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我们把“一村一名大学生”
计划扩展为“一村一批大学生”计划,积极为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创造条件,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成长。
一、造氛围,为选派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遇到的各类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乡村干部需要的接触面越来越广,接触层次越来越高,接触知识越来越新,而干部来源基本是土生土长、就地取材,士兵当中选将军,农民当中选经理,其知识的储备、新知识的运用、反应能力相对滞后。农村人才匮乏,干部素质差的问题,长期困扰当地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
为此,乡里把陆续选派到陵东乡的大、中专毕业生大胆地安排在乡村两级组织中工作。在推行这项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人为因素的影响,基层干部普遍存在着认为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怕增加负担、影响自己位置的思想。
我们从事业发展的大局着想,排除阻力,把这项工作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硬指标宣传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着重让乡村干部都能理解这项工作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为此,乡里每逢开大会都要宣传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义和精神,要求广大干部把选派的大学生作为后备力量使用好,培养好,把接收大学生看成是乡村办教育的回报,让全乡百姓理解国家、集体、家庭的教育投入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出了大学生我们不用,就等于钱白花,就等于把好花献给别人。有大学生不安排,而为照顾七大姑、八大姨,使用没有文化的人就是近亲繁殖,一代不如一代,就是对我们自己不负责任;二是从机关做起,带头使用大学生。乡政府选干部非大学生不用;三是积极宣传基层优秀大学生的业绩。让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不是负担,而是生力军,是骨干力量,是财富;四是积极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创造条件。乡党委明确提出每个村班子都要按干部指标一比一地配备大学生。
二、给位置,让选派大学生在基层有实践的岗位。
选派的大学生到基层实践就要有实践的岗位,使他们在熟悉农村、了解农村、处理解决基层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成长。我们首先从政府各个部门中给大学生留出位置,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让过去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的机关干部休息,腾出行政、事业编制,全部安排大学生顶岗。为了让大学生在岗位上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我们积极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学习,乡政府规定:凡进修本科的学费报销2000元,进修研究生的报销3000元。其次是要求各村必须无条件接收区、乡选派的大学生。再次是制定了跟踪考核办法,强化对任职大学生的管理,半年汇报,年终考核。为了调动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制定了大学生的待遇标准,并从政治上培养大学生进步。
三、教本事,培养选派大学生“说、写、干”的能力。
选派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普遍缺少农村实际经验。有的尽管是农村孩子,但对农村工作却知之甚少,他们到村工作后,往往受到有知识、无方法的困扰,有热情、无良策的阻碍,有信心、无经验的影响。为此,乡党委重点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上下功夫,提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必须过“三关”,即提高“说、写、干”的能力。
说————给选派大学生提供“说”的条件。乡党委每年要安排几次大学生活动,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让他们在和基层干部的对话中练说,在和百姓的对话中练讲,在阐述某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增长逻辑思维能力。
写————为选派大学生指导“写”的方法。为了培养大学生写作能力,他们从一点一滴抓起,让大学生首先进入角色,他们要求大学生要能写好完备的经济合同和有血有肉的工作总结。乡团委还组织了征文比赛。
干————向选派大学生传授“干”的经验。每年年初,乡党委在布置工作时,都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思想,要求在村任职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要设计一个活动,提出一个建议,解决一个难题。
沈阳市于洪区陵东乡作者:资料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