺利更迭,比较形而上的解释是:“父性崇拜”
□毕克雷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曾说,“一个机构是一个人影响力的延伸”。在银行界,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可能就是J.P.摩根。
1913年,当这位“华尔街上的拿破仑”于75岁辞世时,《华尔街日报》说:“这样的人后无来者……拿破仑、俾斯麦等都无后来者。他们的权威不能永久持续下去。”这也是当时舆论的普遍看法:金融界最后一位泰坦巨人死了。
但30年后,当J.P.摩根的独子、摩根财团的继任掌舵者杰克·摩根也于75岁辞世时,《纽约时报》是这样描述杰克:最后一位金融大亨。
今是而昨非?罗恩·彻诺所著的《摩根财团》给出的答案是:都正确。
这部曾获199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大部头著作已被海外众多论者视为金融领域的“必读经典之作”。关于摩根财团如何影响美国工业、金融体系乃至整个西方经济,已有不少论述,但彻诺对新公开的档案的充分运用以及对人性的深度挖掘都使《摩根财团》的“史诗感”跃然纸上。
不过,彻诺无意重写一部摩根财团(包括后来的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建富)的官方历史,也无意只把目光投向金融业,而是要通过摩根王朝的兴衰故事来折射整个资本主义在近现代演变的历史。于是,19世纪晚期至1980年代间的与金融相关的重大经济事件趋势以及演变的逻辑关系,诸如国际融资(尤其是政府融资)的盛行、商人银行的崛起及式微、重工业的勃兴及与金融资本的融合、1907年和1929年两次市场大崩溃、金本位的瓦解、联邦储备系统的建立以及大型企业力量的膨胀、分业经营体制的由来及现代金融业框架的最终确立等,都在《摩根财团》一书中得到非常清晰的论述。在描写美国银行业的众多史传性著作中,这可能是最有野心的一部了。
也正因此,通读这本700多页的大部头,对许多时间不充裕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由于此书开头部分的节奏有些缓慢,也容易让一些读者放弃。不过,随着J.P.摩根与杰克·摩根的出场,彻诺对细节的专注以及生动而有节制的文笔很快便让你欲罢不能。这使得发生在1857-1947年间的故事成了本书中最精彩的部分。
精彩背后的历史逻辑在于这样一个巨大的悖论:现代全球金融业的崛起让打造它的银行家们走下神坛:在J.P.摩根的时代,少数银行家可以掌控着重工业和大公司,即便强国也要视他们为亲密顾问;他们信奉非常严格却又无明文可循的所谓“绅士银行准则”,既是这个行业的运动员,也是裁判;他们是银行危机发生时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像摩根这样的财团由于过于强势,以至没有力量能对其进行控制,政府和大公司都要对其俯首乞怜。现在,一切则都反了过来。
基于此,当刚愎、暴躁的J.P.摩根去世、摩根财团也开始遭政府反垄断调查之时,人们的确认为一个时代终结了。但在彻诺看来,让摩根财团真正成为全球性的力量、在金融领域与各国央行和政府分享领导权的,正是曾蜷缩在老摩根生活角落的腼腆、笨拙的杰克·摩根。
杰克·摩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正是彻诺着墨最多之处,但也是本书明显的缺憾之处: J.P.摩根去世后,在合伙人羽翼已丰的情势中,根基未稳的杰克是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的?最终,合伙人致杰克的一封抗议信如何又演变成一场“宫庭政变”并促使摩根家族绝对统治地位的终结的?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转变,彻诺都一笔带过,缺乏有说服力的解释。
但这并不能影响相关内容构成了本书最具人性化的部分。对于摩根财团三代间的权力更迭,彻诺给了一个比较形而上的解释:“父性崇拜”。
J.P.摩根并不是赤手空拳打天下,而是带有其父朱尼厄斯·斯潘塞·摩根——“伦敦最重要的铁路银行家”——很深的痕迹,与朱尼厄斯的关系是J.P.摩根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虽然J.P.摩根本性中已有严酷的冲动,但那种“对于成就事业的压倒一切的欲望,过度的责任感、极其厌恶混乱无序”的品质,却是严父使之更甚的。J.P.摩根在世时,杰克似乎从未走出其阴影。但在J.P.摩根死后,杰克并没有选择反叛,而是将自己的生活演化成对父亲的怪异效忠行为。批评家一度把杰克讽刺为一个苍白无力、行动缓慢的J.P.摩根的复制品,但最终,杰克把批评家愚弄了,他掌管的权力比其父的事业还要大,直至政府的强行干预。
因此,当你在书中看到“贪婪”这个因素竟然在彻诺对摩根财团的描述中缺席,也就不足为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