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羽青
近几年,“过剩”一词在有关陷入通货紧缩泥潭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讨论中并不鲜见。然而,就在这个看似过剩的经济中间,中国企业的短缺和短缺的中国企业仍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1月6日,在首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就以“企业过剩经济中的短缺”为题,从企业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企业
界的一些现象。在过剩经济的表象下,王忠明将“中国企业的短缺和短缺的中国企业”概括为八大短缺。
企业普遍陷入无战略危机
在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中,中央企业198户(现在是189户),对140多户企业逐户走访后,王忠明认为,没有多少企业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对于战略主体而言,所谓的战略只是对于真正的企业才是真实的。国有企业严格意义上说还称不上经济上真正的企业,它是一种基层的政权组织,履行社会职能。它的战略几乎被国家战略同化了。所以,国有企业会有规划,但是很难有战略。
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不能指望一个夫妻酱肉商店有非常宏大的战略,所谓的战略一定是企业经济发展到相当阶段和规模后的一种自然产物,不可能是一种人为的强行推出的理念。成熟的企业发展战略要经过企业的成败沉浮和相当长时间的调整发展后才能形成,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自内心的,甚至处于对未来的恐惧中产生的战略冲动。
今天,我们的企业已经普遍陷入无战略危机。而企业短缺中的战略短缺,尤其应当引起现在已有相当成长的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的重视,谁拥有战略,谁就拥有未来的市场。
中国企业至今没有一个国际品牌
中国企业至今没有一个国际品牌。我们是自行车王国,是茶叶王国,却没有一个国际品牌。我们都知道龙井茶,但世界上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三大采茶国,创造的利润绝大部分被不产一根茶叶的英国拿走了,因为英国只拥有一个立顿茶叶品牌。由此可见品牌的魅力。而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绝对是一个品牌小国。今天,中国能够担当世界工厂,但不能满足于制造业大国而应努力创造品牌。如果没有品牌的缔造,制造大国的优势,总有一天会被其他的大国拿走。一份中国科技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产品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80多个产品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制造总额中的比例超过5%,位居世界第四位。比如说中国的彩电的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空调1998年就超过了日本,乙烯成为亚洲第二大产地,洗衣机占1/4,电脑占39%,但是没有一个世界品牌,基本上都是加工,处在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
世界品牌不仅是信任、忠诚,也是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国家形象和实力的显现。没有世界品牌的中国制造显然缺乏核心竞争力。现在,世界上30%的商品在中国制造,而《商业周刊》评选出的200个世界品牌中,没有一家中国品牌。如果说今天的世界工厂是生产大国的标志,那么世界品牌的诞生就是中国成为经济强国的标志。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把国家之间的竞争归结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又被归结为品牌之间的竞争,品牌之间的竞争是总体实力的竞争。在产品过剩经济的今天,品牌是企业占据市场的旗帜,是消费者选择的向导,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是企业利润的源泉。
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
中国企业非常盲目
任何企业,相对来讲都有竞争力,但绝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锻造对一个试图作大作强的企业的生命。没有竞争力的锻造,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锻造,一个企业不可能有生命力,不可能有将来,不可能有客观的市场表现,不可能有丰厚的市场利润。
要锻造核心竞争力就要构筑壁垒,从制度管理、核心技术、经营模式等因素中寻找核心竞争力。从开始正确是最节约成本的投资方式。一个企业没有壁垒就意味着有巨大的难以规避的竞争风险。
企业的天性都是倾向垄断的,构筑壁垒,打造核心竞争力。而今天的中国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方面,还不够自觉,还非常盲目。怎样有意识地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发展成竞争优势,对中国企业来讲是一个未尽的路程。
人力资本的匮乏现象非常严重
中国有人力资源丰富的相对优势。但是,中国人口中有三大现象并存——人口众多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并存,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源管理混乱并存,人才匮乏与人才浪费并存。对企业来说,谁拥有人力资本谁就拥有对财富的控制力。而在许多中国企业中人力资本的匮乏现象非常严重。中国企业家为人才难得、人才难留而苦恼。
