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序幕拉开 四大策略助您轻松应对年报行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14日 06:13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国盛证券 王剑 时代新材、峨眉山、营口港三家上市公司的精彩亮相揭开了2003年年报披露的序幕。但冲高回落的走势却与其亮丽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这给今年的年报行情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投资者而言,应如何把握今年的年报行情呢? 策略一:不同行业区别对待 宏观经济的高增长为上市公司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一些周期性的行业复苏势头明显,如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和汽车等行业,它们业绩的高增长是最值得期待的。而其它行业的增长也很突出,这必然会带动相关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2003年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是普遍和大规模的,和以往依靠少数大企业来带动平均业绩的情况有明显的不同。 应该看到,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同时,业绩的行业分化将同样明显。特别是部分第三产业仍只能以谨慎的态度看待。如旅游、餐饮、机场等行业因在上半年受“非典”的影响很大,其业绩从整体上将持平。但不等于说这些行业在2004年没有机会,其主要取决于各自复苏的速度。 综合来看,上市公司2003年业绩整体站上新台阶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是近几年少有的大幅度提高的局面,但不同行业仍然需要区别对待。 策略二:不同涨幅相机行事 既然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是确定的,对业绩展开的行情自然值得期待,但要注意的是围绕业绩推动价格的市场行为早已经进行,而等业绩公布时往往是行情的终结,因为以往的价格上涨已经充分反映了基本面的变化。以第一批公布业绩的三只个股为例,业绩公布后都出现冲高回落的走势,其原因就是价格已经有一定的表现,因此短期出现回调势所难免。 对业绩增长的股票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长期以来处于不断上涨的股票,其上涨的时间贯穿整个2003年,涨幅也很惊人。这主要是以基金持股为代表,它们从2003年开始由于看好这些上市公司的今后几年的业绩增长,不断推高股价。这些个股在公布业绩后陷入的调整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另一类则是最近公布公告业绩预告,价格出现积极反应的个股,主要有海博股份、界龙实业、天科股份、北生药业、标准股份等,在公布业绩可能出现大幅增长公告后纷纷上扬,有的甚至出现了涨停,这些股票大部分由于以往涨幅不大,后市仍有一定上涨空间和机会。 策略三:不同增长原因需看清楚 从公告来看,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靠自身的努力经营,有的则借助外力,所以对业绩增长要有深入和实质性的认识,对业绩增长是否有持续性要有充分认识,如果仅仅依靠偶然因素带来的增长将难以持续。从最近公布的业绩预告来分析,业绩增长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靠本身行业或经营取得成效,如民生银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种利润增长有比较坚实的基础,此类上市公司可以做长线的关注对象。第二是政策扶持带来的业绩增长,如天颐科技由于50万吨/年双低油菜籽综合加工工程项目获国家计委批复立项,被黄冈市财政局拨予公司财政扶持资金1224.3万元,从而导致2003年全年净利润将增长50%以上,其业绩增长具有一定的短期性和偶然性。 策略四:不同分配方案细思量 影响股票价格走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上市公司的分配方案也非常的重要,是否有大比例的转送股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价格运行有直接影响。有大比例送股和转增的往往会受到资金的长期关注,甚至在除权后走出填权行情,相对而言那些没有分配的股票往往表现较弱。如已经公布10送2转8股的时代新材,其走势就明显强于其它两个股票,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 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是否会借业绩良好之机来推出新的再融资方案,特别是基金重仓的蓝筹股,它们已经具备再次融资的基本条件。如果出现大批绩优公司将再融资的局面,这不仅对个股是重大的打击,而且对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情也是一个重创。因为绝大多数基金都几乎是满仓,根本没有太多的资金来配股,还要考虑分红派现,如果大规模推出融资方案的话,基金也只有卖出股票,对市场的打击将可想而知。 [链接] 年报行情操作手册 板块 业绩预期 钢铁、石化股 有望实现大幅增长 重组板块 一般能扭亏为盈,有的业绩直接进入绩优行列 次新股板块 有股本扩张冲动 煤炭、电力等 有比较明显的业绩增长,今后几年仍有高增长的可能 公路、桥梁等 有望稳定增长,并且这种增长在今后将会有持续性 高科技板块 业绩整体仍不理想,但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板块 操作策略 钢铁、石化股 股价涨幅过高,持有者可逢高派发,不宜盲目参与 重组板块 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主要是看未来业绩是否能持续增长 次新股板块 值得关注,回调时可以积极参与 煤炭、电力等 回避短期的高位,以长线眼光参与,在大的回调中介入 公路、桥梁等 由于这类股票往往是慢牛行情,适合稳健型的投资者,以长线持有为主 高科技板块 由于有想象空间,一旦启动爆发性强,可适当参与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