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作者简介:周大地,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82年于清华环境系获得硕士学位,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他还是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能源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级顾问、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能源经济、能源政策和能源系统分析研究,在我国能源进出口政策、能源价格改革、能源优化、能源效率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并在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获2000年度经济合
作与开发组织(OECD)国际气候技术推动奖。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而全球能源资源却是有限的。中国是个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0%以上,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仍然很低,同时我国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能源结构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2050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面临着巨大的能源挑战。
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合理开发和使用能源,以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至少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如何确保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并极大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还要解决和能源过程有关的环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长期坚持“节能优先”的战略。
近十年来,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能源供需关系也曾出现了重大的变化。能源价格经过改革调整,已基本反应了市场条件下的能源边际成本。能源相对价格水平已经不低,有效地引导了市场条件下的能源消费。企业竞争促使成本下降,降低能源成本成了许多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微观经济性成为节能的主要驱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以及市场对企业生产的硬约束,带来了明显的节能效果。
但是,从单位GDP能耗方面分析,按照现有汇率计算,我国比世界平均能耗水平仍然高3到5倍,在节能方面的潜力仍很大,提高能源效率的任务仍然艰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将能源短缺作为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驱动力。一些能源供应部门作为企业,难免产生开拓市场刺激能源消费的动机和做法,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同时,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看,保持必要的较高增长速度,扩大内需将成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的努力方向。为此,必然要鼓励终端消费包括能源消费的扩张,鼓励新的消费以拉动需求,包括新的用能途径,其中建筑用能,交通用能的上升将比较明显。
另一方面,当能源供应出现平衡的时候,社会对能源部门的经济效益和其他相关社会问题(如能源行业的就业)的关注和实际影响,远远大于节能的呼声。对长期的能源平衡和能源安全的关注,难以和短期的、直接经济运行的利益取向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政府对节能和能源效率的重视程度实际上是下降了。
能源效率的提高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虽然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可以对提高能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按单位GDP计算的能源消费效率提高。但是,这种单纯由市场推动的能效提高是相对有限的。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仍需要经历至少30年的时间,产业升级的水平将长期受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按GDP计算的能源效率可能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难以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资源性的成本,特别是能源的成本,将不具有竞争性。煤炭生产的成本由于安全性的考虑和环境的压力,有可能明显上升。石油的价格已经国际化,由于资源的分布和长距离输运,天然气的价格可能要高于很多国家。
从长期发展的要求来看,我国到2020年左右,必须把基本的能源技术水平提高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因此,节能光靠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远远不够,长期坚持节能优先必须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基本点,使能源效率提到一个没有先例的高度。必须在政策介入方面找到新的途径。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发布日期:2004-1-5星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