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副部长,研究员。1991年至1993年在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3年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1994年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系和卡尔顿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等。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多次获得部委级奖励。
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是近两年开始表现出来并在2003年更加显著的新特点,这是否意味
着中国经济出现了具有中长期意义的结构性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步入“重化工业时期”,是一个需要寻求答案的重大问题,也是把握2004年以及更长时期经济增长走势的基础。如果这一命题成立,中国经济就会出现效果巨大的新的增长动力,其作用的时间也具有一定时期的可持续性,并出现产业结构较大幅度的变动。做出“重化工业新时期”的判断,除了评价重化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例和增长率外(事实上2002年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60.9%,预计2003年的比例超过64%),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持续的增长能力,以避免短期因素造成误判。
从新一轮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产生机制看,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内需结构的升级,即汽车、住宅等逐步成为了新的消费热点,尽管一些重工业是生产投资品的,但从投入产出关系看,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些新的最终消费领域有关,也就是说,以满足新的最终消费为目的的汽车、房地产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关联度较为密切的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关联密切的高增长产业群;二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城市大规模建设做创造的需求。而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所释放的需求,对于重化工业的发展具有持续性。由此,可得出中国经济正进入“重化工业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出现了阶段性转型的结论,这就意味此特征将影响2004年以及今后较长时期的中国经济。为此,在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就需要以“重化工业时期”结构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高增长行业的运行态势,把握好新阶段的规律特征,切忌因局部的问题而伤及经济增长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