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与央行联手控盘
央行为控制货币市场利率回到理性水平做出努力,2004年财政、货币两大政策配合或许发生质的变化
面对央行的积极姿态,时至2003年年终,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终于公开表示:要努
力促成实行新的国库现金管理方式。
据《财经时报》了解,现在国库现金一般都以存款的方式交由中央银行代管,不能进行投资。但按楼继伟的说法,财政部正在努力促成的、新的国库现金管理方式,将在账户中保留一个比较小的余额,其他资金则用于购买国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国库资金的收益,又有助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并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过,楼继伟没有透露国库账户中国债和现金的比例,而这个数字未来可能也是保密的。
楼继伟的上述谈话恰恰体现了财政部与中央银行之间在“双赢”前提下的合作意愿。过去,市场专家之所以认为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不够成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银行为主组成的这个市场投资者类型过于单一,投资行为趋同。也就是说,资金紧张大家都需要卖出债券,资金宽裕时大家又都需要购买债券。
为改变这一现实,引入银行以外的投资者势在必行。或许正因如此,2003年年底,一些“准货币市场基金”在中国出现了。但是,货币市场基金现今能提供的资金量与银行相比,实在是沧海一粟,而国库资金假如能够进入,那分量就不一样了。
它至少是目前市场中各大商业银行最具实力的交易对手。
当然,财政部将不会直接介入市场操作,而势必通过与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签订代理合同的办法,由他们代为操作。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楼继伟在力推国库管理新方案的同时还表示,财政部将力促尽快实行国债余额管理。这无疑是在为短期国债的发行创造制度条件。
来自央行的数据表明,从2003年2月10日到12月中旬,央行进行了53次以回笼资金为主要目的的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了超过1万亿元资金,累计净回笼资金为3000多亿元。
但是,央行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4月22日起央行采用发行票据的方式收回市场多余的流动性,到12月16日,央行票据的发行总量约为6800亿元,目前的市场余额约4000亿元人民币。必须指出,这6800亿元的央行票据完全是一种调控货币工具,远不及国债发行收入所能发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政府却不得不为之支付与国债同样的成本。
这显然是一笔巨大的资源浪费,如果财政部可以灵活、滚动、不间断地发行短期债券,那么沉淀于市场中短期债券余额,实际上将变成财政手中只需付息而永远不必还本的财富。由此可见,国债余额管理势在必行。
2003年圣诞平安夜降临之前的几个小时,中国债券市场传出消息:占用当年额度的100亿元三个月期的一笔国债,即将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招标发行。此举反映了财政观念的变化已经被付诸行动——为完善货币市场体制、建立更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相对低成本地推动利率市场进程而接受一定的代价。
同时,联想到此前央行为控制货币市场利率回到理性水平做出的种种努力,人们有理由认为:2004年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或许会发生一次质的变化。据《财经时报》了解,即便国债管理体制改革(从赤字规模管理改为余额管理)2004年还是不能到位,财政部依然会从当年的额度中划出一定规模,作为滚动发行短期国债的筹码。
|