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消息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在今后经济发展中,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教授张卓元。
记者:2003年我国经济形势良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显现出协调发展,出现了人们盼望的可喜局面。该怎样评价这些成绩?对于2003年的经济运行态势,有一种流行说法:经济发展冷热适中,但局部呈现过热。您同意吗?
张卓元: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在2003年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满意的,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一些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倾向和苗头。经济是否过热是个总量概念,200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投资和信贷方面增长速度过快,表明经济总体上出现了过热倾向。用局部过热的说法,不能准确描述问题所在。
记者:从2002年底以来,一些原材料产品价格上涨迅猛,许多地方出现缺水、缺电、缺油等现象,是否能表明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这一产品短缺的势头延续下去,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张卓元: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处于上升阶段。但是,某些基础性行业产品的短缺使价格上涨,并且幅度不小。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价格上涨的信号将传递到产业链条的中游和下游产品上,造成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则容易将整个经济拖入通胀的漩涡,不利于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
记者:您是经历过中国经济起起伏伏的前辈,您认为中国经济的软肋是什么?
张卓元:回顾历史,中国经济最忌讳大起大落,而经济大起是经济大落的原因。没有经济大起就能避免经济大落,每一次经济大落的前面肯定是经济大起。因此,我们在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更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谨防经济过热和经济大起后带来的经济大落。
记者:今后中国经济在发展中最需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张卓元:总结过去的经验,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问题,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很好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应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原则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只有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够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态势。
这五个统筹中,要很好地关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这就是要解决一段时期以来出现的一条腿(经济发展)长、一条腿(社会发展)短的问题,解决一些政府部门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社会事业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在2003年春夏我国出现非典疫情时表现得特别突出。今后,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要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记者:据了解,2004年建设国债发行额度将调降20%以上。去年中国发行建设国债数额达到1400亿元,若以减少20%计算,2004年发行的国债将最少减掉280亿。这是否意味着从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步淡化?
张卓元:扩张性财政政策作为一项调整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应长期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要控制在3%以内。今年建设国债发行继续保持一定的规模,有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小的调整也将出现:在综合考虑建设规模的基础上,发行量会逐步减少;在国债投向的结构上,也将进一步倾向农村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此外,还要保证一些国债项目的收尾工程建设。
记者:从2003年11月份公开的数据显示,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受粮食价格的影响,出现了短期涨幅较大的现象。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出现了很长时间没有的增长态势。这些指标的上涨令人担忧,如果延续下去,是否会出现通胀?
张卓元:目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较快,我认为,如果能够控制在5%以下,经济是可以承受的。因此,我们的任务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将价格指数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波动,这是最理想的。但我有些担忧,一旦价格指数上涨形成趋势,就很难迅速有效控制住了。
记者:许多人对今年经济依然能够保持2003年的增长趋势保持乐观态度,认为2004年经济增长速度比2003年还要高。您是怎样看待的?
张卓元:2003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所发挥的作用很大,投资和出口增速都很高。从2004年情况看,投资和出口很难再像2003年那样超高速增长,而消费的增幅是较稳定的。因此,2004年整个经济发展速度会保持较快步伐,但增长幅度要超过2003年很难。
记者:大家注意到,民间资本在本轮投资中占了很大比重。您对于民间资本投资区别于政府投资有什么看法?
张卓元: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通常民间资本的投资行为相对理性。但是,不能够说所有的民间资本投资都是很理性的,政府投资都是不理性的。
作者:记者 卢晓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