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配企业广州周边城市“选秀” 争抢汽配蛋糕变成内耗战?
这几天,中山火炬开发区汽配工业园招商部的赵小姐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又有一家日本汽配企业来考察。她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都是这样忙。去年来考察的仅日本汽配企业就有二三十家。
顺德工业园开发科伍小姐也是如此。她所在的工业园已将汽车配件确定为招商重点,从去年下半年到目前前来考察的日本汽车配件企业有20多家,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日本客人来,有时一下还来好几拨。
南海区小塘镇工业园,又一个定位为大型汽车产业配套园区,最近接待的考察投资环境的外国汽车配件业客商有100多人。
虽然都是忙,但赵小姐和她同事们的忙早已有了硕果。中山火炬开发区汽配园从2001年至今已有20家汽配企业入园,其中有日资企业18家、台资企业1家及内资企业1家。日资和台资企业都是为广州本田汽车配套而来。开发区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周又有两家日本企业正式落户。如果现有的这些企业建成投产的话,年产值会达到50亿元以上。
南海小塘工业园也是好消息不断。上月13日,又一世界知名企业日本阿迪雅株式会社进驻。该园自2002年下半年日本本田汽车用品株式会社在此“开盘”以来,已经引进了7家国外著名汽车配件厂商。其中不乏日本本田和德国巴斯夫这样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如今投资额达6.636亿元。
各地争抢汽配大蛋糕
伍小姐的忙从一个侧面反映顺德在忙着“补课”。因为顺德境内虽然也有日资汽配企业广东汤浅,但毕竟是形影相吊,未成气候,更谈不上建设专门的汽车配件工业园了。随着广东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顺德已经把汽配企业列为其境内的顺德工业园、北胺工业园的重点招商对象。
日本汽车配件企业纷纷到珠三角城市“选秀”,除了市场的拉动,更有珠三角各路“诸侯”热情相邀。随着日本三大汽车巨头安营扎寨,广州成为中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基地指日可待。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整车对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带动比例可以达到1:1.7。东风有限公司采购部部长古川幸二乐观地道出了广州及周边地区汽车配件业的远景:到2010年完全可能实现1000亿元的产值。
广州身为“东道主”,在承接与日本三大汽车商如影相随的汽配企业方面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据统计,如今落户广州的日资汽配企业已有近110家。华南理工大学一位资深教授指出,以广州为中心包括其周边中山、南海、东莞、顺德在内的珠三角地区,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日本海外汽车军团最大的零配件配套基地。
根据世界汽车业的发展经验,整车企业与配套厂家的交通半径在1小时以内最为经济。在这一交通半径之内的珠三角其它城市,纷纷争抢着要搭上高速前进的汽车配件业这班车。从去年开始珠三角城市纷纷前往日本向各大配件企业“招亲”。
日配件企业“货比三家”
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来。去年尤其是从下半年开始,日本汽车配件企业纷至沓来,到广州周边城市走马“选秀”。为了留住这些汽配企业,珠三角各地使出浑身解数。除了能摆在桌面上来谈的,还有不愿意公开谈及的土地价格和税费优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汽车配件企业老板说,各地为了引进外资汽车配件企业,不仅在土地价格上给予很大的优惠,而且还出台了很多的税费减免“土政策”。现在的外资企业已经很懂中国的“国情”,在跟我们的政府谈判时知道“要价”和“用足政策”了,能压的价尽量压,能要的税费减免尽量要。同时,还到各地进行比较,看谁出的优惠条件更“优”就跟谁合作。某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的乘用车零部件采购部部长表示,广州市能否在2010年实现汽车零部件1000亿元的产值,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服务、地价等吸引重量级的配套厂家来广州安家。言外之意再明白不过了,广州如果“不能”,其它周边城市“能”啊。如此看来,广州及珠三角其它城市一场以地价、税费优惠作筹码的汽配企业争夺战在所难免。
竞相压价打内耗战?
一位政府官员对此一脸无奈。他说,这场拼优惠条件的“争夺战”,可能演变成一场内耗性的博弈,谁给的优惠条件少谁就可能失去外资汽配企业落地的机会,最后搞得大家竞相压价,出让了很多本不应该出让的“优惠条件”。
广东省经贸委汽车办主任孙镑生还对另外一种现象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说,尽管现在广州汽车配件业做得风生水起,但本土汽配企业很难进入到广州现有的广州本田、东风有限的采购体系,哪怕个别本土非常优秀的企业也被拒之门外。中山火炬开发区汽配园的情况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这个说法,园区里20家企业,惟一一家内资企业恰在广州本田供应体系之外。
东风有限公司的零部件采购部部长表示,他们对零部件企业有着严格的考察标准,会依据QCDD(Q是质量,C是价格,D是交货,D是开发)进行。而广州本田对零部件供应商的考察除了QCDD外,还有M、E两个因素,M指管理,E指工程能力即生产能力。按照上述条件一一对号,广东本地企业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有缺憾,从而进不了其采购体系。当然他也给本地企业指点了迷津,如果与实力强的母公司或在国外直接给原有品牌做配套的供应商有资本或技术合作,完全可以弥补先天不足。
一位汽车专业记者表示,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是一种市场互动关系,双方都有自主选择权。国内很多汽配企业进入不了合资国际大品牌整车生产企业的采购体系,问题出在自身的质量和技术方面没跟上。事实上,无论广本还是东风有限都在加大零部件的国产化比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资汽配企业进入到了广本等的采购体系或采购视野。
本报记者 黄大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