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情况要比重组前想象的更糟糕,但太平洋建设已无退路可走
在位于南京市中心的丰汇大厦,记者见到了太平洋建设集团的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先生。由于刚刚谈完镇江的一个收购项目,严介和显得有些疲惫,但面对记者的来访,他还是饶有兴趣地讲述了重组和重建*ST纵横过程中一些并不为市场所了解的内幕。
四个月拿下*ST纵横
其实我们并不是第一家有意重组*ST纵横的公司,严介和告诉记者。2002年3月,北京的德林海投资有限公司就与*ST纵横原第一、第二大股东签署了重组协议,托管两家股东持有的*ST纵横全部股权。但仅仅维持了两个月,北京德林海就知难而退。
其后,在省政府的主导下,江苏交通控股集团开始了重组*ST纵横的历程。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经历一年多的谈判后,重组计划还是以夭折告终。这样的背景之下,太平洋建设集团开始介入*ST纵横的重组。
严介和没有否认在重组过程中省、市两级政府依然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也是一路绿灯。因为留给*ST纵横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不特事特办,不搞业务创新,胆子不大一些,也许没等到重组计划出来,企业就已经退市了。
正因为如此,太平洋建设集团才可能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内拿下*ST纵横。
公司已是千疮百孔
*ST纵横的情况比重组前想象的更糟,严介和丝毫没有掩饰心中的不满。
公司有两大怪现象,一是冗员超乎想象。800多名工人的工厂,管理人员却高达2300名,平均3.4个干部管一个工人,在职不在岗的人不计其数。严介和在董事长就职演讲时说,*ST纵横已经弹尽粮绝,这艘船不久就要沉没,如果没有人做出牺牲,那所有人都没有活路。
另一个怪现象是在自身不保的情况下,还为银行打工,主动提供贷款利息。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底以来,*ST纵横被银行划走的用于质押或担保的定期存单高达1.37亿元。*ST纵横既然有定期存单,如果缺钱,完全可以提前支取,完全无需用定期存单质押或担保来获取银行贷款。这样做非但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还要额外承担贷款利息,加大公司的财务成本。
无情瘦身 有情操作
随着重组的深入,*ST纵横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尽快扭转亏损的局面,严介和制定了具体瘦身计划。
瘦身首先从人开始。在保持工人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大幅度削减管理人员,严介和制定的目标是砍掉四分之三。大刀阔斧地对管理层进行改革可以有效地减弱人员臃肿对企业经营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从企业层面开始瘦身。资料显示,在本次重组前,*ST纵横增发募集的6.73亿元资金中只有不到7000万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而用在对外投资项目上的资金却高达3亿元,所组建的一系列控股子公司和全资子公司,全部亏损。正因为如此,在严介和推出的第二步瘦身计划中,凡是亏损的子公司将被全部注销,20家子公司中只保留6家左右。而留下的公司,如果今年一季度亏损,总经理将被撤职;二季度亏损,董事长将被撤职。
针对公司财务成本过大的问题,严介和计划从两个方面进行瘦身。
首先是利用以租代售的形式,盘活部分闲置房产,资金困难的可以采用分期付款。其次是调整贷款利率,对于*ST纵横和各银行形成的所有贷款,本着挽救企业和实现双盈的原则,银行贷款利率全部执行六个月的标准,并下浮10%,即在5.04%的基础上下浮10%。同时不同年限的贷款全部按六个月每期自动进行转贷。通过此举,能有效降低*ST纵横的资金成本,降幅接近40%,大大减轻了公司的利息负担。
重组已无退路
面对北京德林海两个月即退出重组的教训,严介和认为,太平洋建设集团收购*ST纵横已无退路可走。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原第一大股东江苏技术进出口公司未解除的借款担保高达1.78亿元,为了重组的顺利进行和*ST纵横的健康发展,这部分担保现在已经转到由太平洋建设集团提供。据严介和介绍,实际转到太平洋建设集团的担保金额已经超过了4亿元。
由于江苏技术进出口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对*ST纵横尚未清偿的1.45亿元负债已不可能收回。在这种压力下,重组*ST纵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过对于收购*ST纵横,严介和显得信心十足。2004年,公司将通过材料管理、条块分割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以有效降低成本。同时利用六个月的时间做到三个零,即零内耗、零腐败和零亏损。
虽然严介和说自己担任*ST纵横的董事长是受命于危难之中,但他同时也承认选择*ST纵横是为了做品牌。2003年以来,太平洋建设集团共收购了包括宿迁玻璃厂、南京金陵紫光等在内的十几家企业,收购规模越来越大,两年内还计划收购3家至5家上市公司。严介和认为,虽然自己做企业很优秀,但市场需要一个认同的过程。如果把*ST纵横做好了,就会形成很好的品牌效应。
最新公告链接:
*ST纵横(600862)昨日公告称,公司2001年、2002年已连续两年亏损,预计2003年度仍将亏损,公司将因三年连续亏损面临暂停上市的风险。目前其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公司的资产重组工作已跨出实质性的一步。
作者:记者 何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