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持续“油荒”,中石化做出“姿态”:1月1日起,暂停柴油出口一个月。然而,相对国内百万吨的成品油需求而言,中石化此举的象征意义似乎更浓。有统计显示,中石化去年月平均出口成品油仅约40万吨。
中国向来是贫油国。上世纪60年代,伴随大庆油田的发现及特殊的社会政治氛围,老百姓错误地认为,中国的石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
国的现实,开始警醒国人:原油资源的严重匮乏所导致的成品油短缺,有朝一日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心腹大患”。
不幸的是,这一天提前到来了。自去年5月开始,“油荒”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而与此同时,两大成品油销售企业———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成品油出口,却一天也没有停止。
从内部经济原因分析,由于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滞后反应,造成成品油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可图。从2000年10月开始,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与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同时接轨。当国际市场油价上涨或下跌超过一定幅度和时间时,国家才调整油价。油品供应商根据国家的定价,有权在上下8%的范围内浮动。而从去年9月以来,国际原油及成品油价格持续上涨,而国内由于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僵硬,价格迟迟未动。于是,作为两大集团企业行为的成品油出口,自然没有暂停的道理。
另外,以越南、朝鲜和日本等周边国家为例,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包括上述三国在内的亚太诸国签有长期的成品油出口合同。除非极特殊原因(如:战时),中国不能单方面违约。
而从本质上讲,两大集团作为企业,无需对全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势负责。那种动辄指责两大集团赚取垄断暴利的做法,并不完全公平。因为在根本上,国家的成品油购销体制存在弊端。
自去年5月以来的半年多“油荒”已从各方面证明,目前的国内成品油市场基本上处于无序与失控状态。首先,统计数字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国家仅能从汽车业的增长中隐约感受到成品油需求市场的迅速膨胀。而相关用油行业,特别是由于“电荒”而造成的柴油发电市场的增长,没有准确预测。其次,两大集团出于各自的企业利益,很难顾全国家成品油市场的战略安全。最明显的例子是,自去年9月以来,同时面对国内持续“油荒”和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两大因素,两大集团纷纷采取减少成品油加工量的低库存运行策略,最大限度地清理库存成品油,以降低生产成本,规避经济损失。这对于企业来说,无可厚非,但对于国家的成品油战略安全,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些地区的成品油储备仅能维持七天,仅相当于正常水平的一半。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必须尽快改变成品油只能由两大集团销售的旧体制,并在上游炼油环节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成品油市场才能真正实现供需平衡。而在目前情况下,原本为数不多的地方所属炼油厂炼制的成品油,也要悉数交由两大集团销售。于是,在两大集团的控制下,国内成品油需求方完全处于市场弱势,既不能影响市场价格,也不能左右市场供应量。
归根结底,计划经济再科学也不能代替市场。计划经济下建立的成品油购销体制,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当遭遇史无前例的“油荒”时,已弊病百出,捉襟见肘。
作者:崔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