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辉清
2004年物价上涨的领域将由局部转向全面,由激烈走向平和。初步预测,2004年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为3%左右。
每一年都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回顾刚刚过去的2003年,几乎让所有人始料不
及的是,物价在2003年10月和11月期间突然连续暴涨。为什么会出现“突然”?2004年会不会继续上涨?
临界点与蝴蝶效应
对2003年10月、11月的物价大涨,经济界已经给出了许多解释。大体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粮食市场变化。从国内市场看,主要是粮食减产所致。从国际市场看,主要是粮油产区的产量下降,导致价格快速上升,进而传导至中国国内市场。
二,在中国市场改革开放过程中,越来越多过去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社会服务开始进入市场,使得服务价格形成持续上涨趋势。
三,从汇率方面来看,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也出现相应的贬值,导致许多进口产品的人民币标价出现相应上扬。
四,从理论上讲,过多货币的投放会造成物价上涨。尽管其内在机理难以完全弄清楚,但从历史经验看,我国M2的变动一般会对半年到1年之后的CPI(消费物价指数)产生正向拉动作用。
应当说,上述分析已经很到位,甚至很全面了。但这些理由无法解释“突然”的大涨。
从临界点与蝴蝶效应的角度分析或许是一个思路。
临界点2003年10月份CPI近25月来首次超过1%,并到达了近6年来新高,最主要的动因是粮食的突然上涨。而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物价上涨较大的几乎都是粮食产区,排在全国前二名的就是两个农业省安徽和河南,分别上涨3.9%和3.6%。而在工业城市天津市和重庆市,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同月相比还有所下降。
虽然粮食减产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粮食减产并不是2003年才有的事情。实际上,1999、2000、2001年连续3年粮食也都减产。然而,在那几年CPI在一半的时间里都是负增长。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对2003年粮食减产导致CPI的快速上升就感到不太理解。
这其中的奥秘说起来非常简单: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前几年积累,2003年的粮食再次减产才最终引发了物价走向的质变。从预测学上讲,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最难预测。这也是2003年10月份物价快速上涨让人感到突如其来的原因。
蝴蝶效应如果说2003年10月CPI上涨1.8%,让人感到突如其来的话,11月上升3.0%同样让人感到吃惊。11月物价上涨的主动力依然是粮食和食品。其中,粮食价格涨幅由10月的3.2%进一步升至10.8%,食品价格也由10月的5.1%进一步升为8.1%。
与10月相比,11月市场真正的供需关系变化相对平稳,相差不会太大。另外,去年的基数二者也基本相同。但在这样的情况下,物价水平却相去如此悬殊,一个解释就是出现了所谓的“蝴蝶效应”。
多年来,企业和居民在购买粮油方面基本上不会太考虑库存问题,但在物价上涨的刺激下,他们开始加大了购买力度。与此相反,过去农民整天发愁的是,如何将粮食卖出去,现在在期望粮价继续上升的诱惑下,许多人反而将粮食囤积起来。这样一来,供求缺口被人为拉大,粮价也就被进一步拔高。
2004年物价的走势
2004年的物价将怎样走?我的三个判断如下:
1、物价总体将继续往上涨
理由有三:第一,由于2003年10月份以来粮价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而等到农民对此信号作出反应,增加粮食产量,再到新粮上市,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第二,2004年物价将有个翘尾效应,即使保持2003年12月份的价格不动,由于同比基数低,2003年前三季度物价照样会上去;第三,从现在趋势看,全世界的经济2004年会上升,而且会比较快地增长,这样也会使得物价上升。
2、通货膨胀不会出现
受各种因素制约,2004年物价也不会涨得太快。
第一,这些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基本上每年是以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往下降。这说明,粮食对物价的影响是越来越小。
第二,我们现在很多产品是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商务部的最新调查显示,2003年下半年600种主要工业产品种有78.8%仍处于供大于求状态。第三,当前的粮食价格涨幅实际上还是属于政府许可的范围内。根据估算,2003年我国大约有5000万吨的粮食短口,但是粮食储备就有1.5亿吨,只要动用其中三分之一就足以平抑粮价。
第四,政府已加大了对耕地的保护,并通过对农民直接发放粮食补贴的方式促进粮食生产,这些将有助于促进2004年粮食产量的增长。
第五,从货币政策看,中央银行从2003年8月开始明显加大货币紧缩力度,对2004年下半年的物价将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六,从历史上看,1988年和1993年我国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最主要的成因是价格市场化改革,但现在价格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不会再对物价上涨产生大的推动作用。
3、物价运行特征将由局部、急剧上涨过度为全面、小幅上涨。
当前,我国物价运行的一个非常明显特征就是,少数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多数价格按兵不动。除了服务价格之外,上涨的主要是上游产品,如食品和能源。有关计算显示,剔除食品价格之后,2003年11月份CPI同比增幅仅为0.6%,如果再剔除能源价格的影响,2003年到目前消费价格指数实际上正在下降。
估计,上述特征在2004年前一段时期仍将得以保持,甚至短时得以强化。比如,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上海的电费已经实行结构性调整,除了居民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不作调整,其他各类用户一般上调2.5%至5%。相信有了上海榜样在前,其他电力供应紧张地区也将跟进,全国平均电价水平将因此明显上扬。
随后,物价运行将逐步向第二阶段转移,即由局部、急剧上涨过度为全面、小幅上涨。理由有三:
一是由于目前价格上涨的都是上游产品,受其影响,下游产品的成本将相应提高,企业有提高产品出厂价的内在冲动。
二是部分行业可能通过联手制订价格同盟之类的协议,来促使价格上升。最近就有消息说,由于彩电制造的主要原材料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度上扬,使得中国五大彩电巨头2004年将提高彩电价格。彩电市场是竞争最为惨烈的市场之一,其价格的变化是整个一般消费品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如果2004年彩电价格上扬,则意味着物价水平全面上升的开始。
三是由于下游产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多数下游企业只能通过加强管理、做大规模、开发新产品、降低消耗等措施将成本上升内部消化,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不会太大。
总体判断,2004年将是一个物价温和增长年,物价上涨的领域从由局部转向全面,由激烈转向平和。初步预测,2004年CPI上升为3%左右。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处长,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