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恒方
不知是想印证“天下乌鸦一般黑”,还是要说明“风水轮流转”的道理,意大利的帕玛拉特公司Parmalat Finanziaria SpA最近闹出的这一桩超过70亿欧元(折合近90亿美元)的巨额财会丑闻,不仅决不让早先发生在美国的安然(Enron)和世界通讯Worldcom专美于前,而且更为席卷全球的公司财务丑闻风暴谱写了最新篇章。
与安然和世界通讯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利用复杂的关联和衍生交易,钻通用会计准则漏洞的招数相比,帕玛拉特公司前任主管的做法无疑更为直截了当,也更具西西里式的胆色。利用设在开曼群岛的离岸投资基金转移甚至挪用数亿美元的资金倒也罢了,凭空制造在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高达49亿美元的现金及有价证券存款,甚至在会计师致函银行要求确认该巨额存款后竟自用扫描仪、复印机和传真机硬生生“做”了一份银行的确认传真出来,如果这些意大利检察官所指称的事实属实的话,那么只能让人感叹,真实世界远比虚构的小说还要精彩。
其实,不管是安然、世界通讯,还是帕玛拉特,所有这些公司财会丑闻都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公司管理层,特别是关键决策者,对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财会处理具有很大的操控能力和酌处权。这一点其实是相当显而易见,也几乎适用于所有的上市公司,因为不管哪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要求,都或多或少地允许公司管理层在准备财务报表时行使其合理判断和酌处权。在公司资产动辄过亿、交易复杂多样的今天,其实谁也不可能真正把账完全算清算明,适用通行会计准则(GAAP)过程不管在哪里其实都不可能是客观、精准的科学方程式,而是一个具有相当主观性和经常被公司管理层所控制并发挥“财技”accounting gamesmanship的过程。说穿了,如何把账做平,如何把账做好,如何把账做漂亮,是每个公司的管理层和财会人员几乎每天都面对,也每天在上演的问题。
概括来说,最经常为公司管理层据其酌处权所用的“财技”无外乎以下三大类。一是在披露时机上运用其酌处权以达成理想的财务结果,美国的会计准则允许管理层在决定重组开销等计项的披露时机和金额大小上行使一定的酌处权,因此选择披露时机这一招成为不少公司需要保证财务业绩平稳增长时的重要“财技”,像通用电气(GE)更是此道高手,其在1992年到2001年中一直保持着盈利水平年均增长超过10%,而且连续二十几个季度的公司盈利都恰好超过华尔街预期一美分的超稳定盈利记录,与其管理层“调控”披露时机的能力不无关系。二是根据管理层对未来结果的预测而采取不同的财务衡量措施,例如将成本资本化(capitalize costs)以减少本期入账的成本费用(这一招曾经被美国在线用过以将其促销开支作为发展新用户的资本投资),又如通过长期设备和固定资产的租赁安排以避免在承租人资产负债表上披露过大的债务(这曾经被包括世界通讯在内的多家电信公司使用过),还有像提前将营业收入入账和通过资本证券进行投资运作等。三是在披露财务信息时行使酌处权决定不披露那些管理层认为并不“重大”(material)的信息,或者采取较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或者有选择性地披露信息,较常见的做法之一就是采用在财务报表的注释以语焉不详的寥寥几句来说明其实相当重大的事项,这也是安然披露其与由安然前首席财务官所控制的LJM合伙之间的关联交易,还有帕玛拉特披露其在离岸基金中的“投资”的方式。其实,行内人都知道财务报表的注释往往比报表本身更为重要,不过,经过专业人士精心包装的财务信息披露有时连行内人也未必真正读得明白,更勿论普通投资者了。
不过,上述的常见“财技”并非一定就是违法的。我们已经说过,不管哪里的会计准则和披露要求都允许公司管理层行使合理的酌处权,而会计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反映公司管理层对于公司财务状况的看法。当然,虽说戏法人人会变、也人人要变,但是这“财技”的戏法终归要有一个“合理”(reasonable)的限度,否则闹出格了总难免会引火上身,一般的财务包装(accounting package)大家几乎谁都有做,较激进的财务包装aggressive accounting package就比较难说,而像帕玛拉特那样明火执仗地硬性“包装”,就只能以财务诈骗(accounting fraud)论处了。
至于说规则允许的合理限度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具体情形、当事人的风险偏好等),没有人能给出一个除“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外的标准答案。不过就制度设计而言,独立审计师制度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在财务信息上对公司管理层的判断和酌处权形成有效制约。但正如我们在近来一系列的公司财会丑闻所见到的那样,独立审计师对公司的制约能力在大额会计师费和客户关系考虑前大打了折扣,无论是因安然事件而遭覆顶之灾的安达信还是因帕玛拉特事件身处困境的Grant Thornton International,都难言完全尽到了独立审计师的职责。不过,相信安达信的结局对于所有会计师行来说都是一声警钟,而近来包括美国《索克斯法案》在内的监管举措也会令会计师们有所自省。
对投资者来说,接连不断的大公司财务丑闻虽令市场信心一再受挫和令部分投资者蒙受直接损失,但也起到了反复警醒投资风险的作用。尽管通常来说我们很难在事前知道有哪几家公司可能在财务报表上犯规做假,不过安然也好,世界通讯也好、帕玛拉特也罢,这些出事的公司都曾是拥有长期骄人的成长业绩、近乎完美的财务纪录、以及复杂的融资和交易结构的“热点”公司,单就“前事之师”的角度而言,我们以后对这样的公司似乎也应该多留一个心眼,道理很简单:没有永远不败的成长神话,而且曾经的完美业绩往往使得管理层有更大的压力和理由去“维持”神话,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至于复杂得解释不清也让人看不懂的融资和交易结构,可能就是为了某些特殊理由而制造出来的障眼之术。
(作者为纽约州执业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