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黎霆
经历了整顿和重新登记后,2003年信托业全面重开业务。随着各公司竞相推出各种信托计划,信托市场逐渐恢复了繁荣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仅集合资金信托的融资金额就达300亿元以上。
这一年来外经贸信托公司总经理李明璋当然也没有闲着,他们公司共成功推出了5期医疗器械租赁类信托。而李明璋认为,更重要的是他们摸索出了一个租赁类信托的模式,而具有复制能力的类型信托可能正是信托业未来的方向。
外经贸信托公司租赁系列产品的研发实际上是在2002年进行的,共耗时半年,最终在2003年开始推出。李明璋说,设计的过程还是挺费心思的:从维护受益人的角度出发,就必须重视风险,从资金应用端来看也必须确保收益。在他们设计的产品中,医疗器械的应用端是医院,应该说收益是比较稳定的,并且资金所购买的是GE公司的设备,有一种品牌优势联合的效应。同时,信托计划的设计还要考虑国内的立法环境,以确保能获准推出。
信托产品热销是2003年的一大亮点,外经贸信托的产品也不例外,到了3、4季度客户中还有机构委托人的身影出现,李明璋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然期间也出现过一些不利因素,比如9月份以后推出的各种信托产品收益率竞相提高,使整个市场的融资成本也不断提高。但李明璋他们并没有随之提高收益率,而是使产品的信用增级。信托产品的差别吸引力本来就在于收益率和风险之间的匹配,但李明璋觉得目前委托人较看重的是收益率,对风险不太注重,这应是市场和投资者不成熟的表现。
虽然开局之年形势不错,李明璋觉得信托业还是需要政策方面再推一把。例如目前很多金融机构都可以从事与信托业类似的资产管理业务,这就挤占了信托的生存空间,使信托没有清晰的主业,如果这种局面长期下去,信托公司会开始“硬抢”业务,使风险重新在这一行业内出现。又如相关部委的配套管理规定没有明晰,在公布的收益率中,有的信托公司是税前的,有的则是税后的。同时,信托行业自身的规则也在摸索之中,像信息披露、产品流程控制等都应有一个统一的准则。还有信托公司需要一种“国民待遇”,信托本来是资产管理的主渠道,但像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机构的资金却不能投向信托,李明璋认为这是一种歧视政策。此外,“200份”的行业限制也需要有区别地放宽。
一些项目信托在2003年曾创造过火爆的销售场面,但李明璋觉得它和银行贷款有所重叠,并且风险回旋余地小,一个项目失败就全赔进去了,所以长期看发展空间不大。而专业性的类别信托具有复制能力强、市场容量大、国际认同度高的优点,每个信托公司擅长一个或几个专业的信托计划,很可能是未来的市场格局。比如外经贸信托公司在2004年沿着租赁信托模式还将推出新品,而被李明璋看好的,还有兄弟公司们推出的资产流动化产品、年金类产品等。
李明璋,1965年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曾在证券公司任总经理,现任外经贸信托公司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