我们经常会教育员工不要跳槽,要感情留人,要事业留人,可是今天的时代,人力资本是越来越社会化,你不能埋怨员工跳槽,你应该埋怨自己,为什么别人不跳到你哪里?你教育员工“不为5斗米不折腰”,那么50斗呢?今天的时代没有任何人为得到高薪而惭愧。没有任何人愿意穷,困难在于你自己无法让别人变富,因为你没有象样的人力资本和象样的人力资本管理能力,你必须拿出有竞争力的待遇。一贫如洗不是境界,企业家的境界在于能够让员工获得与能力相应的报酬和价值认同。不能用假、大、空来迷惑我们的员工。
中国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企业文化
可以看到,企业文化漫天喊,但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企业文化。因为还不到时候。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然成长过程中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替,甚至需要血和泪凝结的,而非照搬。别的企业说团结奋进,你也说团结奋进,这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现成的,必须是独特无二的。没有一家企业文化的概括是能够从别的企业当中直接移植过来的,可以借鉴,但不可能移植。
中国的企业中真正有企业文化的非常少,是正常现象,但现在有太多的中国企业中空喊企业文化,这就是泡沫和水分,是不正常的。张瑞敏说“每天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的”,这种企业文化的理念是独特的。可以说,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企业文化甚至比有形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因为它是灵魂、它更困难,更值得真正的企业去追求,而不是模仿和照搬照抄。
所以,中国企业应当逐步树立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米不够水来凑”,而应该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适应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打造,而一旦诞生真正的企业文化,这家企业将破万里浪,就成为一个在一般情况下能够抵抗风浪勇往直前的航船。今天,对这样的企业我们更多的是在期待,是在成长之中。
规模短缺,缺乏规模型的大企业
中国缺乏规模型的大企业,且不论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都是国家资本堆出来的,即使是这12家也仅仅占总量的2%。什么时候在我们的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中能够真正诞生出世界500强,才真能服人,才是最强的。而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情下的企业来讲,要把企业做大是非常难的。世界500强的评比标准只有一个标准,营业额、市场规模、销售量,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首要的任务是把产品服务卖出去,然后才能谈得上利润率。有质量的规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但我们的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就急于扩张,专一经营还不到位就马上搞多元化,这样很难做大。事实上,世界上的大企业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专一经营,光是做单一的碳酸饮料就可以作出可口可乐。
因此,千万不要去指责我们的企业只当鸡头,不作凤尾。鸡头精神很好,很可贵,今天我们的鸡头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由鸡头到凤尾的过程就是企业壮大的过程,老是说做强做大,等于没有说。
诚信短缺
要严格地按照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和企业所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来规范企业行为。不能因为有世通、安达信这样一些世界知名企业造假,而为自己造假、制假行为开脱。应该看到,我们是不可比的,首先,它们是少数,其次,一旦被查处,社会做出的惩治是非常严格的,而且,其诚信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是契约条件下的诚信,而且还有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诚信。
平常心短缺,
没有足够的感恩、感谢心态
这是一个修养的问题,涉及到企业成长的素质问题。相当多的企业领导在这方面是非常短缺,没有平和心态。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员工、对于顾客没有足够的感恩、感谢心态。这是一大遗憾。企业做大财富增长,最辛苦的是企业家,但是离不开员工、离不开合作伙伴,离不开国家发展的机遇。这不是抹煞企业家的忘我艰辛和应得的财富,而是说我们应该有更好的心理状态。从感觉上来讲,中国的企业家似乎太多了,这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真正的企业家很少。真正的企业家都应该是深刻的人道主义者,都具有极其浓郁的平和心态,都懂得服务至上,报效社会,都能把生命看到底,都是管理思想者、思想家。按这些标准来衡量,中国有几个企业家?我们有那么多的点子大王、经营大师,但切莫以为他们就是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