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专注经济总量控制
对于2003年备受世人瞩目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央行政策实际上已经发生重大转变
在明确阐述了财政政策目标和今后改革方向的同时,中央的《决定》同样对货币政策的职能做出明确限定,正所谓“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改革的方向则是“健全货币政
策的传导机制”。对比而言,中国政府对货币、财政两大政策目标进行简练清晰、分工明确、单纯规范的表述,在改革开放过去25年的历史上还是首次。
不仅仅是表述的问题,新型中央银行一年来的行为不断向市场传达着它的信息;无论是对货币供应量与贷款增速的认识,还是汇率与利率的走势、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等问题,央行嗅觉敏锐、态度明朗、应对迅速都是过去无法想象的。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汇率管制暂时无法松动、利率又没有充分市场化的前提下,央行货币政策可以腾挪的空间以及货币工具效率其实十分有限,而效果十分明显。
另外,作为对“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回应,中国利率市场的进程明显加快。2003年最后的一个月间,外币存款和人民币大额存款的利率均被彻底放开,利率水平的高低由过去央行规定转为商业银行自行制订;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提高,使得贷款市场的利率浮动空间从4.78%到9.03%,高达4.25个百分点,涵盖全部贷款的80%。
贷款利率上浮空间加大的同时,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从1.89%下调至1.62%。此举当然有缓解中小金融机构头寸吃紧的现实意图,但也有专家试图做出更远一点的判断: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是不是在为人民币小额存款利率加大下浮空间做准备?这个问题或许应当引起市场的关注。毕竟,中国投融资体制的变革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货币政策的紧密配合。
至于2003年备受世人瞩目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央行政策实际已经发生重大松动。从第三季度开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若干次报告已经把过去“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简单描述,拓展为“在深化金融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种提法的转变至少预示两层内涵:其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将发生转变;其二,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将被逐步放大。而当下的信息表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可能率先发生的变化是:改盯住“单一货币”为“一揽子货币”。
上述改革是否可以全部在2004年完成,目前还无从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有一点似可断定:随着金融改革逐步到位,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必将得以强化,传导途径的通畅也将使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大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