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编审孙景峰本报记者:王衍诗
本题提示 学术期刊在当下的责任担当可理解为:反映时代精神、积累学术成果和为经济建设服务。学术期刊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努力建构学术研究规范化的编辑出版机制。要真正使中国学术期刊摆脱尴尬处境,首先和根本的途径就是治滥治散,建立制度性的淘汰机制。
记者:据最新资料统计,在我国9200多种期刊中,学术期刊占了近一半。有人认为,有些期刊只是为了一些人发表文章方便而创办的。作为长期从事学术期刊编辑和研究的学者,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孙景峰(图左):你说的情况确实存在。学术期刊应担当两个方面的责任:一是反映时代精神,记录文明成果,把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文化成果记录下来。二是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研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为决策层充当“智囊团”和“思想库”。
当然,这两方面的使命是对整个学术期刊阵营而言的。具体到期刊个体,不同期刊的使命担当各有其主要方面。以反映基础研究成果为主的学术期刊在记录传承优秀文化成果方面发挥作用;而一些工科学术期刊则与经济建设和当下的社会发展联系紧密一些。我们说,只要在其中一方面作出了贡献,这家期刊就有存在的价值。
记者:近年来,学术研究失范的个案不断涌现,从大学生、一般研究人员到博士生导师等,都有涉嫌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发生。学术期刊该如何减少这种现象?
孙景峰: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在编辑出版这个环节上没有把好关。编辑出版环节是学术研究成果由文稿到正式出版物的闸门,是保证学术研究规范的最后一道关口。应建构学术研究规范化的编辑出版机制。
学术研究规范化的编辑出版机制包括示范机制,即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对作者的示范作用;强制机制,通过审稿这一关键环节,要尽可能地把那些不遵守学术规范的成果拒于门外;追究机制,即学术期刊要运用法律武器和舆论力量,让作者为因其不遵守学术研究规范给期刊带来的名誉损失和物质损失负责,对那些因失察而使期刊蒙受损失的编辑人员予以追究。
从本质上说,学术研究规范与编辑出版规范是一致的。不规范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得以公诸于世,其根本原因在于编辑出版这个环节失范。可以肯定地认为,学术研究规范化的编辑出版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减少学术研究失范的发生。
记者:如何看待不少学术期刊面临困境的问题?
孙景峰:目前不少学术期刊处境尴尬的根本原因,在于低水平重复出版。学术期刊的制度性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期刊的发展缺乏自我淘汰机制,特别是缺乏社会强制淘汰机制的真正介入,刊物有生难灭,学术期刊结构的优化自然也就难以实现。
低水平学术期刊的大量涌现,破坏了中国的学术生态,破坏了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形象。要真正使中国学术期刊摆脱尴尬处境,首先和根本的途径就是治滥治散,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制度性的淘汰机制,对期刊实行动态优化管理。对于那些不具备办刊条件、学术水平低、编辑力量不达标者一律吊销刊号,革除事实上存在的刊号终身制,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和学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布局合理、数量适中的学术期刊结构,优秀的学术期刊才能脱颖而出,中国学术期刊才能摆脱困境。(摄影:本报记者 赵洪波)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